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三峡好人》交大首映  导演贾樟柯与学子对话

“力求准确反映时代面貌”

 

( 网络版返回

 
  
  “人不是哭着生活的,虽然艰难,还是要乐观地去面对。”12月7日晚上,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来菁菁堂参加《三峡好人》首映式,并与交大学子展开互动。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的《三峡好人》在菁菁堂遇见知音,赢得阵阵掌声,贾樟柯的真情告白也打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党委副书记郑成良和宣传部相关领导亲切会见了《三峡好人》主创人员,期待贾樟柯以后常到交大做客,为师生们带来精神食粮,加强沟通交流。贾樟柯说:“这里的观众热情又专业,很让我感动,有机会我一定再来交大。”


 

对小县城特别有感情


  从《小武》、《站台》、《任逍遥》到如今的《三峡好人》,贾樟柯的电影往往把故事放在小县城里,有观众认为,他对小县城的诠释特别有味道。这是为什么呢?贾樟柯说,他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那里正是一个小县城。读高中的时候,他骑车十分钟便可以从东到西穿越县城。21岁那年,贾樟柯外出求学,离开了汾阳,可是年轻时代的经验和记忆却难以忘怀。县城连接了乡村和城市,很多中国人生活在那里。


  乘飞机来到上海,离开浦东国际机场直接到香格里拉酒店,这是一种现实;换一种交通工具,坐火车到上海,走过拥挤的人流,那又是一种现实。在贾樟柯看来,小县城是属于底层的,要拍摄变化着的中国,反映更为全面的社会,小县城是最好的选择。《三峡好人》以奉节这个小县城为舞台,表达了自己熟悉的经验和事实。贾樟柯还说,以后也有可能尝试乡村或城市的题材。
                 

两个人物,一种精神


  《三峡好人》平行讲述了两个感情故事: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辗转寻找他十六年未见的前妻,两人终于在长江边相会,决定复婚;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却最终黯然分手,各奔东西。一样的爱情寻找,不一样的聚散结局,这两个以三峡工程为背景的故事相互比照,让人不胜唏嘘。


  在贾樟柯以往的影片中,主人公往往是随波逐流的社会边缘人,缺乏进取的力量,而《三峡好人》是一次转折。“人不是哭着生活的,虽然艰难,还是要乐观地去面对。对这两位主人公来说,不管复合还是分开,都是一种选择,而选择本身就是行动。韩三明通过选择找到了幸福,沈红通过选择赢得了尊严,行动的精神是一致的。”一面是混乱的拆迁现场,一面是新崛起的楼群,贾樟柯由此看到了时代的急速前进,他试图通过韩三明的镇定来展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生不息的动力。

 

 

关注普通人,为时代立言


  烟、酒、糖、茶,贾樟柯特意在影片中点出了这四样物品。它们和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代表着中国的味道。贾樟柯曾去过拆迁工人的家,真的是家徒四壁。他看到窗台上放着一个“山城啤酒”的空瓶子,落满了灰尘,似乎早已被人们忽略、遗忘。《三峡好人》的英文名字为“静物”(Still Life),而静物正是被忽略的现实。贾樟柯说,人应该打开狭隘的心,去面对另一种现实,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递烟、送酒、吃糖等场面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简单的幸福感,他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历史的联接来讲述人的生存的境遇。
                 
  就像《小武》里多次出现流行歌曲《心雨》一样,《三峡好人》里也回荡着《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的旋律。“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越这红尘永相随……”一个小男孩用稚嫩的嗓音唱出来,歪歪扭扭却扣人心弦。贾樟柯说:“流行歌曲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和诉求。它能够带来短暂的快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人们可以在歌声中得到抚慰或得以逃避。”
                 
  三峡工程是中国加速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许多地方消失了,上百万移民都要面对新的生活。记者问:“选择这里作为故事背景,是不是有为时代立言的意思?”贾樟柯谦虚地说:“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应该力求准确地反映这个时代的面貌吧。”
 

电影是超越文字的艺术


  对贾樟柯来而言,电影是一种表达方法。在他的家乡,经常有农民因为付不起一两千块钱的手术费而悲惨死去,可在城市里,那可能不过是一桌饭钱。都是中国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底层的景象不应该被遮蔽,他们理应受到尊重。面对这个世界上特别的人与事,有的人写音乐,有的人写小说,而贾樟柯在各种媒介中选择了电影。“电影最直观,是超越文字的艺术。只要看到韩三明在无助地走,即使是文盲,也什么都明白了。”
                 
  《三峡好人》里出现了掠过江面的飞碟,而矗立的石塔居然腾空起飞了。这些场景都是贾樟柯的有意设置。当初他在江边散步,幻想飞碟到来,有外星人陪伴着自己。在影片里,飞碟对不安的沈红是一种释放,排解她的孤独感。石塔实际是移民纪念塔,盖到一半没钱了。贾樟柯风趣地说:“我第一次见到石塔,就觉得它不该在那里,应该飞走。”这样的情节超越了文字,也超越了现实。


  贾樟柯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1995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被认为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重要成员。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赞贾樟柯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发表于2006年12月11日《上海交大报》。网络编辑:郑茂;报纸编辑:张文清。摄影:武新民)

 

 

       相关联接:

 

        ①《三峡好人》交大首映暨主创人员见面会领票通知

 

        ② 邂逅贾樟柯

 

         三峡也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