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浙派在上海发展如何?江成之同门四代传薪续脉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二百多年前诞生于浙江的浙派篆刻,如今在上海仍有传续。4月17日,由海上印社和新民晚报社主办的"褔履成之,薪传浙宗--浙派篆刻传承展"在艺苑真赏社举行,展出江成之以及门下三代45人篆刻、书法、绘画作品。《江成之印汇》同时首发,沪浙两地印坛学者高度评价江门师生为传承浙派篆刻所作的贡献。
"江门"是上海篆刻界组织最严密的师生同门之一,用树状图谱明确师承关系,边界清晰,传承有序。作为王福庵弟子的江成之为第一代,8个学生为第二代,其中李文骏、张遴骏、吕少华、周建国(皆为西泠印社社员)已开门纳徒。第三代有25人,姚杰、高申杰带动第四代12人。此前,"江门"已出版《亦静居三代朱迹》、《亦静居三代朱迹》等作品集,集体创作《将进酒》组印,反映出同门关系的团结与亲密;此次举办展览,既是对江成之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纪念,也是对师生关系的固化与再确认。
江成之篆刻以静穆典雅为旨归,反对随意破碎印面制造古意。他曾说:"平稳工致不等于平庸刻板,平稳中的细微变化,可以造成大气磅礴的气势;工致间的些许率意,往往有点石成金的妙趣。"江成之这种主张深深影响了三代弟子,总体追求工稳一路印风,使得师生同门成为意趣相近的艺术流派。例如不论是第二代的周建国还是第三代的谭荔,作品中皆显示出秀雅温润的格调。
在当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江成之及同门弟子的篆刻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认为,"把传统当作包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主张,篆刻家要保持定力,追求艺术的正气。江成之同门是浙派流传至今重要的风格群体,在当今篆刻多元发展的格局中,他们的创作实现了真正的传承,助力海派篆刻在全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认为,杭州是浙派的前沿,而上海是浙派的后花园,为浙派篆刻注入了新的活力。
来自浙江的8位印家学者前来参加活动,见证了浙派篆刻在上海的延续与繁荣。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桑建华说,江成之先生是淡泊名利的人,他在篆刻上追求敦厚守正,这是留给印坛的宝贵财富。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吴莹表示,江成之和门下弟子中规中矩地传承了浙派篆刻的文脉。
《江成之印汇》由周建国、江琨编,重庆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收入江成之篆刻1491件,边款300多件,前有《江成之自述》,后附《江成之先生印学系年》。周建国表示,愿作江派篆刻艺术的守望者,把江成之先生留下的篆刻成就和精神发扬光大。
(撰文/摄影 若斋)
2016-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