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三峡也是主角 ——又看《三峡好人》 ( 返回 )
按照贾樟柯的说法,《三峡好人》是一部先有三峡后有好人的片子。知道了三峡要建大坝这件事,到了这个地方,然后想到要拍点东西留下来。电影刚出来那阵,吸人眼球的是“好人”斗不过“黄金”这样的新闻;进到电影里面,容易关注的也是寻找爱情这样的主题,三峡 只不过是故事发生的背景。韩三明和沈红两个山西来的人,以进入三峡始,以离开三峡终。这次再看《三峡好人》,发现事情可以反过来理解:两个人物在剧中起到连缀的作用,作为庞然大物的三峡一点点呈现出清晰的面目,包括静态的场景和动态的人物,成为影片的另一个主角。这么看或许更切合贾樟柯的初衷,也更容易理解他在电影里的机巧和匠心。 韩三明从船上下来,打了摩的去找奉节县青石街5号,十六年前他妻子幺妹儿留下的地址。染着黄头发的小伙子把他带到江边,指着水里的土丘说,那就是青石街5号。韩三明不解地问:“怎么都是水?”小伙子无所谓地说,又不是我让淹的。接着又来了一句:我家以前就在那船底下。三峡工程的建设为库区城市村庄带来了两千年未曾有过的变局,然而这里的人们未必太当回事,他们要维持生计,巨大的变动被消解成为日常的琐屑。开摩拖的小伙子换着法子赚钱,不仅向三明要几份车钱,还从房东何老板那里挣介绍费。一种末世情结在他心头盘旋,过完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这种情结好像无处不在。何老板的房子被标上了“拆”字,他不无光火地说,你们不要欺人太甚,我在奉节混了几十年,乱朋友还是有的。然而这种“狠话”却是以寻常的口吻说出来的 ,不抵事。何老板等着借住的民工走了再搬家,房租多收一天就是一天。一帮人吵着说安迁费不公平,是在韩三明查询幺妹儿去向的时候;又有人向工厂索要医药费,尽管工厂体制已经七改八动,那是在沈红去打听郭斌消息的时候。导演这么设置自有用意, 类似的事正是三峡这个地方面对的事,三峡库区的人文生态包含在里面。两千年的城市在两年内拆完,头绪何其纷乱,然而实际就这么发生了。 小马哥是个特别值得一提的人物,虽然戏分比不过韩三明和沈红,形象却非常生动盈实。他在乱石堆的袋子里出场,三明问他是不是得罪人了,他来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小马哥的偶像是周润发,不论是外在的言谈举止,还是内在的思考方式,都变得港台化了。那里是他的世界, 既是想象的又是真实的世界。“这里是我的地盘,明白吗?”小马哥叫三明给他点烟,却扯起一片纸,学着电视里周润发的样子点烟。装模作样,既潇洒又笨拙,简直幼稚得可爱。还有“这事情可不好办”,故作深沉的样子,仿佛他真的有多大的能耐。小马哥要去帮斌哥摆平一个人,却被人收拾了,埋进三峡的废墟,最后沉入江底。在两个人的 来往中,见得三明的隐忍善良,也见得小马哥的年少轻狂。两人初交接时,韩三明的手机铃声《好人一生平安》点了影片的题,小马哥手机里传出的“浪奔,浪流”正是他趣味和性格的外现。最终,在贾樟柯的含蓄处理下,“浪奔,浪流”的手机铃声揭示了小马哥的死亡结局,让人觉得可惜、可悲又可叹。 包括这位小马哥在内,《三峡好人》里出场的人有很多:幺妹儿、幺妹儿的哥哥、船工、小马哥、何老板、王东明、郭斌、想要当保姆的16岁女孩、唱流行歌曲的小男孩……单个来看,他们都是作为配角出现的;作为整体,他们构成一股合力,成为三峡的人物群像。悠长的历史与粗糙的现实,壮 美的景观与杂乱的拆迁场地,都在这些人物及其活动中体现出来。影片《三峡好人》的主角不仅包括海报和片中字幕列出的韩三明、赵涛,还包括这隐藏的三峡。贾樟柯借助对三峡的多侧面描摹刻画,传递了他心中的 惆怅与慨叹,表达他,一位外来的局内人,对这片土地和这里人们的关注与感悟。
2009-5-4
《三峡好人》海报 相关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