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路上读的书 ——《退步集续编》读后 ( 返回 )
太奇妙了,我和陈丹青这本《退步集续编》之间的缘分。他为之两度写序并大加称赞的“根正苗红的年轻人”和我同在一间办公室,而且书中《鲁迅与死亡》渊源所自的那场演讲我曾有幸聆听,并参与会务的组织。每次去市区看望朋友,我都把书带上,在况且况且的地铁里静心阅读。从学校到人民广场要一个小时出头,读书可以让这段时间快速度过。一个月下来,和朋友关系更亲密了,书也读完了,算得双重的收获。 陈丹青的文章引人入胜,这一面因为他有着跨越文学美术等多个领域的丰厚知识积累,另一面因为,十多年的国外生活经历让他可以从别处审视国内的体制现状,在文章里呈现独特的批评视角和思考维度。陈丹青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义无反顾从清华辞职,针砭教育的诸种弊端,发出警世的声音。从体制中解脱出来,他不用太在乎利害关系的牵扯,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想法,成为文坛与评论界特立独行的单干户。他的文章不是核心期刊上登载的论文,多了些率性活泼,少了些学究呆板,却一样妙论迭出,读来大觉畅快,启发心智。 木心是陈丹青出国后的恩师,也是他推崇备至的一位作家。在木心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出版新闻发布会上,陈丹青对其人其文作了透彻的介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学传统,20世纪的中国历经政权更替,文脉无可避免地遭到撕裂,出现断层。木心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跳出了纷纭的纠葛变幻,远溯先秦,中及五四,近承延安,字里行间透出充盈的文气。对国内若干读者来说,他是一个异数,是全新的挑战,因为通常的阅读经验用在他的作品里很难奏效。陈丹青说:“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这份观照来自陈丹青中西交融的学科背景,还有他对国内文学审慎明晰的洞察,不由叫人击掌赞叹。陈丹青对木心如此喜爱,以至于直言不讳,他写书出书就是为了建立一些知名度,然后带领大家走近木心。 冷静的时候极冷静,热闹的时候极热闹,《退步集续编》展露了陈丹青的至真性情。他谈论鲁迅与死亡,述及鲁迅亲朋的死、鲁迅笔下的死、鲁迅本人的死,剥茧抽丝,层层展开,读得人无奈又心痛。《为了忘却的记念》让后世读者记住了刘和珍,三一八惨案的其他亡灵反倒显得次要。这是一种怎样的诡谲?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被记录吗?文学能够承载多少死亡?《我们远远不了解人性》中说,陈丹青为纽约第一家亚洲同性恋酒吧画壁画,参加盛大的同性恋游行,张扬舒展,纵情狂欢。他深邃又洒脱,严谨又开明,通过文字让人感到阅读的快感,也让人得到思想上的教益和启迪。 读着《鲁迅与死亡》,我不禁回想起陈丹青在上海交大发表演讲的那个夜晚。夏中义教授主持,鲁迅长孙周令飞亲临现场,过道和讲台上都坐满了人,不少同学站在窗外听完演讲,盛况空前。我为活动拍摄照片,并撰写新闻,不过和陈丹青说话无多。当时我想,陈丹青思维发散,妙语连珠,魅力超凡,是非常值得接近的一个人。后来我借阅了《多余的素材》,又在《八十年代访谈录》中和他相遇,心中充满了欢喜。这次读过《退步集续编》,在感受陈丹青思考的同时反观自己,重新打量那些似曾相识的人和事,更觉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朋友。生活的路途本来漫长,有书相伴,便觉得快适又充实了。
2008-7-15
(发表于2009年3月16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 ,署名若何。 责任编辑:杜欣)
【关于陈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