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第十一章 窗里窗外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工作在ASPEC的时候,我住在东昌路地铁附近的曼登旅馆。那里原本是客房,可条件太差了,没什么旅客,只好出租出去。房间在旅馆的五楼,又小又暗,像牢房一样。我的小窝只有四五个平方,塞下一张床和一个橱子后,再没有多少活动的空间了。墙上有一个既高且小还不能打开的窗子,白天在家我也得开着电灯。屋子里闷得要命,夏天里仿佛是个蒸笼。那里没有煤气,做饭只能用电饭煲;洗手间是公用的。旅馆的底楼是体面的麦当劳,顶上却是一个别样的世界。这里地段好,租金也不算太贵,汇聚了打工妹、快递员、理发师等各路豪杰。大家彼此之间都很熟悉,睡衣加拖鞋的装扮随处可见,晾晒的衣服也都是男女混在一起。晚上,我不愿意呆在屋里,就到阳台上学吉他。外面楼顶上好几台庞大的空调外机在呼啸,那气派可大多了,足以淹没吉他的声音。别的人下棋、吹牛、转呼啦圈,各忙各的。
从ASPEC辞职后,我到上海热线房产频道里去搜罗房子,找到了新昌路祥康里的新家;国庆节之前,我搬过来了。新家面积也很小,有冰箱、洗衣机,也有几家人合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当初认定了这里,图的是上班方便——百步之外就是公司所在的仙乐斯广场。我把这个卧室和书房合而为一的单间叫做“望仙庐”。小庐内外是不同的世界,我的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两片天地里度过的。
每天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件事,是拨开收音机的开关,收听九九零早新闻。“广播,用速度解决沟通的时效难题,早晚大板块新闻,帮助你在第一时间与世界融合。”来到望仙庐以后,我的收音机从来没换过别的频道,要听广播就认准这个台。“欲知天下事,请听九九零!”这个广告早就说到我心里去了,就像“喜欢上海的理由——力波啤酒”一样。早新闻七点到八点放一遍,八点再开始重播,不管什么时候上班,我都可以听到周全的内容。洗脸刷牙吃早饭,都是在感受着最新的信息中度过的。印象最深的是杨利伟飞天顺利归来,电台用了非常夸张的音乐,播音员也相当煽情。后来也从这里知道了俄罗斯发生了留学生楼起火的事故,知道了禽流感预防工作在全面展开,知道了北京正在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会议,知道了西班牙马德里的“3.11”爆炸……轻松自在的栏目是报刊文选,很简短,三言两语中可以了解一些文化和社会事件。电台对现实的关注,在听众热线反馈栏目中最能体现出来。被曝光的单位往往都有实际的行动,至少是明确的解释,叫人觉得是大快人心。一日之际在于晨,电台把精兵强将都用在新闻栏目里了,我不费吹灰之力不花一毛一分就可以尽情享受到他们的劳动成果。九九零很合我的胃口,哪怕是广告,也觉得是可口的,就像大餐之余的甜点。“联华牌生鲜冷却肉,有标签,大胆吃!”不远处就有一家联华超市,我经常过去买肉买蛋买啤酒。我也能听到“全球金融,地方智慧”的标语,那是我们汇丰自家的。电波送来的盛宴每天都新鲜,每天都有新奇的口味。家里没有电视,在公司也绝少上网,足不出户心知天下,大半就是这样来实现的。
另外的一半,该是报纸的功劳了。我很喜欢读报纸,几乎每天都买。周二看《申江报务导报》和《上海星期三》,星期三是《上海一周》,周四买《生活周刊》,周五买一百版的《东方早报》。如果觉得不够,那就多带份《晨报》《午报》或是《青年报》,都是五毛钱一份。每天总归是有一两块钱是花在买报纸上的。搬家过来到两个月的时候,我把积攒的报纸拿出去卖,称称重量有十八斤;换来的钱又可以买一星期的报纸了。小鬼曾给我十块钱订报券,我添了十来块钱去邮局订了半年《文汇读书周报》,每个星期五的中午都能从信箱里拿到。在大学里我曾订过几个学期,很喜欢它那种平实的、看得开又坐得住的风格。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浮华,一份严肃的读书报是很能叫内心沉静的东西;每次它也会给我的动笔带来鼓舞和鞭策。对于时尚类的报纸,我阅读的口味不是很刁钻,什么内容都读得来:不管新闻的还是娱乐的,轻松的还是严肃的。看报不用动什么脑筋,很放松。我从这里看到了各种展览、演讲活动的最新预告,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动荡与不安,看到了别人酸甜苦辣的心情故事,体会到生活里最宏伟或者最细微的感受。我一直都这么想的,歪在床头读报纸是生活里最舒服的事情之一。
看报纸很费时间,对我却是一个莫大的诱惑,忍不住就想读下去。再干点别的,晚上往往很晚才睡觉。代价也一定有的。《又到凌晨》诗里这么说:
下午连续几个小时做单子
总会有一段时间打瞌睡
迷迷糊糊却不敢放松
用力挣开疲惫的眼睛
昏头的时候再三告诫自己
晚上回去一定不能再熬夜
回家来总会有很多事情
写完日记还想看些报纸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精彩
在吸引着自己强烈的关注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新奇
在文字和影像中可以置身世外
一不留神又到了凌晨时分
只好准备苦茶对付明天的困顿
每天上下班很有规律,在家的时间也很有规律。做饭吃饭的时候听听音乐,看闲书,有心情的话就动笔写篇文章,或者弹弹吉他。很小的时候我就不大喜欢电视,有节目可以看一眼,没有也就无所谓。要谈享受,看电视不如自己弹吉它来得纯粹而生动;要说看新闻,有份《青年报》似乎也就够了;要说静默和思考,电视简直就是天敌——在它面前,观看往往是在被动地接受。旧货市场上电视便宜得很,我是从来没动过心;自从有了电脑,可以做的事情更多了。和朋友聊起来,他们都奇怪我不看电视。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杆秤,应该是看不看电视都各有妙处的吧。
早饭没什么花样,要不是打两个鸡蛋煮,连蛋带汤全吃完;要不就是到楼下买一根油条加一杯豆浆,一块三毛钱。我也想让早饭多几个品种,可总是没有合适的;自己也懒得动手做。早上时间紧,稍微填填肚子就不多花心思了。
因为公司在近处,每天中午我都可以回家做饭吃。最喜欢的搭配是馒头加炒菜,楼下的馒头口感很不错。很久以来,我对米饭都是抱着“能不吃就不吃”的态度;但它能充饥,慢慢也习惯自己煮了。冬天里经常做的菜是猪肉炒白菜,或者用鸡翅来炒。煎鸡蛋是不分节令的,有时是搅匀了煎,里面加点葱或韭黄;也有时候煎荷包蛋。我喜欢那种外面熟了中间蛋黄还有点生的感觉,百吃不厌。吃西餐的时候牛排讲究七分熟八分熟,荷包蛋也是一样的。晚上回来时间充裕一些,可以清水加酱油煮鸡翅,焖在锅里煮得烂烂的。配上咸鸭蛋、生扮黄瓜、白糖拌西红柿这样的凉菜,喝一罐啤酒,简直是快乐似神仙。不断从朋友或同事那里接受指点,我逐渐学会了肉炒土豆丝、清蒸鲫鱼,还从邻居那边学会了油焖茄子。在菜市场上逛得多了,什么都可以买回来放到锅里去:洋葱,苦瓜,生菜,菠菜,蚕豆……菜场老板和我早就熟识了,他也愿意把时令的蔬菜介绍给我,教我怎么炒怎么蒸。自己做饭是麻烦一点,成本却是很低的。六七块钱吃客饭马马虎虎,在家里可以花花样样几荤几素。许多同事要花时间在路上,我呢,是把时间花在做饭方面。工作外有很多事要做,对我来说,做饭就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和集体宿舍不同的一点在于,望仙庐是一片独立的空间,容纳了自己的形体,不受外界干扰。脑里想些什么,那完全是自由的。打开日记本涂抹自己的心情,拿出卡片给朋友送去新季节的问候。楼下有个简陋的信箱,那里经常会有远方飞来的心情礼包。“想象的生活洁净无尘,还有心脉相惜的快乐。”这是青浦的云友写来的。不管现实叫人多么沉重多么无奈,还是可以让内心成为海阔天空、光风霁月的所在。北国的老友金枝说,在2004年春天,她光荣地失恋了。“失恋的味道,但愿你一生也不要尝到。在一切平静之后,我想到了'失恋是爱情的解脱'这句话,聊以安慰自己。这才相信'缘分'.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我和他定是在前世没有修够缘分罢。最过意不去的是让母亲担心,母亲那句:'后悔的是他,心痛的是你'让我歉疚了许久,知女莫如母啊。”她的酸楚,她的信心,都包含在那些素雅的句子里了,好友的我可以去和她细细分享。“春天已经来了,心情也跟着开朗起来。记起海子那句话:'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多么豪迈的感觉呵。她在信末留给我的话,是那种曾经沧海而发自内心的祈愿:“真心祝愿你能在上海过上属于你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你自己的女孩,然后,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然后是一个可爱的笑脸。属于自己的生活,这该怎么理解呢?是一种梦境,完满充盈;也是一种现实,平平淡淡。
我的小庐仅容一橱一床一桌,局促得可怜;想要篆刻,也活动不开手脚。我常想,等以后赚钱多了,一定租个更大的房间。现在只是这么将就着过了,享受到了这里的便利,也要忍受不尽如人意的因素。天常日久,对这样的生活说不上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习以为常了。我记得,十年之前,张振志老师向我们传授了写记叙文的技巧:平平淡淡就是真。我永远都忘不了。在做人方面,对待生活的态度方面,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有云层里高高的理想,也有大地上实在的生活。吃喝拉撒,再平常不过了,就是这样天天地过着。每当音乐在小屋里回响的时候,读过一本好书心有戚戚的时候,或当朋友来吃晚饭的时候,我会想到前人说过的话: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自从离开校园,坐在桌前看书写东西的情况就不多了,只有在周末去图书馆时才会有。晚上回到家来,吃过晚饭,洗洗刷刷,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单独生活有这样的好处,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时间也全是自己的。对着电脑可以读文章,看电影,或者写点东西;倚在床上也很适意,看看报纸发发呆,心思飞到外面去。推窗望出去,可以看到了天仙三楼。据说明天广场是浦西第一高楼,它有一股刺破青天的豪情,张扬得很。天安广场封顶还不久,我眼睁睁看着它装上了玻璃外墙,从形销骨立变得冠冕堂皇。仙乐斯广场中间有六个楼层亮着灯。不用说,那里就是我的东家,可爱的SPC.幸会SPC,这是缘分。还记得,在“非典”肆虐的那些日子里,我投出了几十份简历,受够了痛苦焦灼欲哭无泪的滋味。支持着自己的一个念头是:坚持住,总会好起来的。有那样各种各样的公司在自己面前,有的未见心已动,有的遗憾擦肩过,有的相识又分开,有的相伴到如今。自从我拿到第一个Offer去了艾斯佩克,心里就开朗了;当我拿到第二个Offer来到汇丰银行,好日子就真正到来了。
SPC给人的只是平平淡淡的工作,其他一千多人也都有;在我,情不自禁就会比较——和以前的工作比,和同龄的朋友比,从中发现这份工作的实际意义。有人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感觉,这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说,比较也会让人沮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那是一种别样的思考角度。自己可以看到的是,境况变了,变好了。
从进公司的那天起,就慢慢有这样的感觉:这是一个很有亲和力的地方。不管怎样变换,每个人都属于某一个团队,叫人有种归属感。Program 33是我在SPC的第一个归属,只存在了一个月。那时候,为着整个二十多人Team的进步,Academy和TNG的同事付出了很多努力,大家也各自在那些富有深意的活动中领悟了很多。在部门培训中,又有新的集体了,叫做Batch
2.大家一起讨论一起玩笑,领会操作的各个要点,力求在即将到来的实际操作中少出一点差错。有时候看起来像打闹,可过一会儿谁都不在乎了,因为争争吵吵都是为了正当的事情。
在工作中,大家既有操作上的独立,每人对自己的账号负责;又有方法上的相互分享,有了问题可以一起讨论,找出解决的办法。在SPC,团队合作的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个人的力量融汇到集体中,成为势力强大的洪流,完成一个一个的项目或任务。不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而是按照共同的节拍,协同努力。成绩属于大家,也有自己的一份。
在公司里,有同事这样问过我学的是什么专业,我说了,又会问:“这么好的专业为什么还要来汇丰?”我很能领会话外的那层意思。很多人多少都有这样的感觉:远远看汇丰,噢,不错不错;来到这里了,心想,不过如此嘛!我想,一家百年大银行发展到现在,一定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各种东西要花些时间才能参透。ORTT做的是这样的工作,需要有耐心,态度认真,深刻领会各种规则。或许不仅仅是ORTT,IRTT、CARD、Home
Loan所有可以列举的部门的工作,都值得用自己的才干去全力对待。假如相信自己真的很有本领,那就可以在这里做出一番样子来。要是说:Data
Entry不算什么,在别的地方可以成就大业。那也不一定。在中学的时候,我曾读过一个故事,大体是这样的:一个青年人从外地回到家乡,对亲邻说,他在赫斯岛上和土著居民比赛跳舞,跳得最好,得到了很多奖赏。他的乡亲说,这里就是赫斯岛,你就在这里跳舞吧。青年人没有那样跳舞的才华,只好灰溜溜躲开了。
是不是可以说,SPC就是一千人共同的赫斯岛?有本事,那就在这里尽情跳舞吧,跳得好还是跳得不好,大家都会看在眼里。如果嫌弃这里舞台小,那就跳到别的地方去;如果没有跳走,那就不要把这个环境和自己一起贬低。于自己,想入非非时心底会又这样的告诫:如果这里不适合自己,别处也未必适合;如果在这里只是贩夫走卒,别指望到了别处一下子就成了盖世英雄。没有谁是天生的将军。大家都在跳舞,未来的领舞的人可能就是从这里平常的舞客中产生的。有耐心立足当下坚持下去,总会有很多机会的。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世世代代以来这都是不变的道理。以一千多人的大基数来看,SPC人事上有往来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和我同一天进公司的26个同事中,Fraya和Jing她们两个在试用期之内就离去了;三个月刚刚过,Steven也提出了辞呈。我也眼睁睁看着从Finance部门转到ORTT来的Eva走了,TNG的培训师Tina走了,ORTT自家的高层主管Philip走了。他们都走得不声不响,来去如轻风。公司不会因个别的人员缺席而影响了正常的运转,新的力量在不断补充进来。在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时钟依旧摆动。或许,有朝一日自己也会离开汇丰另寻出路,就像Philip他们一样,就像当初自己离开沸点一样。
很喜欢阿基米德的那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每个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人,都在千寻万觅,期待着属于自己的支点。是不是可以说,汇丰的工作平台就是一个绝佳的支点?这份工作会占去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所有的理想、抱负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去努力实现。每个人进入汇丰都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考核,也一定对SPC有所钟情的。那就从眼前的工作开始用力,争取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地球晃动是自己的力量。
有同事敢于直言对ORTT工作的不喜欢:它枯燥乏味,没什么花头,收入也不高。很多时候,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具体在做什么,而是做事情的态度。那是米卢大叔的话吧:态度决定一切。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栉风沐雨的邮递员,收入微薄的园丁,都会很快乐,也受到人们的尊敬;如果总是牢骚满腹,这山望着那山高,唯独不喜欢眼前的工作,那成为元帅又如何?当了市长又如何?只要相信,蛋糕是一点点做大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成就的。
当我整理好行装,走向公司开始一天工作的时候,心里往往很振奋。默默对自己说:你好,新的一天开始了,上班去吧!这一天的努力将会是新的积累,可以期望自己在这天有新的收获。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产生厌倦或者冷漠的情绪那不稀奇,难得的是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慢慢推进自己梦想的事业。有同事的铭牌上写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很喜欢这句话,已经有了久远的历史,却永远都给人新鲜的感觉。
到了深夜,整个仙乐斯的灯就熄灭了。向外看一看,SPC只是在窗外,在眼前很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