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徐庆华书写巨幅狂草献礼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纸上舞蹈笔下歌
--徐庆华书写巨幅狂草献礼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
文/若斋
2016年,全国五所交通大学共同迎来建校120周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校庆倒计时10天之际,3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创作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门前广场举行。该校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庆华现场书写巨幅狂草《交大赋》,展现这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活动方式开创上海庆典形式先河。素洁的宣纸是宽广的舞台,承载着徐庆华抒发豪情的自由舞蹈;飞扬的毛笔是响亮的鼓号,奏出一曲献给交大百廿华诞的深情颂歌。
书写交大赋,彰显纪念性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延续同一血脉,并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赋》由五校合力筹划发布,凝聚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和求索精神。
徐庆华所书内容为《交大赋》选段,回顾交通大学的办学缘起,并以一首《蝶恋花》词概括其精神品格:
"交通"为名,天地交而万物通;"大学"以道,才德明而行止昭。交通成和,万物生化;明昭翕合,诸家立标。举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之钤韬;赍领"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品行"之风骚;且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之训教。蕴上庠之菁英,齐家治国;索中华之理想,起凤腾蛟。时维丙申,序值三春,百廿周年校庆之际,遂高咏摅吐。调寄《蝶恋花》,赞曰:"百载黉宫风雨路。修学储才,报国相期处。俊哲摇篮称独步,思源致远和云翥。筑梦复兴缘积愫。砥砺前行,一往犹如故。上下同心谁与度,自强不息堪忻慕。"
中国素有"文以载道"的传统,诗词文赋承载天地大道、安邦方略,毛笔书写就像龟甲雕刻、活字印刷一样是记录的手段,并不构成"道"的内容。后来书法成为具有表现性的艺术,以书写与欣赏娱乐身心,参与人情应酬,在展厅时代越来越密切地介入社会生活。
如果说《交大赋》是宏大庄严的文字表达,狂草书写则是盛大隆重的形象呈现。文学与书法两种艺术形式叠加融合,构成交通大学双甲子校庆的活动内容。书法成为重大活动的核心元素,彰显出浓浓的纪念性。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说:"将书法创作表演作为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种传承。"
此外,迟志刚、戴小京、徐建融、王立翔、朱健、钱永刚、李本乾、常河山、徐兵、詹仁左等嘉宾以及近二百名观众出席活动,见证巨幅狂草《交大赋》问世。
大字蕴豪气,狂草抒性灵
平整的地面上铺设四条毛毡,承载着20张丈二宣纸拼成的巨幅纸面,毛算120平方米。嘉宾们共饮红酒,为徐庆华创作壮行。他弓腰站在纸上,右手握毛笔,蘸了墨挥洒游走,不时两手握笔以增强书写力度。助手为他提墨桶并持文稿。
徐庆华书写时缓时急,一面严守草书法度,另一方面用笔墨线条表达内在豪情。每个字六七十厘米见方,兴浓时则长度超过一米。正文完成后题款:"交通大学赋,丙申,徐庆华。"整个书写历时近40分钟。整件狂草作品章法架构严谨有序,舞动的线条张扬着饱满的激情。
现场书写《交大赋》在书法形态上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大字,二是狂草,这都是徐庆华喜爱且擅长的书法样式。对他来说,书写巨幅狂草是对任职学校生日的献礼,也是内心豪情的自由抒发。
榜书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大字在新时期趋于流行和发达,与展示形式变革所带来的展厅效应息息相关。大字人人可写,不过写好大字并不容易,需要扎实的书法功底和硬朗的身体素质,王冬龄、陈振濂、鲍贤伦、白砥、胡朝霞等在此领域有过若干探索,周慧珺、韩天衡也在举办个人展览之际作出尝试。徐庆华把大字当作拓展书法形式的基本手段,如2015年临摹大批颜楷,每字有脸盆大小,巨幅"逍遥楼"结字稳健、点画交代清晰,体现了出色的把控能力。
徐庆华初中开始学书法,青年时期就打下厚实的书法基础,四十年来出入行、草、隶、篆、楷,精勤求索,融会贯通。在五种书体中,他最喜欢草书,尤其钟爱长于抒发性灵的狂草。徐庆华说:"狂放不羁的线条,大起大落的节奏,摄人心魄的气势,以及变幻莫测的空间,观之常令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狂草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每每使我超越技法,获得一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快意和心灵无所挂碍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形式的,更是精神的,昭示着艺术的最高境界。"
从章草、今草到狂草,笔势越来越连贯,感情越来越充沛。徐庆华着迷于笔墨的表现力,在狂草之外再向前一步,剥离文字含义,纯粹以线条构成作品,形式即内容。他的《书非书》系列作品不失为现代书法的典型之作。
大字书法、狂草、现代书法都是这个时代对于书法传统的突破与延伸,徐庆华全情参与其中,以卓越的实践而跻身于当代最具创新精神的书家行列。
创作全开放,意义在过程
书写巨幅狂草《交大赋》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门前广场上进行,所在的徐汇校区是交通大学的发源地,见证了这所现代大学120年的艰难与辉煌。图书馆以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1934届校友钱学森的名字命名,是一处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空间。门前广场背靠交大,前临车水马龙的华山路,如此一来,狂草书写不仅是一次校内活动,也是师生、校友、市民等合力参与的公共事件。
喜爱书法的人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春光明媚之时一群文人在兰亭雅聚,王羲之乘兴写下此篇,在当时注重文章价值,随后书法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更多时候,书法是一项书斋里的私人创作活动,可以从容地查资料、打草稿、丢弃重写,最后把成品拿出去交流展示;哪怕在笔会雅聚中,书写者与旁观者关注的焦点也往往在于书写得到的成果。
徐庆华的巨幅狂草为书写过程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一场行为艺术。创作者在宣纸上挥毫疾书,展现个人才华与激情,幕天席地,完全开放,区别于书斋里的自娱自乐。公众或静观欣赏、或拍照分享、或呐喊助威,参与到创作过程中。他们不仅看到"结果",而且见证乃至融入奇迹诞生的始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狂草《交大赋》是由徐庆华与观众共同完成的。
高雅的书法从展厅来到广场,艺术家与市民近距离接触,现场书写具备了表演交际的意味,显现出开放而平等的姿态,这正是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特征。书写狂草《交大赋》作为120周年校庆的一部分,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狂欢。
当然,作为结果的徐庆华草书《交大赋》同样意义非凡。在活动现场,徐庆华将此件作品捐献给档案馆,未来将在交大校史博物馆展示。
徐庆华曾多次在半公开场合进行狂草书写,如2013年5月31日在上海松江天工园挥写26米草书长卷《将进酒》,2015年11月15日在无锡书写狂草《半山赋》,均取得良好效果。此次书写《交大赋》规模更大、纪念意义更显著。如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所说,“以个人现场狂草创作的方式举办重大活动,交大在上海乃至全国开创了新的庆典形式。”
耕耘廿五载,学生逾万名
今年53岁的徐庆华与两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所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浙江美术学院,他在这里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艺术和学术上得到滋养提升;另一所就是上海交通大学,自1991年入职,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融入交大的成长发展。
徐庆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书法、篆刻公共选修课,几乎没有间断,他的课引得学生争相报名,竟至人满为患,授课场所不得不从绘图教室转到阶梯教室。近十年,他每学期开设两个班,每班限定150人,基本满额,此外还面向书画专业第二学位的本科生授课。25年来,徐庆华教过的学生已超过一万人。
不仅如此,徐庆华还发挥专业特长,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徐庆华受邀篆刻"思源·致远"对章,用于校庆专题网站、纪念画册等,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同期,"詹仁左徐庆华书画展"举办,徐庆华书法篆刻参展,为校庆献上一份厚礼。
如今,标有篆书"交通大学"字样的交大校徽到处亮相,发挥着学校核心形象标识的功能,这四个字正是徐庆华根据历史资料摹写的。不仅如此,他还应张杰校长之约,书写《易经》句"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镌刻在巨石上,成为受到师生喜欢的校园文化景观。
徐庆华以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奉献引领万名交大学子走近书法篆刻,与学校共荣辱,而交大以双甲子的深厚历史底蕴为他搭建起纵情挥洒的舞台。书写狂草《交大赋》是一名教师与所在大学美美与共的双赢之举,此次活动也必将以其独创性、纪念性而载入交通大学史册,为煌煌学府留下珍贵而闪亮的一笔。
2016-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