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五章  回归ORTT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第一次看到自己将来所属部门的时候,我就不禁纳闷:怎么会有这么一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像IT、HR、Finance这些称呼,一眼就能看明白是做什么的,ORTT却叫人云里雾里。Trainer解释说,ORTT全称为Outward Remittance Telegraphic Transfer,是Payment的一种,工作内容是根据客人指示,从香港向境外汇款。这四个字母的缩写既代表了一种业务,又代表了一个部门,是SPC惯常的做法。和它差不多的有IRTT,境外向香港汇款;以及CHATS,香港同城间的转账结算。以后便逐渐有了一种清晰的概念:自己将要和ORTT密不可分。
  结束了在Academy一个月的学习,我们回到了ORTT来。着手处理业务之前,我们有一个“软着陆”的过程,进行具体业务操作的培训。POD的Susan曾去广州做过ORTT项目Migration的前期工作,在真枪实弹的环境下接受培训,并上机练习。她对我们说,在那边她学过好几本培训资料,上面记满了笔记;自己整理出来的条目也有好几个本子。“你们的时间会充裕一些,接下来一个月都是学习,到手的资料将会超过五百页。”五百页,可以装成一本有相当规模的大词典了。那花花样样的规则细到了怎么样的程度呢?Susan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去泰国的单子一定要有汇款目的,而且要以“2.9,99”为开头;汇英镑去英国一定要用Sorting Code(和银行对号入座的一种代码),如果没有就要向一个特别Team问;欧元汇到欧盟十三国,需要收款行或者中转行的代码……培训要学的尽是这样的玩意儿。看来是每个人都得做好“与TT奋斗”的思想准备了。
  IRTT有一个特点在于,如果汇款操作接连几个步聚都出了问题,把钱款错发错了收款人(其实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很小),那么客户在香港,把钱追回来还是不太困难;而对ORTT而言,钱是向境外汇出的,要是处理不当,把指令发出去了,几乎就是覆水难收了。近年GZC发生过几次诈骗事故,银行损失了十几万美元。这样的事情几乎每个Trainer都会讲到,我们刚进来,不由得胆战心惊。包括Susan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ORTT是SPC所有业务中最不容易做好的。可以这么说,从进入ORTT的那一天起,我们注定了是任重道远。同一Program里去其它部门的同事很早就着手处理业务了,而我们ORTT的培训才刚刚开始。
  广州来的Trainer叫Fanny,香港来的Trainer叫Winnie,她们将会用三个星期给我们讲授Data Entry(DE,数据输入)和Batch Approval(BA,批准汇款指令)的内容。她们都是ORTT的老把式,各自都有过了好几年的实际操作经验。在讲课风格方面,两人也有很多相似,春风化雨,循序渐进。她们讲到,一般的DE操作要用到系统里R09、R10和R11三个界面,每个界面上都有许多空格需要填充。一单普通的汇款有十几个要素,国家、帐号类型、贷币类别、费用支付方式等等这些要素有不同的组合,于是电报就千模万样了。
  Winnie的广东话口音很重,听起来还是有些吃力。香港贸易发展局经常有汇款,它的名叫“利丰”,写成英文是“Li & Fung”,Winnie读出来却成了“里俺放”。有一类帐号以9开始,叫“9头帐户”,广东话说来,就成了“狗头帐户”。好在这都没有什么大碍。她对我们说,如果目的银行是HSBC Group的,在R10画面中就要“Bar B Field”。传到我耳朵里却成了“把B Fill”了,她从没有在黑板上写下来,讲义上也没有注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糊里糊涂,不知道那个B是该要还是不该要。后来明白了,B Field就是摆放“B”字的空格,显示的是付款银行(Beneficiary Bank)的信息。这是一个挺重要的知识点,马虎不得的。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搞清各种银行的含义是一桩很麻烦的事:To Bank,Ben Bank,Our Bank,Their Bank,Inter Bank, Cover Bank……再加上两位同事大Ben和小Ben,耳边常是一片“奔”“斑”之声。那么多银行名称并不是用同一套标准来区别的,它们在功能上互有交错。Winnie和Fanny在这方面不厌其烦,举了很多例子,说到钱款的流转路径,然后说到为什么会是那样的Channel,各个银行在那Channel里分别是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真的是很佩服也很感激她们的耐心。叫每个门外汉的脑子都转过弯来,她们花了很多工夫。
  DE的Hands out是厚厚的一本,总该有八九个毫米吧;接下来是Document Example、Case Study,也有几大本。很多人都说,高中里也没有受过这样填鸭式的教育,在汇丰却遭遇了。许多干草树叶塞到了肚子里,根本来不及消化。我很羡慕那些能力超强的人,举重若轻,似乎是一点即通,原本就有处理ORTT业务的天赋。像Crystle,仿佛一个TT百事通,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她。
  Data Entry的学习用了两个星期,进行过一次Course Review后,我们就开始进行Batch Approval的课程了。SPC要在推进“六西格玛”管理方面做一次全新的的尝试,在ORTT推行One Stop的做法:DE和BA由同一操作者完成,一站式处理。我们都习惯了在Academy的流程,把DE和Verification(相当于BA的功能)分开来处理。自己寻找别人的错误的时候眼睛会特别亮,而碰到自己的Case就会麻木不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情愿自己是全对的。——看来,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想法了。学习BA,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概念就是One Stop.与BA有关的内容同样很复杂。我们不仅发了数量繁多的Hands out、Exercises Book、Exercise Answer,还有许多参考资料和手册,作为这样那样的补充。从这些资料里可以查到世界各地银行的营业截止时间、收费标准、国家的缩写符号、香港各银行的代码等很多内容。有23个国家是全额付款时有特别约定的,有一些国家是高危国家或受制裁国家,应该特别留意,诸如此类的东西都在手册里面。做ORTT对每个人都是很大的考验,至少在地理方面需要好好花一番心思。如果不知道苏黎士在瑞士,比利时是欧盟国家,那做单子时可能就会出乱子。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ORTT宝典》,它是所有资料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广州同事花长时间付出了惨重代价,得到很多教训后总结出来的。9页A4纸,随便抽出一两行就可以叫人咀嚼半天。可以说,GZC是我们的开路先锋。能够在做业务之前就分享到老员工的经验,这对我们是至可欣慰的事情。
  2003年11月20日是ORTT开张大喜的日子。香港的业务通过广州转移过来,交由SPC处理。Batch 1的同事将结束Training Mode下的小打小闹,来动真格的了。那天中午,我们在10楼举行了盛大的开幕仪式。Terence、Decca都过来了,楼层经理Terasa也过来了。Terence是SPC的总经理,曾经一手带大了GZC,又来上海开辟新战场。他在致词中说,ORTT将是SPC非常重要的业务部分,也具有相当的难度;公司对大家抱有很高的期望,也相信大家能够在不懈的努力中做好做大这块业务。刚到Academy那阵子,我们Program 33的同事都和Terence缘悭一面,因为本来说是他给我们做欢迎演讲的;这一次终于有机会领悟他的风采了。他为人平和,说话低调,甚至还有点调皮,像个顽童。Terence为大家切开了乳猪,叫人觉得温暖又亲切。在开业的这一天,公司给ORTT带来了鼓励的话话,带来了水果、饮料、点心、糖果,还有喷香的烤乳猪。大家尽情享用着,满怀希望和信心。ORTT是SPC新生的孩子,我们都会付出自己的努力伴他成长。我也吃了一片象征着良好开端的烤肉,祈愿自己能在ORTT有所做为。
  Batch 2的培训还在继续。有一天Winnie问我们:“现在的Classroom Training感觉怎么样?”心里是觉得压力大,可是没有人肯说出来,不知是谁应了一声:“还是在Academy感觉好呀。”在Academy多舒服啊,上午做游戏,每隔一阵子就有休息;下午去上机,两个钟头就OK了。别的时间呢,上Staff Online去聊天,学课程,或者到Break Area去吹牛,学唱歌,做游戏。每个人都汇感觉得出来,DE和BA的这一段Classroom Training内容多,强度高,也叫人特别紧张。
  最后一个阶段的培训是全天候的Hands on Practice,课堂转移到了工作区域。从广州新来的Mentor是Eric,他带我们上机操作。Eric长得很帅,头发精短,体型健壮,看上去很机灵。SPC并没在一开始就推行One Stop的做法,BA的工作还是由GZC来把关。我们着力练习的,也就是各种各样Case的Data Entry.这是一个日渐熟练的过程,每天都能发现自己操作中疏漏的地方。Eric很敬业,早出晚归,每天都解答很多疑问,也把大家集中起来一道做讲解。整理一下我们过手的各种资料,合起来确实有500页了,Susan的话决非虚言。大家对DE操作的理解都在逐步加深,而随着Batch 2正式处理单子日期的临近,每个人心里的那根弦也绷得越来越紧。
  忘了是从哪一天开始了,我盼望着能坐在电脑前,处理一个真实的单子;我也更想体会到摆Y让汇款生效的那种乐趣。培训时间拖得越长,这种愿望也越为迫切。当初来到汇丰,Offer上的的职位是CSA(Customer Service Assistant),作为客户服务助理的滋味也就是这份工作本来的滋味。说到家,接受培训只是“在公司”而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在工作”。在动手做第一个TT的时候,也就是开始为公司创造效益,体现自身在SPC的价值的时候。试想,那将是一种怎么样的兴奋激动,那将是怎样一种豪情满怀?
  12月11日如期到来了,我们Batch 2的同事走上岗位,开始了做TT的漫长旅途。此前的两个月是在为这做准备,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工作。每个人都是如临大敌,把电报再三检查,并叫Eric复核了,然后才发送出去。那个初冬的上午看上去没什么特别,按下Enter健的那一刻我却分明感受到,自己在SPC前行的路上迈出了很关键的一步。这是初出茅庐的征战,学以致用将由此开始。和别的同事一样,此后我要做的,是让自己熟悉做TT的套路,争取早日摆Y.说来容易做来难,做TT从来就不是件轻快活儿。就像哪根筋搭错了一样,我每天都会有一两个Error:这个窟窿堵住了,那边又漏水了。有Error就不能摆Y,这是铁定的。看得出来,各级主管都很为我着急。我不断给自己施加压力,从小的方面开始,多翻看笔记,多请教别人。后来,Team Leader也来帮助我了。我觉得脸上很难看,因为接受救助的时候已经表明了自己处于弱势。Mark给我Briefing,每一个Error都讲得特别仔细,而且叮嘱我回去整理笔记。在他面前我有一种感觉:别人的Error是偶然失误,自己的Error是能力有问题。智力或能力遭受怀疑了,那可真是一幢奇耻大辱。有委屈也只能忍着,有本事就多努力做得好一点吧。May是长话短说了:“Eral,自己一定要注意了。我知道你在别的方面多才多艺,但你的Error Rate太高了。”那个“但”字杀伤力极大,足以把“别的方面”一笔勾销。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回想往常关于工作的各种设想,这里还是一个很安心的所在。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吧,或者本来我在这方面的反应就比别人慢半拍。我习惯了汇丰的工作环境,却一直没有满意过自己的工作表现。这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Batch 2的同事中,工作出色的适应一点时间就摆Y了,也有不少同事和我一样经常有Error.“Y”就是Yes,“摆Y”意味着把单子最终发送出去,让汇款的指令生效。不能摆Y的同事只是做好数据的输入,给他们经验丰富的人检查然后再摆Y发送。随着时间的推移,ORTT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更多可以摆Y的人。瓶颈就是在这里:如果连续四天都没出现Error,那就有摆Y的资格了。有一天将要下班的时候,Michael宣布了一张名单,说是叫了名字的人去开个会。我榜上有名。Annie问大家:“机不机道,我们开什么会呀?”她来自香港,有很重的口音。Jeniffer小声说:“是……要摆歪了吧?”她太乐观了。我听到自己被点了名的时候就知道,如果这不是一次批斗会,就是一个动员会。Annie说:“我们的Volumn很大了,你看现在很多摆Y的同事晚上加班。想不想摆Y呀?”谁不想呢,只是事情明摆在那里,都被Error卡住了。这时候每个人都低着头,不肯吭声。她又问:“公司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你们提高Accuracy Rate啊?”她一直都是风风火火的样子,这时候却心平气和了,每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办。她问我怎么办,我说,只好自己给自己压力,别人帮不了什么。“对呀,该会的我们都会了,都是Key错了Bene,Ben Bank,是不是不应该啊?”不管坐在前排的还是做在后排的,都把头压得低低的。其实那个房间原本就很小,一点点声音都听得见,一点点举动都看得着。后来还是Annie给出了建议:“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各自的Error消除掉。可不可以啊,——啊?”Yayahoo说:“可不可以从明天开始?”她说好,那就从第二天开始。这个会就结束了。想来,每个人都是本来就有压力的,从此以后会更加小心,更有责任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Error往往是在一闪念之间;可压力还是一定要有的,要不哪来的动力?
  一直都忘不了面试的时候碰到的问题:假如你是Team Leader,而你的Team里出现了后进的同事,你怎么办?Mark给出了一个答案:盯,盯住他,每天都一对一Briefing,叫他看到错在哪里;然后像布置作业一样,叫他回去整理做单子的思路。Annie给出的答案是另一个版本,既有督导的作用,也保全了每个人的自尊。我一直都很佩服她工作的思路,该严厉时如闪电霹雳,轻松起来了又像和风细雨。——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是不能超然物外的,因为正是那被督导的人。说来真是很没面子的呀。
  每天快要吃午饭的时候,同事间就会互相打听:昨天的Error来了吧?那感觉是,既希望看到Error List,又不愿看到自己有错。这回事就是一票否决,一旦出现了Error,前边保持了几天的无错记录就要全部归零,重新开始,直到连续四天都OK.等过了这道坎儿,一切都好说了,因为自己摆Y后再没有人会检查自己的单子。如果汇款没有成功,单子会被Snag回来。退单一般不会出现,有的话就会是重大的错误。
  Yayahoo实现了她的诺言,一星期后,她真的克服了自己的粗心,成功升级了。我也度过了如履薄冰的痛苦考察,可以摆Y了。攻克摆Y的堡垒花了我很多时间。此前为了提高准确率,我一直都把速度放得很慢,生怕有这样那样的闪失。毕竟,微小的不慎都会导致前功尽弃,那可真正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后来自己做主了,我也还是战战兢兢的。Yayahoo问:“你有没有放开手脚,一小时歪它二十单?”她自己是很小心的,刚开始摆Y,一天只完成三十来单。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账号负责,摆Y之后,压力更大了。我记得,自己Y的第一单是几百块英镑去了英国,平平常常的。按下“Y”字,然后拍下回车键的那一刻,感觉特别自豪。为了摆这个Y字符,中间经历了多少曲折呀;我甚至想,那个Enter键就是当年叶利钦手上的核按钮,轻轻一揿就决定了世界的命运。在SPC,工作是一个挑战,这种感觉无时不在。刚开始可以定夺五万港币以下的单子,要是长时间没有Snag,可以把限额提高到二十万港币,然后是一百万,一千万……
  这份工作与数字打交道,与纷繁错乱的规则打交道,不小心出个一差半错是可能的。摆Y没过多少时间我就给银行带来了损失。那一单汇款的本地费用应该是收款人来付,我没注意,按照系统默认的“本地费用由汇款人支付”来做了,结果就多扣了一百元港币。后来发现了,为了防止客户Complain,银行要还给客户一百块。这些钱实际让收款人得益了,银行不可能再向他追讨,因为发个追讨电报就要一百五十块,而且还不一定追回来。在Bank Loss中,一百块港币算是小Case.有同事把十几万元的单子做重复了,发现后赶紧向收款银行发电报取消第二笔汇款,费用是五十美元。比较夸张的是在GZC那边,有位同事一年的Bank Loss有五万多元,比他的年收入还要高。虽然银行有这方面的预算,可“准确”还是做TT的第一要务。责任大了,谁也承担不起的。
  我一直都在努力让自己做单子稳重一些,尽可能的不出现Snag;可终于有一天,我金身不破的纪录还是被打破了。在厚厚的一打Snag里,我看到有一单TT似曾相识;仔细看看,那个被修正液掩盖的终端代码正是自己的。(公司不会公开是谁的Snag,只让当事人自己知道。)比较原始的汇款申请书和汇款电报,我知道自己忘记了给汇款人传真汇款水单。Snag纪录是ORTT最宝贵的学习教材,每月都会有几大本;同事都会拿来互相传阅点评,及时吸取教训,防止重蹈覆辙。有了第一单Snag就会有第二单、第三单,越积越多。正所谓债多不愁,虱子多了不怕咬,逐渐地也就不那么在乎了。ORTT要处理的单子数目越来越大,提高RPH是第一要务;要的是速度,那么偶尔出点差错也是在所难免。不过,做单子又快又准是ORTT的永恒目标,对每一个操作者来说,在这方面的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