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十四章 遭遇遗情书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我在火车到来前几个小时到了高密县城。没什么事情干,我就沿着人民大街逛小书店。这里好比上海的南京路,苏州的观前街,南京的夫子庙,是一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方。礼品店、音像店、冲印店还有各色专卖店围在电影院周围,春节期间越发显得热闹。书店也大大小小好几个,大至老牌的新华书店,小至报摊,还有以杂志为特色的、以教科书为特色的不大不小的铺子。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正月初六吧,我在地摊上花十块多钱买了一大包书,其中包括两块钱的《苏菲的世界》。贵的东西不一定好,好的东西也不一定贵,在旧书市场上,这是真理。盗版的二手的都没有关系,故事诱人,也真能给人想法,那就够了。还有一次,我在一个叫做“青岛书店”的地方看到了《我的奋斗》,兴奋得不得了。在共产党的天下,这可是禁书哪。不知道是不是经过了藏头截尾,读起来似乎有点意犹未尽;印象最深的还是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当时看来是不成功,可是他每年都会纪念,搞成了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事件。那时把书买下来,不用花十块钱。
这次出来也还是想碰碰运气。并没抱定什么想法买哪一本早就想要看的书,只是希望运气好,能碰到既便宜又叫自己喜欢的。假如有茨威格的散文,我一定会买,在上海我也没看到哪里有它比较全的散文,小说倒是很多。读过《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扣人心弦,我猜想他还有别的散文,可惜没找到。假如有《博列格的随笔》,我也一定买。一个朋友在2000年夏天托我买,我一直都没有找到,很遗憾;每次去书店也记得,要留心这一本,好像找不到就欠了她什么。还有什么呢?王小波的《白银时代》,这个在市面上并不难找,可是很贵;图书馆里也有,可惜总处于借出的状态。回家前不久读过王小波的散文,有一种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很叫人动心,于是很容易就想到他的小说。没有,都没有。坐车要十九个小时,总得买点什么吧。在一家书店里,我的目光被书脊上的一行字吸引了过去:木子美,遗情书,我的性爱日记。
唉哟我天,报纸上不是说这本书胎死腹中了吗,怎么还是有机会在这个世界见到天日?木子美,这个女子不简单。她不是黑客,却能使Blog网站瘫痪,因为她的文字魔力太大。“性爱日记”,这是赤裸裸的。广大网民慕木子美之名而来,把网站塞得动弹不得。后来,限于各方面的压力,日记里一些惹火的部分被抽掉了。不过那时候她已是英名远播,举国上下,上网的人都知道《遗情书》,你不知道人家说你是没见识。有一次我对同学说起,工作之外我想去当记者,写点稿子;他立即就问我:不知道你的采访能力怎么样?我说,还能怎么样?写点豆腐块还行的吧。同学愤然道:“我是问你采访木子美的能力!”我才恍然大悟。木子美创造了据称是新闻史上最公平的交易,她是这么说的:“要采访我,必须先和我上床;在床上能用多少时间,我就给你多少时间的采访。”有一次到新浪网上搜索“木子美”,看过几条综合报道,对这“最公平的交易”印象颇深。面对同学的问题,我无言以答。有组织评出2003年中国十大性新闻,木子美和她的性爱日记当仁不让成了第一条。这甚至成为一个文化现象了,不仅网民对她议论纷纷,倡导女权运动的人也引用她,社会学家还把她作为样本来分析。
我把书抽了出来,拿在手里细细打量着。“遗情书”三个字很大,不小心会看成“情书”,再不小心还会看成“遗精书”。署名木子美的旁边有一个圆圈,里面是一个“著”字,远远看去却以为是圈着一个“R”,这本书的商标是“木子美”。有这样的金字招牌,这书卖得不火也难。出人意料的是,《遗情书》是立在书丛中的,很不显眼;而且只摆着一本,俨然销售狂潮之后的最后遗存。我在想,是不是因为老板害怕书遭有关部门没收,就只在外面放个样子,卖一本补一本。当然这件事情不大好问。封面上除了署名和书名,有一幅小照片,看不出是漂亮也看不出怎么性感。右下角就是著名的“最公平的交易”理论了,末了还不忘添加一句:“这,就是木子美。”掷地有声的样子。封面左下角是可以点题的副名:我的性爱日记。撩人的细节无处不在,甚至整本书都是挑逗。打开目录第一眼看到的是:“第一部分你性什么”。书里没有彩页,印刷也粗糙。版权页上写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印数5000册。我拿到书是在2004年1月26日,上面说的似乎很可疑。我拿着书走向柜台,问老板:“这书怎么卖?”他看了一眼,说:八块。我要他给个实落价。“七块五,不能再便宜了。”定价二十二元,三折半也不到,那就买一本。书里夹着一个书签,上面盖了店章:读者书店,东关小学楼下,还有一个电话。
我心里有点慌,怕别人知道我买了这么本书。转而一想,嗨,也什么好怕的。她敢这么做,又敢这么写,我为什么还不敢读?不用藏着掖着,想看就看吧。
上车了。买票的时候没有座位,我只好到别人那里蹭着坐。还好,有一家三口坐了一排,而小孩占的位子比较小,我就和他挤一挤。大人也和气,不介意我占了一角,一来二去彼此就熟悉了。小孩上三年级,看《读者》的时候,我叫他认字,稍微生僻的他也读得出来。看《遗情书》的时候,我尽量面对着过道;不过他还是看到了,想要去翻一翻。他妈妈严厉地说:“不要看,这是大人看的书。”那时我真是窘得无地自容,只好更小心一点。有个三十岁左右的兄弟一直在我身边站着,我怀疑他也在看。后来似乎是忍不住了,他向我借了看,我很坚决的说:“对不起,这书不能借。”要是在车上弄出什么乱子来,我可担不起责任。
火车拉着我奔向上海,我时而吃东西,时而和旁边的人聊天,时而趴下来打个瞌睡,不困的时候就拿出《遗情书》来读。本来就是这么想的,这本书用来在火车上解闷,下了车就不再为它浪费时间。说来,在漫长旅途中拿出三四个小时读完一本书并不困难。我记得第一次乘火车是1997年秋天去济南,去的路上四个多小时,我读完了好几个中篇小说。那时候精力相当充沛,一分钟就当一分钟用。大学里每个寒暑假回家,我也都带着闲书在路上读。后来,慢慢没那种刻苦劲儿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闲聊,或者看风景,一路也就那么过去了。
木子美只比我大一岁,可我还是觉得和她有代沟——而且是很宽很深的代沟。她的思想太超前了——不光是思想,还有与思想配套的言语、行动。别人看来是羞羞答答难以启齿的,在她这里是光明正大一书再书的;别人看来是颓废淫乱离经叛道的,在她这里是顺理成章合情合理的;在别人是视若珍宝的,在她是弃如弊屣的;在别人是恨之入骨的,在她是津津乐道的。也不能说她是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她有她的生活圈子,而且在里面如鱼得水活得滋滋润润。她未必是在哗众取宠,那样的无所谓就是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区别于表演的常态。可以把她看成一个另类,也可以把看作先行者。《遗情书》里收录了网友的评论,捧的可以把她捧上天,骂的恨不得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可以这么说,她的思想是赤裸裸的,她的身体是赤裸裸的,她的笔法是赤裸裸的。
还是得承认,木子美很有才气。是大是小的一件事,她都可以说得千回百转,富有灵性。借着咖啡,音乐,提琴,烟,酒……她表达出了内心深处的东西。她写她的有点诗意的生活,浪漫的诗意,不实在的诗意。看过了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生活:缭绕。如烟,飘啊飘,飞啊飞,虚无飘渺,到最后消失了,不留下什么痕迹。是不可捉摸,是虚空。有位已婚男人给她留言说,“不要像风一样飘来飘去。”一语中的。她喜欢说“一直跑着的人,停下来便死了”,她习惯了跑。
“没有最彻底的爱情,只有最危险的爱情。最危险的爱情就是模棱两可。许多人都在玩这种跷跷板游戏,其实很清楚等力臂才能平衡,可摇摇欲坠的感觉让人癫狂,全然不顾抛上高空或者粉身碎骨。”很多是她都看得明白,也同样深陷其中。她说爱情是消费品,不知道她说的是哪层意思?是它速来速去,破了可以换件新的;还是说它有奢侈和低廉之分,贵的千金不换,贱的一文不值?不知她得到了没有,至少回忆是丰富的吧。
木子美破坏了我心目中的很多美好形象,我不由得把她当作了颠覆时代的革命者,像红卫兵一样。我不怎么喜欢她,却无可奈何。余秋雨的散文在她那里是这样评说的:“他们问一读者看了《千年一叹》有什么感想,回答是'下面湿了一大片',《上海宝贝》的经典引用。”像是扯淡,也不给人留一点情面。她不喜欢《神秘园》倒也罢了,偏偏要加上一个“超市里都有的卖”作为修饰语,表达了一种不屑的情绪。超市里的不好,莫非只有专卖店卖的或者地下歌舞队演的才是真正好的?她是这样描述自己需要的歌碟特征的:“颓废的,迷离的,糜烂的,不抒情的,不流畅的,有点儿障碍的,刺激神经的,不太重的,不太轻的,像德国战车的,声音不明亮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她这一套也真够绝的。公司的乐思空间里总是把《神秘园》作为背景音乐,很受欢迎;许多酒吧、茶座也是这样。木子美偏偏和别人不一样。
天没亮我就把书看完了,那时火车还没到南京。下车的时候我想,这一路旅程是看过了木子美的《遗情书》过来的。那感觉是两本书的名字:尘埃落定,不过如此。说来,和木子美只是一夜情缘,此后,别样的生活开始了,我就和她说拜拜了。自己的日子总是无风无浪无波无澜,或许根本就没办法和她比。毕竟,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走她的路,我过我的桥,各各好自为之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