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学生记者与院报主编的新闻对话
                 

( 网络版返回



  【编者按】
《上海交大报》学生记者董少校通过网络给《上海交大医学院报》主编胡德荣发了一封题为《一位学生记者的感想》来信,抒发他读了反映金正钧教授事迹的人物通讯《讲台作证》及《我采写〈讲台作证〉的前前后后》两文的感想。胡德荣接信后作了回复。现将学生记者与院报主编的新闻对话刊登出来,希冀能对学生记者、新闻爱好者有所启迪。

 


                 
尊敬的胡老师:
                 
  您好!
                 
  我叫董少校,是交大中文系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也是校报的学生记者。因为在党委宣传部值班的关系,我有机会读到《医学院报》。当我读完《我采写〈讲台作证〉的前前后后》时,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已经有挺长的时间,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告诉您;因为接连写了几个晚会演出方面的稿件,都是欢快的基调,心没有静下来,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当我从书堆里找出这份折得只比巴掌略大的报纸,细细阅读,我又一次感到了震撼。这一方面是因为金正钧教授的高风亮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从中看到了校报记者的事业心、责任心。
                 
  当我从《解放日报》上看到徐敏稿件的时候,我同时也留意到了您的名字。我订有这份报纸,今年5月也曾作为通讯员和徐敏合作过,所以会很关心。我以为是您特别为《解放日报》供稿的。当我在《文汇报》再次看到相关稿件时,我猛然感到有些不一样的地方:同样的内容被不同的媒体征引,它们可能存在一个母本。到医学院网站去找(这也是我第一次登陆),果然,我看到了您的稿件。当时我就是有两个方面体会很深:这样的老师很可佩服,这样的稿件很大气。可以说,金教授的事迹在校内外广泛流传,您的《讲台作证》功不可没。
                 
  作为一名学生记者,我有一些写稿的细微感受;读到《前前后后》之后,我似乎也能体会到您在当时的处境和想法。比如,9月10日开始准备、采访,9月11日下午就拿出了第一稿。稿件里的每个字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如果不是受到了金老师事迹的感染,如果不是对新闻事业怀着深沉的热爱,很难想象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像样的初稿。我想,里面一定包含着叫做“激情”的东西。为了写好一篇稿件,两次深入采访,两度召集座谈会,再加上个别采访、电话采访,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写出了人物心灵深处的东西。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也有对新闻事业执着、认真的精神。因为有了这样艰辛的付出,稿件得到了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认可,也具有了存世的价值和意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很为您的成功由衷感到高兴!
                 
  今年春天,我去医学院参加余秋雨演讲的活动并撰写稿件,见过汤老师,忘记了是不是见过您。不管怎么说,《前前后后》和围绕《讲台作证》发生的一切给了我至深的感触。作为学校新闻战线上的一员小兵,我向前辈的您——致敬!
                 
  祝您圣诞、元旦快乐,并期待来年发表更多更好的稿件!


                 
                                               董少校
                 
                                           2006.12.22凌晨

 

 

 

 


董少校:
                 
  你好!
                 
  来信收悉,虽然与你未曾谋过面,但是对你似乎已很了解和熟悉。我最早是从《上海交大报》同仁那里获悉你将以学生记者身份、作为上海高校的唯一代表在7月份参加2006中韩青年记者“传媒互动”采访团赴韩国访问,以后则更关注你在各种媒体上发表主要反映大学生、研究生的新闻报道。我从你的报道里看到了昂扬朝气,看到了勃勃生机,也看到了后生可畏。
                 
  感谢你认真阅读《讲台作证》和《我采写〈讲台作证〉的前前后后》新闻报道,并对作品及其作者予以高度评价。其实,我在《前前后后》一文中就有这么一段文字:“有人说‘《讲台作证》人物通讯写得真好’,我说那是金正均教授的事迹感人;又有人说‘《讲台作证》从标题制作到谋篇布局可圈可点’,我说那是院党委给了我一次展示新闻通讯写作的极好机会。”这决不是在说客套话,我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我的体会是,既然院党委在给你机会,那么你就应该紧紧抓住并用功完成这一难得的机遇。
                 
  全校师生爱戴的金正钧教授最终还是逝世了,作为《讲台作证》的作者我难过了好多天,在追悼会之前总觉得还有一些话想写出来以示悼念金教授,于是便有了《我采写〈讲台作证〉的前前后后》一文。我感到,那是记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你信中的评价,我已注意到好多个关键词,例如:“事业”、“激情”等。确实,我正是把校报新闻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我对新闻写作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情”,而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所以投身于校报采编工作的这20多年,是学校飞速发展的20多年,也是我学习新闻写作、施展新闻才华的20多年。我时常告诫自己:“如果说我在新闻报道中取得一点成绩的话,那是上海二医大(上海交大医学院)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功劳,是他们每天都在创造着业绩、产生着新闻,否则无米之炊再巧的巧妇也很难为呵。”
                 
  正是在这种事业心和激情之下,我已把采写校园新闻、采写医学科技新闻视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对新闻写作痴迷之日,也是频传新闻成果之时。20多年的校报新闻生涯,我采写了许许多多消息和通讯,其中颇有影响的、读者需求的新闻“高级欲望”——人物通讯,就有《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记荣获凯特林金奖的上海二医大教授王振义》、《向血液分子生物学冲击/陈竺挑起了大梁》、《女科学家陈赛娟》、《讲台是我的终生岗位——记“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得者王一飞教授》、《奉献在最好的历史时期——记上海瑞金医院院长李宏为》等。
                 
  随着学校向国际一流大学冲击,医学院向国际一流医学院冲击,整个上海交通大学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校报新闻工作者和学生记者大有用武之地,完全可以施展才华,在这个高校新闻百花园里绽放奇葩。
                 
  你在信末对我说,“期待来年发表更多更好的稿件”,我还真有点感慨万千。由于年龄的关系,我很快会从《上海交大医学院报》主编的岗位上退下来,并且离开干了20多年、编辑了500多期的校报工作。但是作为卫生部主管、中国最权威的卫生行业报——《健康报》驻上海的记者,我还会笔耕不辍,报道整个上海的医学卫生新闻,并且首先把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新闻继续报道好,“发表更多更好的稿件”。
                 
  本月29日上午,我将出席在我校闵行校区光彪楼召开的2006年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年会,届时如能见到你,再作面对面的交流。
                 
  祝学习进步,在新的一年读到你更多的新闻好作品!


                 
                                               胡德荣
                 
                                          2006.12.24平安夜
                 

                 

    (发表于2006年12月25日《上海交大医学院报》。责任编辑:杨静。)

 

  

      相关联接:

 

        【医学院报】围绕《讲台作证》的又一次新闻对话

 

        【医学院报】讲台作证----记金正均教授

 

        【医学院报】记者手记:我采写《讲台作证》的前前后后

 

        【解放日报】讲台作证——记上海交大医学院金正均教授

 

        【文汇报】为三尺讲台而生——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金正均

 

        【中国教育报】师者本色——记上海交大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