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十七章 我的图书馆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在毕业之前我就办了上海图书馆的借书证,已用了两年多了;它一直是我身边常备的卡片之一。100块的押金放在卡里,只要交25块钱,就可以享用一年的阅览和外借的服务。周末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做,我常常到那里去。
图书馆是一个智慧的载体,也是一个安静的所在。经常亲近它,感觉就象是老朋友了。不论从海信花苑还是从祥康里出发,骑自行车过去都不用半个钟头。轻车熟路,一晃就到了。图书馆有四个地方最叫我喜欢:一楼的外借书库,二楼的中文杂志阅览室,四楼的演讲厅,还有西门的展览馆。
作为上海市最大最好的图书馆,上图的普通外借图书并不是很多。大学里我也很喜欢借书,感觉起来,闵行和徐汇两个校区“包图”的外借图书都会比它多。不过对普通读者来说,不搞专题研究,随便过去看看,它还是足够大的。那里分了很多类别,到书架之间去走一走,总能碰到适合自己口味的东西。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寻觅,架上的书被翻得乱了次序,管理员怎么整理也跟不上。书架上有编号,可如果是从外面电脑查好了,然后抄下编号按图索骥,那多半是失望而归。这一点管理员也爱莫能助。当然,如果花钱多一点,可以到馆藏书库去借阅,那边的服务会强很多。
刚到公司的时候,我很有兴趣看些与工作有关的书,象银行管理、财务会计之类的。培训内容多了,兴趣逐渐就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要借还是借自己喜欢的书。有时是不知名作者的时尚小说,有时是心仪已久的名著。2003年夏秋时候,我读了张承志的散文和食指的诗,印象都很不错。平日里下了班吃过晚饭,或者中午去上班之前,就翻开来读一阵子。张承志的文章里有一种执着和韧性,也有一种桀骜不驯;我行我素的叙事方式简直发挥到了极端,成就了一种特立独行的宗教精神。他对梵高的画特别痴迷,那解读一直能透到骨头里面去。食指的诗很有理想主义气息,平实易懂,又给人一种积极的力量。很久以前我就听朋友说起过他,只是很晚了才有机会亲近他的内心世界。因为患了精神病,他的日子是在福利院里度过的,命途多舛。从诗句里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在一个时代里,每个人都会有他的坐标,而食指是以他的真诚追求来让那坐标点闪光的。别人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自己生活的模样,对书的关注不觉就会转移到对人的关注,还有,对自身生活的关注。后来借过一本《在大理的星空下接吻》,东子写的。我在泰康路看到过她的作品展,知道她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她四处游走,做陶作画,过着飘荡着却又充盈的生活。身在大理的时候,她是生活的参与者;等她离开了,成了旁观者。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感受。读着书,可以跟着她去体味生活的别样滋味,也借她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处境。
到中文期刊阅览室去,我很少是一本正经地查资料的,坐下来了,只为消遣。从《How》《瑞丽》上看时尚美女,从《十月》《收获》上读几个中篇,或都拿几本《读者》,看一看“言论”那页栏目。别人的生活是那样的,或者灯红酒绿,宝马香车,或者寒灯陋室,粗茶淡饭;或者位高权重,志得意满,或者贫穷困顿,落魄潦倒。在这个社会里,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都有。看过了,想过了,会羡慕也会叹息。在那一刻,自己似乎可以跳出三界之外,静观人世间的冷热凉暖,喜怒哀乐。在别人跟里,自己也只是舞台上的一个演员吧,大师兄或者二表弟,匪兵甲或者木匠B,前排左三或者反方一辩,技术支持或者客户服务,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谁又能够逃脱呢?自己能做的或许只是更认真一点,让生活这场戏更精彩,更耐人回味。《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也是我翻动很多的,随便看到一页就会感受到特别的触动:看吧,这就是好照片。摄影这个王国很大,如果喜欢,谁都可以借着镜头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文章或专题总会想到自己该做些什么,用有限的设备和场地拍出效果最好、最能打动人的照片来。以前看待摄影总觉得那纯粹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来就不这么认为了。当一项活动中包含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了灵性,有了创造,它就是伟大的了。不同的人会把握不同的瞬间,选取不同的画框,也有不同的后期制作,由此也造就了不同的摄影风格。
盛夏的日子里,阅览室里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很多人是斜靠在书架上看书的。这里的空调马力很足,阅览室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屋里很安静,不管人多还是人少,都各自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望仙庐里倒也有一张桌子,可那是用来吃饭的,我几乎不坐在前边看书写字。坐在图书馆里感觉不一样。眼前摆一本书,可以随便翻翻,或者抛开,脑子尽可以随便去想这样那样的事,从容又舒坦。我喜欢回顾近一段时间的做为,把想法写到日记里。仿佛这样可以对生活作一番梳理,以后用更饱满的热情去迎接新的日子。给朋友写信也是我喜欢的。文件夹里有信封信纸邮票,固体胶也随时放在背包里,写好信,出了图书馆就可以在路口投进信箱里去。经常是向朋友推荐一本书,说说经历某一件事的心情,或者忆及以往共同经历的事。想到朋友读信很快乐,自己也总是很高兴的。
图书馆每个月都会有很多讲座,分为医疗健康、公关礼仪、宏观信息、名著解读等不同的专题。上图讲座已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品牌,主讲人往往都是在各自专业领域有相当影响力的人。我最喜欢听作家的讲座了,因为有机会和心仪的作家面对面沟通。在四楼的演讲厅里,我听过莫言、王安忆、程乃姗的精彩发挥,后来也陆续听到了赵丽宏、钱理群、顾晓鸣、王小鹰等名家的演讲。在1991年,我从村里到镇上去读初中,入学不久就读到了赵丽宏的《炊烟》。那时老师叫我们复述课文,几乎能背诵下来,印象特别深刻。感觉最好的是那一缕缕情丝,对淳朴民风的赞美,对于生活发自内心的热爱。后来在初四下学期,我们学到了他的《小鸟,你飞向何方》,闲散而富有诗意的文字里包含着丝丝惆怅的意绪。大学里我也曾钟情赵丽宏的散文,知道他要作演讲了,很早就去领了票子。那天是10月25日,他对《追忆似水年华》作了一番解读,很动情。对每个人来说,回忆都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而普鲁斯特是把回忆的细腻发挥到了极致。很少有人把小说原著读完过,七卷本的篇幅甚至让人望而生畏。赵丽宏说,他认识的作家中没有把这部小说认真通读的。受了他的鼓动,我去借了一册来读。小说里细节的东西自是妙处难以言说,那滋味只有自己读过了才知道。我觉得,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个人,因为他有细腻真实的感情,他也还是伟大的。我很听到赵丽宏的讲座而欢欣,中意于那样在现场的感觉。记得我问过他一个关于《飞鸟集》被丢进火堆的问题,是从学课文的时候就一直想知道的。有了他亲口的解答,困在心头许多年的谜团也就悄然冰释了。
从图书馆的西门进去是展览厅,一楼和二楼经常会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有时是免费的,有的票价两元,最贵的十元。上图展览的特色在于,周期短,式样多,内容丰富。那些装潢设计展、出国留学展倒也没什么,我喜欢的是俄罗斯油画展、澳大利亚文化展、西部摄影展、特色书画展这些。我看过一个书画拍卖会的预展,展品非常多,因为看得太久,眼睛都要流泪了,腿也酸酸的。那里有自己钟情的弘一法师的书法,怡然淡泊,似乎就是皈于宗教后的生活的滋味,看了很是欢喜。当初他写字是为了广结善缘,现在,只言片语都拿到市场来拍卖了,不知是不是他的初衷。我一直很为他着迷,看了很多与他有关的书;也欣赏他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在多方面受了他的感染。看到遗墨,也就如见其面了,很亲切。别的书法也各有各的好处,或者端庄稳健,或者秀丽婉约,或者飘逸如飞。透过书法,仿佛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了,心如止水抑或神采飞扬。就象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艺术的园地里每位艺术家都有他自己的创作个性。在展厅里有点累,却并不急于离开,因为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便也就有了“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味道。
工作和休息各有各的滋味。平日在公司里,做着一份实在工作,藉此维持着生活的基本需要;在周末一个人出去,置身一座文化宝库而尽情享用,也诚为人生一大快事。图书馆是大家的,可它又是我的,为我所用。我的图书馆里有书有报有讲座有展览,比正经八理的书房不知要好多少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