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优秀” 十大“感受”
《健康报》驻上海记者 胡德荣 2008年9月25日
2007年我以稿件总分1073.65分名列全国驻地记者第二名的好成绩,又被健康报评为2007年度优秀记者。 屈指一算,从1998年第一次获得健康报优秀记者称号以来,已连续第十个年头荣膺此项称号。回眸这一路走来充满激情、笔耕不辍的十年,虽有采访的劳累、写作的艰辛,但更多的却是体会到健康报给予驻地记者这个平台所带来的喜悦与快乐。 总结十年“优秀”,我归纳了十大“感受”。今天特向报社领导作感恩的汇报,同时也与各位驻地记者切磋交流,如果能对年轻记者有一点儿启示,那就是我的奢望了。
一、当作一份“事业”来认真对待
驻地记者都是兼职在为健康报采写稿件,我也不例外,长期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已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报编辑部做记者编辑工作。记得有一次在与学生记者进行新闻对话时,我曾这么说:“我是把校报新闻工作和健康报驻地记者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对待,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我对新闻写作始终充满着一种‘激情’,而不仅仅是一种‘感情’。” 我投身于校报工作并为健康报写稿20多年(1993年正式成为驻地记者,至今已15年),这20多年是我们上海二医大、上海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岁月,也是我学习新闻写作、施展新闻才华的年代。我时常告诫自己:“如果说我在新闻报道中取得一点点成绩的话,那是上海二医大和上海医学科技卫生人员的功劳,是他们每天都在创造着丰功伟绩、产生着大量有价值的新闻,否则无米之炊再巧的巧妇也很难为的。” 正是在这种“事业心”和“激情”之下,我已把采写医学校园新闻、上海医学科技卫生新闻视为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对新闻写作痴迷之日,也是频传新闻成果之时。前后20多年的校报及驻地记者新闻生涯,我采写了许许多多的消息和通讯,其中不乏颇有影响的新闻作品,消息《科技成果真是值钱(引题)/ 两条基因抵得一千万元(主题)》(2001年6月13日第一版头条)和通讯《双下肢再植记》(1993年8月15日第一版头条)、《定制器官不是梦》(2000年2月14日第一版头条)均被报社评为好新闻一等奖。《双下肢再植记》和《定制器官不是梦》两篇通讯还被收入了报社编辑出版的《历史的印迹——健康报优秀新闻作品选》一书。 我始终认为,上海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学科技卫生新闻源,就看驻地记者有没有把驻地记者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认真对待,就看驻地记者有没有满怀“激情”地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甄别有价值的新闻。
二、善于“发现”已发生了的新闻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最具权威的新闻定义。而我却要说:“新闻则是发现已经发生的事实的艺术。” 10年前,现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还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时,领衔了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基因组中若干位点基因结构的研究》。其中的子课题“中国不同民族基因组保存”研究负责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所长褚嘉祐教授在完成研究后,其论文《中国各人群的遗传关系》于1998年9月29日发表在国际权威的学术刊物《美国科学院学报》上。 在1998年11月22日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召开的一次论证会上,当褚嘉祐教授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领导汇报研究结果时说“当今亚洲的基因库主要源于非洲起源的现代人”,与会采访的我顿时眼睛一亮,记者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这可能就是“一条鲜活的大鱼”,于是立即进行了深入的采访。 从时间上说,褚嘉祐教授的学术论文早在此次论证会的前2个月就已经发表了,但没有引起包括新华社在内的我国所有媒体记者的“发现”。而已经“发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校报编辑部记者江沪沪欲想采访,却被褚嘉祐说没时间,要等他从上海开完会回北京后才接受采访。结果,这则独家新闻却被我抢先“发现”了,消息《褚嘉祐教授等研究指出(引题)/ 亚洲基因库主要源于非洲(主题)》发表在《健康报》(1998年11月26日)报眼位置。 当年,这则消息还被卫生部等八家单位联合评为“中国十大医药科技新闻”。后来听江沪沪说,褚嘉祐教授为此还获得了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的重大奖励。 新闻“发现”作为新闻活动各个环节中的第一步,很大程度上是决定新闻作品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新闻“发现”是一种创作,而且是原创性的创作。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新闻创新基于“发现”,重在“发现”。
三、坚持自己制作每一则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素有新闻“眼睛”之称。我一贯认为,记者在动手撰写新闻报道时应首先自拟一个自己认为十分满意的新闻标题,而不要把制作标题的事推给编辑,排除在记者自己的新闻写作之外。 长期以来,记者撰稿无标题,或马马虎虎写一个不像标题的题目已司空见惯。追根溯源,恐怕还是一些新闻教科书和工具书使然。例如就有专门讲“消息”的教科书对标题制作只字不提,好像标题与消息采写者毫无关系。《辞海》1979年版和1989年版都说:“制作标题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 然而,《辞海》1999年版对“标题”却是这样诠释的:“报刊上新闻报道和文章的题目。通常特指新闻报道的题目。标题以文章内容为命题依据,有提示报道内容、吸引并引导读者阅读理解、美化版面等作用。新闻标题有主标题(又称主题、正题)、引题(又称眉题、肩题)、副题等。”十分明显,1999年出版的《辞海》新版本删掉了“制作标题是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程序之一”,因此我们记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撰写消息的同时也制作一个标题,讲得实在些,是为了打动第一读者——编辑,让他首先对你采写的消息感兴趣,并引导编辑深刻地理解稿件新闻价值。根据我的经验,如果编辑对记者的标题稍作改动、或原封不动地照搬照用,那么记者自拟的标题算是获得成功了。 医学科技卫生新闻的“消息”标题制作应该和写消息一样,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洁和新颖,集中概括消息的主题和所要陈述的新闻事实,并且是花功夫去精心制作。我制作的《为心脏“减肥”/ 一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在上海获救》、《“治疗性克隆研究”获新进展 / 将根本解决器官移植免疫排斥和供体不足问题》、《大量“植物人”其实是长期昏迷 / 专家说长期昏迷病人苏醒并不是医学奇迹》等消息的标题,获得了编辑的认可。 医学人物“通讯”的新闻标题制作亦然,但要富有诗意。《让贤接班情悠悠——上海二医大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交班记》、《“枝叶”的情愫——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国强研究员》、《讲台作证——记上海交大医学院药理学家金正均教授》等通讯的标题,也取得了编辑的肯定。
四、谋划吸引受众读完消息的导语
一篇成功的医学卫生科技消息除了需要有一个主题鲜明、十分吸引读者的靓丽标题外,还需要有一个能吸引受众非把整篇消息读完不可的精彩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通常以生动简明的文字突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或最吸引人的内容。消息导语是新闻的精华所在,其主要作用是以最简洁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使受众一目了然地知晓此篇新闻所含的信息,并吸引受众。同时,导语的精确、精彩和精炼为整篇消息确定了基调,影响着所写消息其余部分的写作方向和写作空间。导语写作的优劣,对一篇消息的新闻价值体现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到编辑部对这篇消息的重大修改和取舍。充分认识消息导语的意义和作用,是写好整篇消息的关键所在,也是消息写作的基本功之一。 我的体会是运用消息“倒金字塔结构”,遵循消息“要有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简明扼要,生动具体;要通俗易懂,语言朴实”的四条要求,把消息导语写得精彩些、再精彩些。 我采写的获得报社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科技成果真是值钱(引题)/ 两条基因抵得一千万元(主题)》(2001年6月13日第一版头条),其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 上海联合基因科技集团日前以两条基因(人锌指蛋白46基因、人Ras结合蛋白66基因)作为抵押,从申城上海银行金桥支行获得了1000万元人民币的贷款。这种以待开发的高科技成果作贷款质押的方式,不仅在国内金融界是一个创举,而且也开了医学生物科技界之先河。联合基因科技集团副总裁秦义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说明医学科技成果的价值真正得到了承认。” 这则消息导语贴近医学科技新闻的写法,不仅挑明了是哪两条基因,而且使用了副总裁的直接引语,使报道更显得客观、真实,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突出了消息的中心思想,吸引受众欲把整篇消息读完才过瘾。
五、写人物通讯重要的是“选准人”
一个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娴熟地掌握写消息的基本功,同时还必须学会写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新闻的外延,追求的是“快”,是满足受众的初级欲望,那么通讯则是新闻的内涵,追求的是“深”,是满足受众的高级欲望。写通讯,这里主要指的是写人物通讯,其中重要的一条是“选准人”。 人物通讯所要报道的人物,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好事,而应是最能表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的新人新事。当年采写如今已成为卫生部部长陈竺时,他回国仅一年多时间、还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默默地工作。我的人物通讯标题是《陈竺,挑起了大梁》(1991年5月9日第三版头条)。通讯以陈竺说的四句话:“一个人要有学习动力,要有成才意识”、“我们要向血液分子生物学领域冲击”、“一个科学家同时应该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在国内同样可以出成果,照样可以攀高峰”为小标题,四大段共2500余字把陈竺向血液分子生物学领域冲击的闪烁思想、闪光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如今的陈竺,早已挑起了大梁。这是健康报第一篇发表关于陈竺的人物通讯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因此说,写人物通讯“选准人”很重要。 “选准人”,我选准写“大人物”,像采写荣获凯特林金奖、不久便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王振义教授《癌肿诱导分化第一人》;也选准写“小人物”,像采写志愿工作者、在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工作的陈鸿玑《工作在没有欢声笑语的地方》。这篇人物通讯全文只有700多字,却烘托了一个有着菩萨心肠,每天守着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机的62岁志愿者。
六、用功在“重点稿件”评选之前
健康报是从1994年4月起实行“重点稿件”审评制度的,所审评出的“重点稿件”无疑都应该是健康报的“新闻精品”。 “重点稿件”审评以来,我每年获得“重点稿件”的数量都处于名列前茅,其中不少“重点稿件”还入选了由卫生部、总后卫生部、科技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健康报等八家单位联合主办评选的“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例如前面提到的《亚洲基因库主要源于非洲》,以及《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正式启动》、《曹谊林复制“人耳”成功》、《“治疗性克隆研究”获新进展》、《定制器官不是梦》等许多新闻作品。 记得健康报是从1997年5月实施“精品战略”的。10多年来,我每每发现重大新闻线索,意在笔先,着力采访,用心精写,特别是花相当的时间用在消息自拟标题和导语上,而且认为消息标题制作好了,消息导语写好了,整篇消息仿佛也已完成了。努力并力争使自己的稿件成为“新闻精品”,刻苦用功在“重点稿件”和“好新闻”的评选之前,是我养成的矢志不渝的做法。否则的话,“一条鲜活的大鱼”即使被记者逮住了,如不去花精力去写,也注定成不了“重点稿件”和“好新闻”的。 前面提到的《双下肢再植记》,报社在将这篇通讯收入到《历史的印迹——健康报优秀新闻作品选》时,曾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郑超然教授作点评。点评中说:“作为‘记’,通讯详细记述了双下肢再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不写的。医生的医术、医德、医风,都在过程——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展现出来了。记者在这个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是本文成功的关键。” 可见,功夫花在新闻作品评选之前是最浅显的道理。
七、做学者专家型的医学科技记者
学者专家型的医学科技记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医学科技记者也应该成为“学者”和“专家”。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身兼“记者”与“学者”、“专家”之长的记者却是太少了。 医学科技是一门学问,新闻也是一门学问,医学科技记者是融这两门学问于一身者,在这一行当里自然应该拥有自己的学者、自己的专家。这种学者和专家是记者高层次的追求,是把医学科技新闻当作专业来研究的求学者。我们要求新闻记者博学多才,除了精通本行的专业外,对文史哲、数理化、天地生都应有广泛的涉猎。而作为专门采访报道医学领域、特别是该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医学科技分支,医学科技记者则必须掌握或尽量通晓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学术进展情况,这样的医学科技记者才能比一般医学科技记者写出高人一筹的医学科技新闻作品来。 要成为学者专家型的医学科技记者,关键是学习医学知识,即使是医学本科毕业或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后从事医学科技新闻报道的记者也同样有再学习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今被誉为生命科学的时代,医学科技记者如不继续学习医学知识,将有可能落伍甚至被淘汰。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人曾经撰文呼吁,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应该领取一张分子生物学的入场券,那么在现今,我们的临床、科研工作者,同样也包括医学科技记者,则应该再取得一张人类基因组的通行证。这样的医学科技记者,谙熟和掌握生命科学前沿的诸如“转基因”、“治疗性克隆”、“靶向生物治疗”等现代医学科学知识,才可能成为学者专家型。 力争做学者专家型的医学科技记者,我早在健康报1998年全国记者会议上就提出并呼吁过。10年来,我自己努力朝这方面要求并与全国驻地记者一起共勉。在2001年12月报社编辑出版的《第七个辉煌的十年——〈健康报〉全国驻地记者论文选》中,我在题为《新世纪医学科技新闻记者的新闻理念》一文里,就“新世纪医学科技记者必须是学者专家型记者”再次有所论述。
八、医学科技新闻要注重“三贴近”
医学科技新闻沉闷、呆板、枯燥、乏味,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恐怕还是采写医学科技新闻的记者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 中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使新闻作品更具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样,医学科技新闻也只有坚持“三贴近”,才能打破沉闷、枯燥的气氛,呆板、乏味的格局。 我认为,要“贴近实际”,切忌一知半解、急躁浮夸。贴近实际就要坚持医学科技新闻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说实话,实事求是,客观地反映事实。要“贴近生活”,就必须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就是要把医学科技新闻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解决群众的生活难题。要“贴近群众”,就必须以人为本、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就是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求,用群众的语言,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的医学科技新闻。 新闻传播学的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一篇医学科技新闻的可读性越强,它就越具吸引读者的魅力,同时也越具有广为传播的魅力。而魅力的核心是这篇医学科技新闻作品的科学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时效性、通俗性。从贴近群众的角度来说,医学科技新闻记者尤其要在通俗性上下功夫,力求将艰涩难懂的医学科技术语“翻译”成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贴近群众,让群众读懂医学科技新闻。 我采写的《带蒂大网膜移植颅内——八成弱智患者开了巧》、《上海第九医院输卵管复通术越做越精——二千失子家庭又有笑声》、《“人体配件商店”并非天方夜谭》等医学科技新闻作品,之所以得到受众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贴近了群众。 总之,医学科技新闻只有做到“三贴近”,才会更加受到受众的欢迎。对医学科技新闻记者来说,就要继续转变新闻观念,增强受众观念、服务观念,尽心尽力为受众服务。而且关键是只有深入,才能贴近,而不是作风飘浮、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九、带着研究的眼光看待传媒新闻
近日在报上读到这样一段话:1976年莫言离开家乡到部队参军,拥有了让他觉得有“犯罪感”的星期天后,才拿起笔开始写作。一开始,完全是模仿,屡投屡退。等到终于有作品不断地变成铅字以后,又不断地被别人指出小说模写的蓝本:哪部小说是受《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影响,哪部像《伤心咖啡馆之歌》。莫言说,一个人写作的初级阶段就是要大胆模仿。“当你翻来覆去看一部你喜欢的小说,你拿起笔无形中就会把这个小说语言的味道转移到你的作品里来。但是,如果总是在模仿鲁迅,模仿得再像也是鲁迅的味道。假如模仿很多人,在模仿过几十个作家后会慢慢获得自己语言的感觉,形成自己的味道。”(《解放日报》2008年8月15日) 其实,学写小说是这样,学写新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作为驻地记者应该格外地带着研究的眼光随时留意自己阅读范围内的传媒所刊播的好新闻,特别是主流媒体卫生新闻和医学科技新闻,学学高手消息制作了怎样精妙的标题,导语如何写得更吸引读者;通讯又是怎么来谋篇布局的。 你完全可以把你读到的认为优秀的医学新闻报道作品剪下来,当作范文,时常研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熟能生巧,改日也能写出上乘的新闻作品来。 在我的案头,就有爱不释手的“中外优秀新闻作品选”书籍和泛黄了的又在不断添加的“剪报集”,其中不乏是从《健康报》上剪下或下载的属于上乘医学科技消息和医学科技人物通讯的作品。闲暇假日,边品茗、边兴趣昂然地翻阅,既是休息,又算是一种消遣式的继续学习,然后每回总能从这些范文佳作里悟出点道道来,真是其乐无穷啊。
十、帮助指导“医院报”刻不容缓
“医院报”的诞生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在上海日前由上海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医院文化建设研究会、上海市卫生系统文明办联合举行评选“第二届上海卫生系统医院(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活动中,在评选条件第一项“必须有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已经将有无“院报”列入其中。可见,创办并办好“医院报”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提升到了医院新一轮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在我的指导帮助下,上海《瑞金医院报》于1996年6月20日创刊,成为上海地方医院最早拥有自己院报的医院,截止到今年9月15日,该院报已编辑出版了336期。另外,我还作为志愿者协助了《仁济医院报》、《同济医院报》、《市六医院报》和《曙光医院报》等十多家医院报的创办。我指导帮助的宗旨是“既办报又树人”,院报办好了,一批优秀通讯员也培养出来了。在这批院报记者、编辑中,通过几年锻炼,在上海都成了沪上主流媒体的通讯员,有的还成为健康报的驻地记者和通讯员。 作为健康报驻地记者,我认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在业务上去指导、培训“医院报”的记者和编辑,让这支生力军快快成长,成为现有健康报驻地记者的后备军。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健康报驻地记者也就“后继有人”了。 其实,为“医院报”记者、编辑培训的过程,也是我们驻地记者自己在业务上不断总结与提高的过程。这几年,我就以“医院报”记者、编辑迫切需要的《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消息写作》、《如何写好受众的高级欲望——人物通讯》、《医院报版面的视觉设计》等为题,进行了授课、讲座,自己虽然辛苦了点,但是却从中深深体会到了医学新闻知识传授的无穷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链接:围绕《讲台作证》的又一次新闻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