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在交大听演讲
( 返回 )
知名大学往往有很好的演讲传统,上海交大也是这样。我在能源系读了本科,毕业后到一家民营投资公司去工作。久放的镰刀会生锈,没过多少年,课堂上学的专业知识就被我忘得差不多了。倒是那时候听的各种演讲,现在依然记得,活龙活现地留在脑海里。
1999年秋天,易趣网的两位创始人在菁菁堂作了个演讲。谭海音是交大的校友,毕业才五年,已经有了在麦肯锡工作和在哈佛求学的经历,而且和朋友合伙开公司成了老板。她见过很多世面,思维很活跃,既叫人觉得亲切又很有感染力,所以我很崇拜她。谭海音说,为人要敢想敢做,寻求挑战,Follow
your
heart(随着你的内心)。这次演讲的题目叫《你也能进哈佛读MBA》,气魄大得很。听了演讲之后,我心情振奋,摩拳擦掌,很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后来,我和易趣网取得联系,在那边做了一年兼职。
在千禧年前后,互联网的热潮席卷全国,很多青年人都对数字英雄、知识新贵们感兴趣。ChinaRen的周云帆、搜狐的张朝阳、新浪的王志东、微软的比尔。盖茨应邀来交大做演讲,我都去听了。他们都善于和人沟通、善于把握商机,具有高贵的品质。听了演讲就能知道,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那时我想:好好努力下去,一切皆有可能。
在我的心目中,听演讲就像开辟了第二课堂,既是上课和自习之外的调节,又是一种开阔眼界的好机会。主讲人往往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知识、经验或感想拿出来,跟听众分享。和上课相比,演讲的内容更新颖、更凝练;和读书相比,演讲的效果更形象、更生动。
一个叫武向平的天文研究员说:“时间是有始有终的。宇宙有限,但没有边界。”不听不知道,一听真奇妙。马中欣说,他在南极零下十摄氏度的低温下裸身而立,在险象环生的亚马逊河上和吃人鱼斗智……一切都是那样的神奇。他辞了工作,别了妻子,以旅行探险为职业,遗书都写过好多次。听了马中欣做演讲,感觉就像读了一部立体的传记,看到别样的活法,感受一种洒脱又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伴到黎明”主持人叶沙讲的是爱情,她让我我有了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谁能告诉我,爱情的名字是现实还是浪漫?”她还说,感情占绝对比例时,生活会变得狭隘。叶沙仿佛是个过来人,看什么都透彻。正是情窦初开的年岁,头脑很容易发热;听了叶沙的演讲后,我一下子清醒了许多。
葛剑雄教授是我很欣赏的学者,前后我听了他两次演讲。同样是对自然和社会问题发出感叹,和别人相比,他的言论来得更有说服力一些。这可能是因为,他的历史地理知识特别丰富,可以牢牢地支撑他的观点。对于能源问题,他的看法是:“不能无忧,不必过虑。”他还说,回归自然不等于回到深山老林,很多人误解了“天人合一”的意思。高中里只知道复习课本准备考大学,从来没留心过生态环境、能源危机这方面的事情。听了葛剑雄的演讲,好像忽然就长大了:作为地球村的一位公民,人不能只关注个人的小利益,而应该具备一种开阔的胸襟和庄严的使命感。
交大的演讲有很多,常见的是专家报告某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而我对人文社科类的演讲情有独衷,得到消息了便不肯错过。谢晋、沙叶新的演讲都听得很过瘾。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无名诗人的见面会。那次活动是在上院小教室里进行的,没几个人参加;无名诗人讲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脉络,十分投入。当他动情地读到“黑夜给了我黑色地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时,我打了个激灵,被那诗句深深地触动了——当代诗人居然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此后,我读到了顾城、海子、北岛等人的作品,对当代诗歌有了更多的关注。回想起来,无名诗人为我开了一扇门,把我领进一个奇妙的新世界。
听演讲也会上瘾。读大学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毕业之后我一直保持着,在不同的地方听了赵丽宏、钱理群、余秋雨、顾晓鸣、许江、陆蓉之、王小慧……很多专家学者的演讲。每每在那样的时候,我便会想起在交大听演讲的日子。毕业三年后,我回交大来读研究生了,又可以不出校门就和各种重量级的人物近距离接触。一个学期下来,我已经听过杨振宁、徐中玉、周小燕、阮次山、丘成桐等的演讲,一次次感受了名家带来的精神盛宴。大学自有大气象,作为具有110年历史的著名学府,交大有足够的魅力把大师们吸引过来。接下来还有两年做学生的时间,我想,一定有机会聆听更多的演讲吧。
(作者系交大中文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获“我与上海交大”征文比赛二等奖,
发表于2006年第一期《思源》杂志,
交大110周年校庆特刊署名转载四段。
征文比赛颁奖典礼新闻和获奖名单请看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