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三章  来到汇丰不容易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2003年春天,我一边维持着在沸点的工作,一边悄悄关注着人才市场的新讯息。我迷上了《前程》招聘专版,每拿到最新一期报纸都会仔细阅读,认真标注,希望从中找到未来的东家。汇丰银行(Hui Feng Banking Corporation, Ltd.简称HSBC)的招聘广告就是在这里看到的。它不仅在显眼的版面有着阔大的篇幅,每个广告还有着不同的面孔,很新奇。看到它提供的很多岗位都对专业没什么要求,我就投了一份简历。
  过了些日子,我收到了汇丰的Email回应。根据提示,我下载了Excel表格,填写后寄到公司所在的仙乐斯广场去。应聘职位我填的是客户服务主管。有一天,我到柯尼卡上海公司去面试,马上就轮到我了,手机在口袋里跳起了舞。我接听了电话,原来是汇丰通知我参加笔试。早就听说,大公司都会有严谨复杂的招聘程序,汇丰也应该是的吧。我通过了简历筛选的第一关,不禁暗自高兴。电话那边特别叮嘱说,笔试会延续四个小时,要我做好心理准备。听起来还挺吓人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派头吧。4月29号早上,我和汇丰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仙乐斯广场离人民广场很近,是南京西路上新落成的写字楼;汇丰银行的正门在仙乐斯16楼上。公司前厅不算大,一张电脑桌正对着门口,后边坐着接待小姐;两边有几个大沙发,还有一只茶几和一个小报刊架。除了盆花,再就没有别的东西了。整个的装饰利落明快,又不显得简陋。前台小姐友好又热情,招呼我们前来考试的人坐下来,看看杂志。我打量着进进出出的员工,挥挥胸卡就打开了电子门,煞是潇洒。我想,等自己也有了那样的通行证,该是多么快活的事呢。
  过了一会儿,HR来人把我们带到考场去。忘记了那是在几楼,整个楼层里只有几副桌椅,空荡荡的,像一个尚未启用的仓库。我心里不禁嘀咕:这里没啥值钱的东西,会不会是个皮包公司?以后成了正式的员工,是不是就在这里的某个地方,对着电脑桌静悄悄地工作?我还没回过神来,一个自称为Sissi的人事专员就给我们做介绍了。她说到了公司的待遇、加班、排班和年假之类的情况,也简单描绘了将来的工作内容。考试前,应聘者排着队在花名册上签下了名字,同时还要出示身份证,就象要被行大刑一样。看看那样排成一队慢慢向前移动的样子,又象战乱时候领取稀粥的难民。登记结束后,我们就一人一副桌椅,坐下来开始笔试了。考卷是全英文的,花花样样分成了许多个部分,有语法题也有阅读题,有填空题也有听力题。考试的题量也特别大,每个部分都很难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只能是尽力而为。记得有道题是核对数据的,左边一张纸是乱糟糟的表格,右边是整理过的数据,要做的是在里面找出对应不准确的地方。我做几道题头就大了,眼冒金星。时间过得很快,停笔的指令发出了,我也还没完成几道题,心里很慌。不过好像大家都做得很慢。从考场走出来,我在暗暗掂量:像这种考试,该很难通过的吧?不管成不成,这次算是探了探路。
  当天下午就接到面试通知了,我喜出望外。过了第二道门槛,算是旗开得胜,大捷就在前头了。我赶紧上网去查看汇丰的资料,读了和它相关的一些英文报道。在沸点好久没说英语了,不热热身可不行。面试中英语口语会占多大的比重,从笔试的排场中似乎也能料想到。我便上了BBC的网站,在线收听那里的节目。SARS和伊拉克战争都是热门话题,相关新闻多的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要是面试官说起了这些,自己总不至于抓瞎吧。
  面试安排在5月2日,正是非典大行其道的时候。大街上行人十有八九都戴着口罩,每个公司也都对这流行病严加防范。进入会客室前,前台小姐就示意我把口罩戴上去了。那层层的纱布阻挡了病菌的入侵,也遮住了两个人的表情,对话中不会紧张难堪,正可以畅所欲言。面试官是来自香港的麦小姐,她和我聊了很久。我想,通过对话她一定可以从很多方面了解我。前面十多分钟有自我介绍和她的简单提问,后面是英语会话。麦小姐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Supervisor,你的Team里有经常拖后腿的同事,而且努力了也进步不大,你会怎么办?不管在什么样的面试中,这都是一个很能见人性格的问题,实际的情况要处理好也不容易。我想,在一个环境里,每个人的表现总会有高下之分。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看得惯先进,也还是要容忍后进。我觉得末位淘汰不可取,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只要付出了最大程度的努力,就够了。如果我就是那最差的人,或许会选择急流勇退,寻找别的能让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或许也会在失落中忍辱负重,在绝望中追求成功。作为Supervisor一方面要承认员工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在工作上帮助他,在精神上鼓励他。当时想到的也就这些吧。面试是一场持久战,麦小姐有着足够的好奇心和耐力,问了我很多问题。到了后来,我脸上出了汗,眼镜滑到了口罩上,我说几句话就要把它扶正,那样子一定是很狼狈的。从电梯里走出来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接下来会怎样,就不是我说了算的了,能不能和汇丰走到一起,就走着瞧吧。
  接下来是长久的静默。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经通过了面试,就忍不住就给汇丰打电话询问。电话那边说:“我们可能以后录用你,不过你还是不要错过别的公司的机会,不要专门等这里的消息。”这么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叫人着急不得;但也还是有一些希望。想想自己在沸点的不如意和寻找新工作的艰难,我对汇丰居然起了单相思。我给人事部写信,表达了一个这样的意思:我很看重汇丰的工作环境和发展前途,如果应聘Supervisor没有成功,我愿意接受公司别的安排。不久我得到了公司的Email回复,它说我正处在Waiting List上面,以后可能有机会。我还是去找别的工作了,三个月里参加了十多家公司的面试。7月中旬,我到了艾斯佩克。它是一家日资的跨国公司,业务在于环境仪器的制造与销售,我是在售后服务部做技术支持。
  俗话说,好事多磨。我找工作到汇丰就应验了这句话。8月下旬的一天,ASPEC安排我到杭州去出差。在高速大巴上,我接到了一个号码为+195852211的奇怪来电。可怜我的手机不争气,说了几句话就断电了;那边问我现在找到工作了没有,我便知道这个电话和汇丰有关。到了杭州,我从114查到了汇丰上海公司的电话号码,打过去问;电话里边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答应我,向香港那边核实一下。我知道汇丰银行和香港有关系,可又不知道上海的汇丰和香港的汇丰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过了两天,我又收到陌生电话了,叫人愤怒的是手机又一次在30秒之内断了电。我恨不得把它扔进黄浦江,一解心头的愤怒。那时我刚进东昌路地铁,还没有进站,便赶紧跑到靠近2号出口的投币电话旁,打电话给汇丰。我把号码告诉了人事部的人,她答应我会立即联系香港,叫那边拨打公用电话的号码。几分钟后,电话过来了,我抑止住突突跃动的心,接受了企盼已久的喜讯:我被汇丰录用了。从此我记住了上海的那个夏天,外面燥热难耐,东昌路地铁站里却清爽宜人。
  我在ASPEC的工作刚刚起步,做得很顺利。我满怀信心要在新环境做出好成绩来,没有想过一定要离开。但汇丰是个诱惑,它的魔力叫我无法抗拒。我去了公司一趟,拿到了书面的Offer和体检通知书。Offer上说明了工作的职位、工资,还有关于试用期的约定。要跳的话,到新公司上班的日期是10月6日,在那之前要拿到体检合格的报告,并和原公司完成手续的交接。选择ASPEC还是HSBC,我可以有一个月的时间去自己考虑。在ASPEC,我为HSBC请过两次事假,都是半天,第一次为体检,第二次为签合同。在签合同这一点上,汇丰很有超前意识,进公司之前它就叫准员工落下名字。选择一个工作机会要付出代价,直接看起来就是体检费和请假的工资损失了。用二三百块钱来赢取一个月的时间差,细细思量比较一番,或许还是值得的。我的想法很简单,暂在ASPEC工作着,首先要保证有饭吃;渐渐和它互相认识得比较充分了,就可以在最后作出合适的选择:留,还是不留。同样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认识HSBC,然后决定:去,还是不去。ASPEC和HSBC是我手上的两张牌,二选一,我要决定出哪一张。越是临近9月底,我越是苦恼紧张了。要比较出两个公司的优劣高低,牵扯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和HSBC一样,ASPEC也是跨国大公司,有很强的实力,认真做下去还是会很有发展的,一两年内很可能会有去日本培训的机会;福利待遇也还不错。我向许多朋友征求过意见,他们大都偏向HSBC.理由在于:在这里开始的时候可能苦一点,可是前途一定会很好。因为难以决断,我就在纸片上写下了两个公司的详细对比。
  从语言方面说,一个是英语,一个是日语。不用说,我对英语的好感是一贯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了,到现在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使用。而我在日语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有段时间我对日本文学很有好感,大四上学期就上了日语选修课,学了十来个周。在状态最好的时候,我能说一点日常会话,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时间一长,却连五十音图也不认得了。要在ASPEC有的好的发展,注定是要下苦功夫过了语言这一关。上班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看日语资料了,很累,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不过离口头上的自由表达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环境方面说,一个是欧美,一个是日本。HSBC是家英国公司,它和香港也有很大的关系。它原本是在香港和上海发家的,现在来说,汇丰上海公司的母公司在香港。人们都说欧美公司里环境比较宽松,很人性化;而日本公司就比较呆板,等级森严。我向来不大在乎这种笼统的比较,不过,ASPEC管理的谨严我也是领略过的。有一次上班迟到了一分钟,被扣了半个小时工资。好像有什么理由是可以说却不能说的,很委屈。公司里没有什么活动,碰到出差可以看看风景,平时就是坐在桌前看资料,很闷。ASPEC总共没多少员工,人际关系却很复杂,我刚过去就被几个派别搞得紧张兮兮的。我想,汇丰银行的工作环境会好一些吧。
  待遇方面说,一个厚一点,一个薄一点。ASPEC有车贴、饭贴,以后还会有手机费报销;医药费也是全报的,根本用不到自己的医保卡。另外,它给的出差补贴很高,而每月总会有几次出差机会的。HSBC就大不一样了,除了工资和ASPEC差不多,别的什么也没有,每月只得到干巴巴的几块钱税后收入。休年假是差不多的情况,除了国家法定节假日,都是另有十天带薪假期。
  在决断选择怎样的工作的时候,有一个筹码的份量是最重的:以自己的性格和抱负而言,是不是想在技术行业做下去?大学里本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可以说,在艾斯佩克的工作是非常对口的,与环境仪器技术相关的两大知识点在于制冷和电气控制,和我的专业非常接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就有了一种逃离的想法,不愿意做本专业——否则一定会去考研究生的。不做技术却也不明白出路在那里,汇丰银行是一个可能,金融行业。后来我想,还是听听领导怎么说吧,然后再做决定。平日里,客户服务部的部长待我不薄,相信他会给我一些中肯的说法。我也在想,不管最后放弃了什么,都不要后悔;不管最后选择了什么,都要好好珍惜。在内心的天平上,艾斯佩克和汇丰银行是半金八两,旗鼓相当。只要哪边多了一根稻草,天平即刻就会倾斜过去。领导的一句话似乎变得无比重要了,孰取孰舍就看他的态度。自己也真是很难相信,最后的差别怎么就那么小,哪一条路都是康庄大道。我给自己的告诫是:艾斯佩克几乎是最适合自己专业的技术工作,放弃了就难以再找到,因而,如果这次离开了那就是破釜沉舟,永远离开这个行当;如果留下来就是新的开始,在这个公司钻下去,好好发展,努力成为业务的骨干。我还特别提醒自己,留在艾斯佩克就不要眼馋汇丰银行的各种机会,选择了汇丰银行就不要留恋艾斯佩克的好收成。这找工作怎么看都像是谈恋爱:不讲先来后到,而是看缘分;做出决定前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做出决定后就要喜欢自己选择的。
  我给部长写了一封信,约了他谈谈工作的感受,问他对我在ASPEC的将来有怎么样的预期。明白人当然能听出这样谈话的弦外之音。他跟我谈了一个多小时,他还是客客气气把选择的主动权让给了我。他说他不喜欢勉强别人,也不愿意勉强自己。9月27号那天中午,到吃饭时间了,我和部长又聊了几句,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我要走!吃完饭回来我领取了离职交接表格,写了几行辞职报告,感谢领导在两个多月时间里的关怀。把工具箱归还了,把出差费报销掉,很简单。在两点多钟,一切就都OK了。我挥手离开了艾斯佩克,告别了刚刚熟悉起来的生活。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工作转换。选择了HSBC,时间会告诉我它的分量有多重。虽然刚毕业就改做他行的同学不胜枚举,对自己,这还是一个很关键的转折。在人的一生中,真正可以自由选择的机会不会很多的,真正有决定意义的三岔口也屈指可数。我想,未来的日子一定会彰显这一次工作变换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不同寻常的意义。
  路是自己慢慢的走,能够期望的也就是一个大致的方向。汇丰银行对我意味着什么呢?在金融领域的发展,会计领域的发展,或者成为管理者?不知道。我应聘Supervisor没有成功,等待我的职位是客户服务助理,在最基层处理业务的小喽罗。一步一步地来吧,时间能造就一切;只要付出努力,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办好了离职手续和户口档案的转移,我趁长假我去泰山玩了几天。登泰山而小天下,回来之后心里有一种无可名状的豪迈。10月6号,我到汇丰银行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