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围绕《讲台作证》的又一次新闻对话
                 

返回



  【编者按】
本报2006年12月25日第四版曾刊载过一篇《学生记者与院报主编的新闻对话》,主要围绕报道金正均教授事迹的人物通讯《讲台作证》。

事过境迁,当年的学生记者董少校如今已获文艺学专业硕士学位,并留在交大担任校报编辑和记者;而时任医学院报主编的胡德荣退休后,则做了《健康报》驻上海的专职记者。前几天,董少校读了胡德荣于9月25日在深圳召开的《健康报》2008年全国记者会议上的交流文章《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又给给胡老师写信,对《讲台作证》再次发出了感慨。胡老师回函作了交流。
                 
尊敬的胡老师:
                 
  您好!

记得上次和您通信是在2006年底,因为人物通讯《讲台作证》而对您心怀几多感佩。当时我是《上海交大报》的一名学生记者,时光流转,现在我留在校报编辑部,担任编辑和记者。正式工作已经半年多了,期间写过一些平板的稿件。当我读完您的《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后,心里不禁涌出关于"新闻怎么写、记者怎么当"的思考。

历经多年实践,您写了一大批优质稿件,得到了广大读者和同仁的认可,此时写出的总结心得包含了一种穿透时间的厚重感。把做新闻从职业上升为事业,这既是责任的体现,因为需要辛勤的付出;也是一个充满喜悦的过程,因为可以得到丰厚的收获。精心拟定标题,认真组织导语,从旧闻中发现新意,努力使文风贴近读者……技术层面的精益求精让稿件呈现出良好的面貌,而专家型、研究型记者的发展目标更是表现了一名新闻人的专业高度,写出来的稿件底蕴更加深厚,可读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

翻开交大《思源》杂志2007年第二期(总第50期),《讲台作证--记医学院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跃入眼帘。我清楚记得当初多家报纸以此为蓝本进行报道的盛况,不久前还听到《解放日报》记者对这篇通讯称赞有加。稿件感人至深,里面固然有金正均教授事迹先进的原因,同时我相信,记者的感情和辛劳也凝结其中,让文章变得更有穿透力。

从文本阅读层面看去,《讲台作证》成功原因何在?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贴近金正均教授职业身份的"讲台"意象贯穿全文,让文气保持了前后畅通。从标题到题记,乃至正文的三个章节,"讲台"多次出现,连缀起文章的主体内容,看似随意散漫,实则匠心独运。另一方面,稿件语言平实,通过大量事例让金正均教授乐于奉献、勤于钻研的形象变得立体生动。读过通讯便可发现,作品中没有大段的抒情,真正做到了用事实说话。除了金正均教授本人,文中有名有姓的受访者即达六位之多,为塑造中心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当初您为写此文而进行了多少次访谈,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采访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写作是感情与感情的交融,有了这样的努力,稿件于是变得鲜活起来。我相信好的作品是有生命的,不是材料的简单排列,而是浑然的有机体,容不得拆卸拼凑。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讲台作证》可以为读者和同仁所牢记,常读常新。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金正均教授的亲友、同事、学生来说,可以通过亲身的经历感受他的高风亮节;而对于和金正均教授素昧平生的更多人来说,很可能是通过您的稿件领略了他的人格魅力。在见证历史的过程中创造历史,在记录优秀人物的同时成就自身的优秀,这可以成为新闻人努力追求的境界。读过《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想到您的不懈追求和骄人成绩,我觉得,您离这种境界很近。

在新闻写作领域里,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待以后您多多指教。

祝您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董少校                  
                                             2008.10.16

 


董少校:

你好!

我从每期都能收到的《上海交大报》上和校报老朋友口中早已获悉你留在校报,并在校园网上读到你不少好文章,特别是登上你的"个人主页",一览无余你的佳作及其爱好,让我看到了后生成长很快,用突飞猛进也不为过的。

我于2007年3月告老退居,即受聘于市卫生局当起了《健康报》驻上海的专职记者。

屈指算来,担任《健康报》兼职驻地记者已有15年的历史,自1998年第一次获得健康报"优秀记者"称号,到2007年已连续第十个年头荣膺此项称号。回眸这一路走来充满激情、笔耕不辍的十年,虽有采访的劳累、写作的艰辛,但更多的却是喜悦与快乐。由此,我总结十年"优秀",归纳了十大"感受",便有了《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一文。这次在深圳召开的《健康报》2008年全国记者会议上作交流,得到了同仁们的肯定,更是让年轻记者有所收获。《健康报》社长兼总编辑赞誉我是"医学科技记者的常青树"。

其实,我如上次在"对话"里对你说的:"我是把校报新闻工作和和健康报驻地记者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我对新闻写作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情',而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正是在这种'事业心'和'激情'之下,我已把采写医学校园新闻、上海医学科技卫生新闻视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对新闻写作痴迷之日,也是频传新闻成果之时。"
你在信中又大篇幅地对《讲台作证》作了褒奖,使我回忆起采写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的难忘日子。当这篇通讯经医学院院报主编闵建颖推荐,选送2006年上海高校校报好新闻评审,得到专家好评并荣获通讯一等奖,我为院报夺得了好成绩而高兴,更为医学院有金正均这么一位好教授而感到自豪。

我在写稿之余,还会时常阅读这篇《讲台作证》,瞻仰那张由我自己用数码像机拍摄的金正均教授接着氧、输着液、插着胃管、戴着老花眼镜,躺在病床上仍娴熟地使用笔记本电脑查阅教学资料的生前最后一张照片。看到动情处,我还往往是热泪盈眶。
正如你在信中所说的:"采访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写作是感情与感情的交融,有了这样的努力,稿件于是变得鲜活起来。"这其实是一种高境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山外青山楼外楼。我在"十大'感受'"之一的"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传媒新闻"里说:"作为记者应该格外地带着研究的眼光随时留意自己阅读范围内的传媒所刊播的好新闻,特别是主流媒体的新闻,学学高手消息制作了怎样精妙的标题,导语如何写得更吸引读者;通讯又是怎么来谋篇布局的。"我还说:"你完全可以把你读到的认为优秀的新闻报道作品剪下来,当作范文,时常研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熟能生巧,改日也能写出上乘的新闻作品来。"

是啊,学习永无止境。新闻学是一门学问,其深奥的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悟出其道道。你很谦虚,认为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得我在上次对话中,曾说:"随着学校向国际一流大学冲击,医学院向国际一流医学院冲击,整个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校报新闻工作者和学生记者大有用武之地,完全可以施展才华,在这个高校新闻百花园里绽放奇葩。"现在,你已成为一名校报新闻工作者,就应该边实践边学习,我也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

盼望你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气息的优秀新闻作品来!


                                               胡德荣                  
                                             2008.10.19

                 

    (发表于2008年11月3日《上海交大医学院报》。责任编辑:杨静)

 

 

      相关联接:

 

      【胡德荣文章】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

 

      【医学院报】学生记者与院报主编的新闻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