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打造海上印社平台,再铸上海篆刻辉煌

--访海上印社副秘书长陈睿韬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董少校

  成立之初就汇聚起众多当代著名篆刻家,海上印社创造了一个传奇。五年来,这家印社秉持"打造一个平台,努力再铸上海篆刻的辉煌"宗旨,在成长发展中赢得好评,"双会并行"的运作机制为上海篆刻社团发展带来新启迪。2019年2月23日,笔者走访海上印社驻社副秘书长、艺术中心主任陈睿韬,了解这家印社的创立和发展历程。

  "叩刀问石"开启篆刻展览新纪元


  上海书画院很长时间来以书画为创作交流强项和办展内容。2012年初,有关领导商量,要办一次以篆刻为主题的学术展览,弥补书画院在篆刻方面的不足。展览交由时任展览部主任陈睿韬策划筹备。
 

  筹备过程中,陈睿韬向上海书画院和上海市文联领导提出,上海篆刻基础雄厚,曾走出吴昌硕、陈巨来、来楚生等诸多篆刻大家,占据中国印坛的半壁江山,但上海始终没有一家市级专业篆刻艺术团体,能否成立一家市级印社,团结广大篆刻家,推动海上篆刻再现辉煌。
 

  2012年7月15日下午,"叩刀问石"上海篆刻邀请展在壹号美术馆开幕,展出上海老中青篆刻家59人作品,陈佩秋题写展标,《叩刀问石--2012年上海篆刻邀请展作品集》同时印行。
 

  这个展览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是上海1949年后首个来自本地的纯粹篆刻展,开启了篆刻陈设方式新纪元。以往市级展览中篆刻往往与书法合展。1986年11月"上海大阪篆刻交流展"在上海美术展览馆举行,虽系纯篆刻展,却是与大阪合办。2017年6月上海市首届篆刻艺术展举办,较"叩刀问石"展已滞后了五年。
 

  开幕当天,时任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仔细观展,随即与市文联相关领导交流。从侧面了解到,杨振武说,近现代海上篆刻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要重视海上篆刻艺术的创作交流、传承和发展,如果不把上海的篆刻品牌打出来,将是很可惜的。之后,经商议,市文联等有关领导决定,借鉴国外模式,尝试媒体介入,联合新民晚报社共同发起筹备海上印社。
 

  2013年5月23日,上海海上印社在上海市社团局注册成立,由上海市文联主管,新民晚报社和上海书画院联合主办。印社为民办非企业组织,著名艺术家陈佩秋担任法人、社长,韩天衡、吴子建、童衍方、刘一闻、徐云叔、陈茗屋、陆康担任副社长。理事会为管理决策机构,艺委会为学术机构。这样,"叩刀问石"展催生了一家新的篆刻专业团体。

  印社理事会与艺委会"双会并行"


  2014年7月18日,海上印社成立仪式在上海报业集团大厦举行,"海上金石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篆刻创作主题公益活动同时启动。除了社长、副社长8人,艺术委员会10人名单亦公布,包括主任韩天衡,副主任吴子建、童衍方、刘一闻、徐云叔、陈茗屋、陆康、孙慰祖、徐正濂、吴颐人。此外,谢定伟任秘书长,张晓然、乐震文任副秘书长(因乐震文退休,后由上海书画院执行院长丁一鸣接任),陈睿韬为展览联络部主任。
 

  印社在管理体制上最显著的特征,在于理事会与艺委会"双会并行"。艺术委员会负责艺术及学术创作方面的职能,理事会为管理决策机构。理事会由发起、举办单位代表及相关专业人士等共同组成,陈佩秋担任理事长。陈睿韬作为市文联及上海书画院派出代表,兼任海上印社日常管理工作并向理事会负责。
 

  以最常见的举办展览为例,艺术委员会可策划内容、确定规模和学术水准,理事会决策、预算并协调实施,做好印社事,管好钱袋子。
 

  再如新成员入社,也充分体现"双会并行"原则。申请者须有一位艺委会成员或两位会员推荐,并提交作品。印社办公室将作品扫描后匿名处理,交由艺委会成员分别打分,最后得到平均分,提交理事会,最终理事会按得分高低确定入社名额。这样,艺委会把握专业学术水准,理事会为印社发展把定方向。
 

  2017年7月8日,在普陀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在普陀区文化馆落成,海上印社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意味着,印社有了独立专用的展览场地,也有了更加宽敞的办公环境,可以利用更加优越的条件开展篆刻相关活动。
 

  此前,海上印社曾在朵云艺术馆、朵云美术馆、艺苑真赏社、南翔古猗园等举办活动,有点像打游击。作为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开幕展的"海上风华--方去疾及韩天衡、陈茗屋、吴子建、刘一闻师生艺术展"与"海上风华--当代海上书画名家艺术展"举办,为这个艺术机构和场所迅速集聚人气,社员也从此有了自己的活动根据地。
 

  2018年1月举办"吴友琳、周建国、裘国强、唐存才、张炜羽、李昊六人艺术展",9月举办"海上风华-钱君匋与吴颐人、陈茗屋、陆康、徐正濂、舒文扬、裘国强、陈辉师生艺术展",2019年1月举办"笔墨春秋--吴颐人艺术展",一个个展览兼具艺术学术含量,海上印社一步步奠定了在篆刻界的地位。

  立足公益定位,多方筹资,做大事业


  办展览、运行一家组织离不开钱,海上印社是如何筹集资金的?陈睿韬介绍,主要是通过政府资助和社会募捐两种渠道。通过前期策划组织一系列展览活动,海上印社逐渐积累在业界的知名度,受到普陀区委、区人民政府认可,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于是普陀区把相关场地无偿提供给海上印社使用,配置相关硬件设施,每年还下拨活动经费。


  海上印社设立理事单位制度,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通过《海上印社》杂志封底的介绍可以看到,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老凤祥等知名国企都是海上印社的理事单位。陈睿韬说,有的单位已经捐款三四次,只为繁荣发展传统艺术,不求回报。


  海上印社已初步建立起艺术视频讲堂和艺术书房,艺术书房今年将补充艺术图书,扩大规模,《宋画全集》和《元画全集》堪称重量级,陈佩秋也捐出了数以百计的藏书。虽然成立仅五年,海上印社已经有一批篆刻书画藏品,家底越来越厚。创社时有会员50人(2人已不幸去世),2017年增加4人,目前共有会员52人,将来海上印社将择时吸纳外省市和海外会员。海上印社与普陀区教育局合作开展"篆刻艺术进校园"项目,篆刻家为中小学生每周一次篆刻授课,参加的学校已从2所扩展到5所。


  很多人知道陈睿韬是画家,而不知道他也能篆刻。事实上,"叩刀问石"展上,他也有作品参展。他现兼任中国肖像印研究会副会长,刻过大批人物肖像。只不过,后来为了发展海上印社,他不再参与此中的篆刻相关展览,以避瓜田李下之嫌,力求印社在公正的轨道上运行。


  这样的公心也为开展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举办江成之作品藏品展时,家属几乎拿出了全部家藏精品;向藏家借用吴昌硕、钱君匋、唐云、谢稚柳等前辈艺术名家作品也不再难不可攀。


  这些年,除了春节的几天,陈睿韬几乎没休息,周二到周日到海上印社,周一去上海书画院,每周工作七天,对印社付出了超常的热情。他说:"我希望不辜负高龄的陈佩秋老先生和七位副社长的期望,不辜负会员们对印社的向往和认同,不辜负理事会成员和各级领导们对振兴上海篆刻的期待。人活着要干点有意义的事,多花了些精力,能够慢慢接近当初的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2019-2-23

 

  (刊登于《印缘》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