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上海交大”征文颁奖  院士纷纷回忆母校深情

 

( 网络版    返回

 
                 
  历时半年的“我与上海交大”征文活动圆满结束,7月6日下午,“我与上海交大”征文颁奖大会在徐汇校区教师活动中心隆重举行。75篇佳作从300余篇征文中脱颖而出获得奖励。颁奖大会上,获得征文特别奖的张涤生院士、杨槱院士、刘建航院士、陈亚珠院士、贺彭年校友、蒋光照校友,应邀与张世民副校长一起,向其他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

 

  


  大会隆重而热烈。获奖学长、校友、老师和同学纷纷走上讲台,抒发与母校的深厚情意和征文的写作过程,饮水思源爱校荣校之情赢得了阵阵热烈掌声。
                 
  “我们在交大学到的知识和得到的训练终身受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建航校友如是说。1951年毕业于我校建筑系的刘建航学长撰写的《交大读书亦难忘》获得了征文特别奖。走上领奖台,接过母校校长颁发的奖状,这位有“中国隧道之父”美誉的学长激动不已,他深情地说,从交大毕业后,我就与上海的隧道结下了不解之缘,领导和参加了打浦路隧道、地铁一号线、二号线等的设计施工,获得过国家科技大奖,但我的基础是在母校打下的。
                 
  “交大夯实了我的人生基础”,获得特别奖的老校友贺彭年先生感慨地说,“我离开母校后,参加过工会工作、市委工作、市政府工作、导弹基地工作、科研所工作,接触过工业、交通、基建、市政,以至具体组建企业等等工作,一直到75岁离开工作岗位,而每次几乎都顶在第一线,如果没有在交大接受严格的教育和训练,有些任务我是很难完成,甚至可以讲没有勇气去接受。”
                 
  年近九旬的老校友蒋光照是我校名誉校董,同时还是交大校友联席会的秘书长。蒋学长1936年考上交大,虽然离开母校已有半个多世纪,对母校的感情却是历久弥新,目睹60多年来交大的沧桑与变化、辉煌与挫折,蒋光照学长感慨万千,写下了《此生最浓母校情》这篇征文。征文获得特别奖,蒋学长笑得分外开心。
                 
  “当年莘莘落榜子,今朝白首燕归来,天生我才必有用,欣为交大献余辉!”这是张涤生院士获得特别奖的征文《七十年后圆梦》中的一首小诗。被称为“中国整形外科的奠基人和微外科创始人”的张涤生院士,是我校医学院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国内外无数大奖,但对母校颁发的征文奖依然分外激动,他幽默地说:19岁时报考交大因身体原因未被录取、91岁因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上海交大合并成为新上海交通大学,成为上海交大的一名教师,这是缘分,更是机遇。
                 
  陈亚珠院士倾情书写了《半世纪的恩惠》这篇征文,深情回忆了从1957年9月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的一名学生,到后来留校任教,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那近半世纪的风雨历程。她激动地表示,是交大哺育我成长,是交大给我知识和智慧,是交大给我力量与勇气,又是交大给我成绩与荣光。我将继续弘扬求实攻坚交大魂,当好飞跃创业交大人。
                 
  以《我与交大三次渊源》获得征文特别奖的杨槱院士,一直在我校讲授造船原理、造船设计等课程,这些年来培养的硕士、博士后来都成了中国船舶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以一位在交大度过半个世纪的老教授的身份,祝愿交大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革命英烈、“民主斗士”费巩烈士的女儿费莹如女士回忆父亲的文章,获得了征文一等奖。走上领奖台,讲述起父亲的生平事迹,年过七旬的费女士几次声音哽咽。大家也被她对父亲、对交大的感情深深打动,活跃的会场先是一阵沉寂,随后又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学生代表董少校、贺小虎因为能同这些德高望重的学长一起获奖而分外激动。他们说,“我与上海交大”征文可以激发“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让大家用文字传递感情,体味那份无声的意蕴。很希望学校能持续开展这样的活动,团结人心,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交大的建设事业。
                 
  跨越三个世纪,走过百年辉煌。今年是我校110周年校庆,学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庆祝活动,教育部、上海市对此也非常重视。校庆前夕,我校1947届校友江泽民学长回到母校参加校庆活动。4月8日校庆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和庆祝晚会,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市长韩正等亲自到会祝贺。为了把校庆活动与弘扬百年交大的传统和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市委宣传部的倡导下,作为我校110周年校庆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我校举办了这次“我与上海交大”征文活动,传承交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弘扬交大优秀的校园文化。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共撰写征文300余篇,一部分作品已经在《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上海交大报》上刊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和征文内容、文采同样感人至深的,是广大校友对母校的热爱之情、支持之意,校友袁春林的征文,是在老年护理院的病床上写出来的,接到获奖通知后,他激动地打来电话,对母校还记得他这个身患重病的学子而万分感动;在此次征文活动中获得三等奖的丁惠民老师,1998年已经因病退休了,因为患有与科学家霍金同样的肌肉萎缩症,他不能写字,说话不清。但是,得知学校开展了征文活动,他以顽强的毅力,一个字一个字地在电脑上敲出了《感恩交大》这篇文章。
                 
  当坐着轮椅参加颁奖大会的丁惠民老师上台领奖时,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其他获奖者纷纷起立向他致敬。
                 
  “大学作为最重要的文化组织,责无旁贷地负有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和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使命”,张世民副校长最后讲话说,我校已经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进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学校正在大力加强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这与我校的建设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学文化,则永远不可能成为卓越的大学。
                 
  张世民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丰富的内涵,要采取多元的方法,“我与上海交大”征文这样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获奖作品,一定能够成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优秀教材和宝贵财富,对在大学校园里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附:获奖作品名单
                 
  特别奖(15篇)
                 
  《我在交大十年》(张光斗)
  《交大“抄”麻省》(钱学森)
  《恩情与祝福》(吴文俊)
  《在“东方MIT”的学习生涯》(张煦)
  《七十年后圆梦》(张涤生)
  《世纪的恩惠》(陈亚珠)
  《交大读书亦难忘》(刘建航)
  《我与交大的三次渊源》(杨槱)
  《起步》(卢燕)
  《我在交大学文学》(屠岸)
  《交大的“慢热”》(胡国定)
  《忆交大学风》(戴逸)
  《交通大学夯实了我的人生基础》(贺彭年)
  《此生最浓母校情》(蒋光照)
  《上海交大,你好!》(陈育宁)
                 
  一等奖(10篇)
                 
  《这个学校不一般》(章燕翼)
  《怀念先祖父何嗣焜》(凌叔平)
  《先父马衡与交大》(马文冲)
  《南洋公学译书院史绩考》(张人凤)
  《纪念为民主献身的费巩》(费莹如)
  《英雄事往人何在不忘交大救兄恩》(刘文田)
  《梦中再谒庆诒师》(屠岸)
  《上海交大:科研梦开始的地方》(翁顺砚)
  《上海交大与雷达部队的组建》(计钢)
  《十年交大,一生财富》(陆镇毅)
                 
  二等奖(20篇)
                 
  《从交大到无锡国专》(谢柏梁)
  《夜访邓旭初》(彭瑞高)
  《奔向上海交大》(王祖承)
  《交大的三个校长》(张生)
  《开放的论坛,和谐的交大》(蔡宁伟)
  《名师教课终身受益同窗学友情谊长存》(邹慧君)
  《怀念敬爱的钟兆琳老师》(周榘良)
  《母校,我没给你丢脸》(袁春林)
  《学以致用终身受益》(张耀奎)
  《七十年三代人的交大情怀》(毛翔宇)
  《有一种情谊永远不老……》(刘晓华)
  《交大与我心相连》(吴常达)
  《在交大听演讲》(董少校)
  《上海交大,成才的摇篮》(吴昕蔚)
  《怀念交大食堂》(乌云翔)
  《忆母校的素质教育》(盛才华)
  《交大,我的家》(何能)
  《难忘的师长》(唐齐千)
  《我与交大的十年情结》(时钟)
  《把二医的经验献给新的交大》(杨舜刚)
                 
  三等奖(30篇)
                 
  《巡礼交大工程馆》(张炯)
  《追念彭校长》(徐澄人)
  《得窥湖水清我心》(陈黎)
  《回忆在交大的学习生活》(秦飞)
  《不是校友,胜似校友》(林毅)
  《八种工作和两个脚印》(曾勋良)
  《感受网络学习》(葛晓丽)
  《六十年代上海交大就读记》(张抚安)
  《交大的阿姨》(朱原)
  《丙戌轮回忆往昔—兼怀程孝刚校长》(黄庆荣)
  《感恩交大》(丁惠民)
  《八年一梦》(皇甫小桥)
  《解读上海交大闵行校区西大门》(母晨雨)
  《情怀上海交大学生艺术团》(苏望生)
  《情系交大三代人》(冯济民)
  《校园趣忆》(徐文柯)
  《一位父亲的悲与喜》(顾此彼)
  《砥砺真才实学,孕育人文品格》(姚瑶)
  《饮水思源》(万柔)
  《那些半工半读的日子》(沈国良)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我眼中的陈亚珠院士》(贺小虎)
  《在交大,我懂得了什么是学习》(徐骎)
  《情浓缘深》(乔理华)
  《远方的呼唤》(王剑云)
  《我来过,悄无声息》(张华)
  《忆交大集邮协会》(郁方明)
  《交大明天更辉煌》(茅人杰)
  《我与交大同成长》(庄索)
  《交大附中的校徽》(陈德良)
  《此情可待成追忆》(魏蔚)
                 
                 
                 
    (作者:张文清  摄影:武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