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无知退去智慧存

——读陈丹青《纽约琐记》

( 返回

 

作为数十年前就已成名的艺术家,陈丹青并不羞怯于表达他对“艺术史”的拒斥甚至不屑。他看重的是一个一个的艺术家,还有他们组成的群落,打个比方说,艺术是一片生态,后人看见的只是草木标本,而美其名曰“艺术史”。草木标本者,从环境中剥离出来,干枯孤立,形留神离。陈丹青喜欢董其昌,大量临摹他的画,呈现在书籍静物画系列中,但他并不准备读董其昌的传记。在一般艺术理论家看来,藐视艺术史未免有自不量力甚至数典忘祖之嫌。陈丹青偏偏就这样。不是他想标新立异以赚取众人眼球,实在因为他在纽约浸染日久,一套有别于国内时贤的观瞻品评艺术的思路已在他身上落地生根。

《纽约琐记》是这么一本书,大面积地展现陈丹青对艺术的体悟,同时也暴露了他的执拗和无知。当然,执拗和无知都是中性词。一千多年前韩愈就指明原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无知并不丢人,对待诸般学问事物要诚恳,孔老夫子也早已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陈丹青在美国作画卖画,去美术馆、画廊看展览,形成了对艺术形态的独到把握理解,不是以已有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为标尺,去衡量眼前的作品,而是完全以自我为主体,摒除外界的干扰,确立并坚信“我”的看法观点。如果可以借用“艺术史”之名,那就是形成一部私人艺术史。

陈丹青藉以构建私人艺术史的材料是艺术家的个人回顾展与专题展。一篇《回顾展的回顾》即占去了全书大半页面。考虑到《纽约琐记》是陈丹青的第一本文集,可见他对回顾展用心也苦、用情也深。他追寻并服从自我的喜好,将经过了内心润化的感想形之于文,并在修订版里放置大量图片。罗丹之名在艺术界可谓如雷贯耳,陈丹青对他的《地狱之门》专题展只给了几行字,那是因为,他虽然迷恋过罗丹的速写,后来却不再喜欢。委拉斯贵支的油画《士兵殴斗》尺幅很小,鲜见于专题画册,陈丹青当初买下了印有此图的 专集,在《纽约琐记》修订版中给了双页的版面,而且还有意亲手临摹一遍。钟爱欢喜之意自不待言。艺术作品来源于创作者而抵达于接受者,它在接受者心里激起的情感回应来得异常纯粹,可以说是最可宝贵的东西。陈丹青参观了一个又一个的回顾展,留下了一次次的震撼与感动。

在书中处理图像资料时,陈丹青喜欢框而取之、并而置之,让读者得到更多的愉悦和思考。他说很多绘画作品在截取片段后依然精妙,书中的文字其实也可作如是观。且摘几句他对宋仁宗巨幅绣像的描绘:“线条通贯、设色简古,仁宗肩背微微弯曲前倾,双手交拢,目光呆滞,难以解作任何表情。这至尊至上的呆相妙不可言,唯‘天子’会是这样的呆,其中人性毕露,我以为对于王者的这番观察描绘,摄魂夺魄,竟比委拉斯贵支高一筹,高在更其质朴、神秘,而能通达。”陈丹青的感情纠缠在艺术品里,状之则活龙活现。若干个回顾展和专题展看过去,他 惊愕、佩服、神伤、被催眠、丧魂落魄,全情投入其中,简直有奋不顾身的意味。每个展览都是一棵娇翠灵动的小树,积累既久,便有一片树林藏在他的心胸里了。

对陈丹青而言,私人艺术史呈现一种开放的状态,永远都没完成。它不是线性的叠加,用砖头垒墙那般慢慢变高,而是不断打散重来,处在一种混沌的平衡中。陈丹青借用艾略特的话说:但凡出现新的人物、作品、思想,历史上的人物、作品、思想也即随之 动一动,须以新的眼光再看过。从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陈丹青对“艺术史”持远离回避的态度了。那套东西来自别人,是死的;私人艺术史恰恰相反,它属于自己,是活的。对“艺术史”的无知能代表什么?没什么,他只要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

读《纽约琐记》可以感受到,陈丹青对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所期许的。在性格习惯方面,艺术家要耐心、细心、别太急、有始有终。他极大地感佩于纽约的画家勤奋多产,相比下中国艺术家工作量太小,处于一种业余的状态。因为艺术这行当竞争激烈,光有才华还远远不够,得猛出力多干活才行。与之相应的,是艺术家的心态,要有定力,沉得住气,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谈到马格里特的专题展,陈丹青这样借题发挥:“他们不赶潮流(这是起码的品质),也不反潮流(同样是起码的品质),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自己就是一股潮流。”想来,他也一定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吧?勤勉执着,特例独行,自成一格。

“琐记”意味着个人化记述,但提及自己的画作时,陈丹青并不浓墨展开,只是草草几笔带过;书中有三百余幅图片,与他的画室、手稿、作品、肖像等有关的图片加起来也不过十幅,含蓄而节制。英文书名为Random Notes from New York,这Random不光意指琐碎,还有随机、信手拈来的意思。其实,《纽约琐记》话题集中于艺术家、回顾展、美术馆、画廊、艺术评论这些领域,内容厚实,佳论迭现,可谓专而不琐。书里更多是面向内心的夫子自道,较后来的《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少了些问答论争或急欲表白自己的烟火气。一个“琐”字体现了陈丹青为文为人的低姿态(三集书名 同样不乏自嘲之意)。他谦卑而诚实地袒露了自己的艺术心迹,初显而后隐的是他的执拗和无知,长留于读者脑海的则是他的识见和智慧。

 

           2009-4-5

 

(发表于2009年6月30日《上海交大报》第四版 ,署名若何。责任编辑:杜欣)

 

 

纽约琐记(修订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关于陈丹青】

《笑谈大先生》读后

《归国十年》读后

《荒废集》读后

《与陈丹青交谈》读后

《退步集续编》读后

《退步集》读后

《多余的素材》读后

《纽约琐记》读后

陈丹青在交大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