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十六章 兄弟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的姓氏是最包罗万象了:有江有何,有黄有白,有陶有李。我兄弟不是马,不是杨,不是牛,不是侯,他是朱。如果望文生义地想他既笨且胖,又懒惰又倔强,那可就错了。他身材高挑,细胳膊细腿;眼镜戴在瘦削的脸上,看上去文绉绉的。不过,说他肚子里有墨水也不是吹牛,当年他直升了交大的研究生。虽然是八十年代初生人,朱丝毫没有新派的样子,老实又和气。
大学四年里我和朱是一个班的。在大二大三的时候,两个人常常晚上约了一起去教室自修。在学习方面他悟性很高,我有什么问题都问他。在教室里他并不总是很安分,不知不觉就会拿出草稿纸来,写写画画。我偷偷看了他的作品,不是大大的繁体“爱”字,就是涂得很厉害的“爱一个人好难”,或者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学习累了,我们出去散步。先到商业街,买两罐啤酒,两根火腿肠,一包薯片,再加一包花生米,然后到图书馆前的台阶上去边吃边聊。我知道,他对班上的一个女孩子有了好感。朱对她发起了攻势,要不是和她到同一个教室去自修,要不是帮她升级电脑软件,要不是找机会拉她出来吃饭。后来,他们成了。
那是朱的初恋。他相信爱的美好,就全心投入了那段感情。女孩的打算是出国,而他自己想读本校的研究生。大三是他最忙的时候了,他既没有兼职也没参加社团活动,大把的时间就用来学习,用来陪女朋友。女孩口语不好,他就是陪练;女孩要提高词汇量,他也拿起了红宝书;女孩要准备出国的申请资料,他想尽办法去准备。毕业了,他如愿继续在本专业深造,女孩也如愿到了美利坚。
工作后我住在海信花苑,离徐家汇很近,到了周末就到朱宿舍里去。他和女朋友常在聊天室里聚会,由于两边黑白颠倒,他往往早早的起床坐在电脑前陪她。他桌上摆着女孩的照片,大洋彼岸的她妖艳活泼,和闵行校园里文静含蓄的那一个判若两人。忽然有一天,女孩的照片不见了。在毕业次年春天的同学聚会上,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朱和女孩拜拜了。个中三昧谁都参不透,两个人说散就散了。我曾向他问他这方面的事,朱说:“不要再跟我提起这个女人。”似乎暗中还卯着一股劲。他们一路爱得曲曲折折,不知不觉就伤痕累累;他一闭眼就把那一段经历抛到黄浦江里去了。很多时候我看得纳闷,搞不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肯说,疑团便始终是疑团。有一点我是可以确定的:他们不再是恋人,连普通朋友也不是了。
学校里有免费的高速宽带网,这是最吸引人我的。校园网有千百个叫人喜欢的理由,只可怜离开学校就不能享受到了。朱天天都身在那样的幸福里,怡然自得。各种软件想要马上就有,愿意看电影就看电影,愿意听广播就听广播,愿意发邮件就发邮件,愿意聊天就聊天。他电脑硬盘里存着很多好东西:王菲的歌,政治方面的文章,工商管理的音频教材,GRE的考试资料……以网络之大,无所不有,他想要什么马上就可以下载到。每次我过去了,也总能享受到现成的东西。
朱身体健壮,很喜欢在晚上跑步,我过去了,就陪他一起跑。别看他平日里闷声不响,在跑道上却不惜气力,跑了一圈又一圈。在2003年春天,“非典”已经成为各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了,他带我一连跑了六圈。朱说:非常时期要有非常的跑步。后来“非典”真正闹腾起来了,学校就不让我进去了。跑步可以出汗,借以排除烦恼,朱很相信这一点,可能是受了《重庆森林》的影响吧。朱也很迷恋李小龙,对他的截拳道情有独钟。大三的时候他常常在寝室里张牙舞爪伸胳膊扬腿,嘴里还喊着“我打,我打”。他对李小龙的喜欢是一贯的,英文名字就是因他拳法而来的Jeet,邮箱和QQ的名字都用这个。有一次我和他一起从北京的网上音像店买碟片,我买的是《红高粱》,他买的是《唐山大兄》,Bruce
Lee的经典之作。
毕业后大家分散了,朱一直是聚会的中心,我好几次在他宿舍里碰到了别的老同学。有一天晚上我给他消息,说可不可以过去找他玩;他说,来吧,我们刚到浪莎唱歌。我赶过去了,和一帮老友一起玩——要多舒服就有多舒服。
自从我到了SPC,回学校更频繁了。朱的电脑搬到了实验室,他同学的电脑也闲在那里;我过去了,就一人一台电脑各忙各的活儿。周末他几乎不出去,什么时候想过去都可以找到他。到了工程馆楼下,我只要拨他手机,响一下铃,他就下楼来给我开门了。我一直都很佩服朱在互联网上的搜索能力,不论是校园FTP还是Google,他都用得很熟练。想看什么电影,只要提前发消息给他,他准会帮我下载好,存在电脑里。我想看新出的《大城小事》,朱说这部片子实在太新了,他只是找到了一段十分钟的花絮;那也不错了。一个星期之后,他帮我下载了完整的版本。说来那故事不至于怎么感人,摄影却很棒,念念不忘的是那唯美简洁的漂亮图景。喜欢看电影,我却没有进电影院的念头,也不想买便宜的盗版碟——只要去朱那里Down呀。从媒体上认识了新一代导演贾柯璋,他给我搜了《小武》《站台》来看;《小城之春》也准备好了,着实为大快人心的事。他有刻录机,如果来不及看,我就把好东西打包刻在光盘里,带回家慢慢享用。《小城之春》有一种很舒缓的风格,用低调的场景和简单的故事表达了很私人很感情化的东西。还有《迁徙的鸟》,也是看过很多报道了,真正看过才知道,和鸟有关的是一个别样的新奇的世界。从网上下载东西,就像去图书馆听讲座一样,不花一分钱也可以得到至美的享受。朱给我搞来的东西多了:龙应台的散文,莫文蔚的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经典图片……什么都是最精彩最出色的。我想要什么也可以自己找,最后他有办法把文件都传到自己电脑上,和他找来的东西一起刻盘。和白马湖有关的一组资料就是这么来的,我搜索了相关的网页,他帮我保存,我再带到自己电脑上慢慢整理。我喜欢的东西朱不一定感兴趣,他只是愿意帮我。有一次我叫他帮我找《高山下的花环》和《列宁在一九一八》,他在消息里说:“X,这么没品位的东西都看啊。”唉,这有什么办法?他喜欢的《黑客帝国》《无间道》,我也没什么兴趣。后来,我要的那两部片子也没找到,因为它们实在太古老了,放到服务器上只会浪费资源——没有几个人会下载的。《高山下的花环》的小说我看过两遍了,很有味道。1997年,有个代课的语文老师说,几年前他妻子看到一帮人回来了,问道:“你们怎么都哭了?”因为他们看了这部电影。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到外滩三号画廊看到一幅画,上面是伤心的人们,我的第一感觉也是:“你们怎么都哭了?”我很想知道,这部叫那个年代的人哭泣电影是什么样子。《列宁在一九一八》该是曾经红火的,因为背景特别;我在别的地方看到过列宁的演讲的剪影,想来是源于这个片子。岁月冲淡了影片在政治方面的火药味,那些特定时期的言语、动作却是可以流传久远的。
在我没有电脑的那阵子,有文稿都拿到朱那里去输入,然后存到信箱里面。他忙也不忙,说闲也有自己的事情做;假如我叫他帮我打字,他也还是愿意。我用微软拼音输入法,他用五笔,比我快很多。有一次我们从上午一只忙到了晚上吃饭,这点怎么说也是很了不起的,他天生就是一副热心肠。我经常请他到食堂去吃饭,两个人点三四盘炒菜,二十块钱左右,可以吃得很饱,感觉也相当适意。那里饭菜和自己烧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口劲,两个人总能把几个菜一扫而光。吃完饭他请我喝饮料,我们再回到实验室去。
我在家用的电脑是大二时候和另五位室友合买的,花去了第一年苦苦得来的奖学金。那时候觉得配置相当不错,现在看已是大大的过时了。当我把它从老室友阿立那里搬回来的时候,它简直就是一堆废物:机箱没有盖子,键盘乌黑,最主要的是不能启动。好歹去赛博数码广场换了一个二手硬盘,能用了,可以打字。因为装了Win2000操作系统,声卡驱动找不到,电脑没声音。修电脑的人说,这样的废物扔在大街上也没有人拣。敝帚自珍,还是将就一下吧。为了听歌,我想换回Win98的系统。阿立已回老家过年了,所有的驱动程序都不在我手里;我把声卡和显卡拔了下来,到朱那里去搜索驱动程序。后来,他到我家了,给电脑重装系统,把硬盘分区,顺便也装些软件。我们一直捣鼓到凌晨一点才完工,以后我就可以天天听音乐了。地铁没了,朱干脆住在我家。这可难为了我的单人床,要挤下两个人。我已累坏了,倒头便睡;他本想通宵看书,眼睛却不听使唤,不知不觉也睡着了。天亮后我去买了点菜,他下厨做清蒸鲫鱼吃。
朱和失散多年的一个高中同学联系上了,觉得她是一个很合意的女孩子。她已经参加工作,刚刚失恋。那个女孩子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原来的男友,不愿意和别人说话,一心期待着他的回心转意。朱和她在MSN上聊了很多次,却难获佳人芳心。他问她看什么书,她说看一点网上的散文。朱这就来了对散文的兴趣,不仅认真看她推荐的网站,还借来了《希腊神话故事》放在桌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不行,得看点书增加素养,泡妹妹用得着。”我说:“泡妹妹也用不着这个呀,现在的妹妹喜欢看张爱玲、村上春书、安妮宝贝,才不要看那些老古董。”他对文学的兴趣浓了起来,电脑里保存了很多电子图书。隔一段时间了再问他,和妹妹的关系进展如何,他说:“唉,没办法。叫她吃饭她也不出来,只是想着那个人,太痴情了。她说她喜欢刮风下雨却不喜欢晴天,是不是脑子有问题?”春节前回南通去,他特意和她坐了同一班船。类似泰坦尼克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问他回家感受如何,他说:“没戏。”他说还是能在MSN上看到她,也经常聊天。有一天他发消息给我:“你知道哪里有卖口琴的吗?”我问他是不是想学,他说是,我就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门市部带了一把给他。问他有什么想法,他说:“学好了可以吹给妹妹听。”学校就像我的后花园一样,我说去就过去了;五站地铁根本不算多少路。要是兴致高,我可以在实验室里玩到很晚,记得有一次是凌晨四点钟离开的。回到家门口,小吃店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回了学校我往往和朱一起吃饭,只有一次是例外的。那次他把我留在实验室,自己跟着导师去做事情了。离开的时候我发消息给他,说没在一起吃饭很抱歉。没想到他回复了四个字给我:“客气个P”。说来也是,我们一道吃饭够多的了。2003年春天他过生日,我们去了华山路上的顶呱呱吃西餐。这样特殊的日子本该女朋友陪他,可是没有女朋友,和谁吃饭也就无所谓了。时隔一年他又过生日了,我们还是去那里。还有一次,我有篇文章在校报上发表了,他帮我领取了样报和二十块稿费(编辑部在学校里,他过去很方便),待我过去拿的时候他就叫我请客。请客是应该的,可怜的是稿费用光了也还不够。星期六下午我去逛易初莲花超市,发消息问他可不可以买了晚饭过去吃,他说好,我就买了一只烤鸡,一罐力波,三个烧饼。我觉得啤酒加鸡腿是比土豆烧牛肉还要完美的组合,在实验室大口吃喝的那一刻感觉到,人间美味莫过于此了。好东西和朋友一起分享,那又是一种别样的愉悦。
又收到了朱的消息:“你还要我帮你找什么片子来着?”我说,《寻枪》。是刚听朋友说的:姜文是个傻冒,枪丢了,就到处找枪,结果是,找到了枪,丢了命。我要找的东西多了,有人给我推荐,我就感受一下。有朋友给我推荐了歌曲《伊甸园》,还还没找到,下次再仔细找找;还有王菲的《旋木》,朋友说好听,不知是一种怎样的曲调。朱本是很喜欢王菲的,说不定他已经下载好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