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篆刻观察"2016新年献辞︱为当代海上篆刻鼓与呼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文/若斋
今天,"篆刻观察"微信公众号诞生第84天,与微友们迎来2016年。
泰戈尔说:"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成长的力量。"这句诗赞叹新生力量,道出了生长的规律,也是"篆刻观察"成长壮大的写照。
海上篆刻曾经辉煌,吴昌硕、赵叔孺、来楚生、陈巨来、钱君匋、叶潞渊、方去疾等老一辈篆刻家各有建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录。当代海上篆刻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取得了怎样的新进步,需要在哪些领域作出新突破?这些需要记录,需要观察,需要反思,需要总结。
"篆刻观察"在诞生之初明确了这样的宗旨:“秉持独立视角,观察金石书画,聚焦印人印事,推动创作研究。”回望过去的日子,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未曾偏离目标,一路走来步子踏实,初心未改。
2015年,"篆刻观察"累计推送70次,发表文章80篇,单篇文章浏览量最高达到13682次。部分原创文章被《新民晚报》、《上海书协通讯》、嘉定政府网等转载。粉丝则从零增长到1900人,单日最高增长326人。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感谢粉丝微友们的支持和厚爱。
我们特别感谢在"篆刻观察"展示风采的艺术家们:徐庆华、夏宇、袁慧敏、杨祖柏、王赟平、刘一闻、张用博、廖富翔、叶青峰、韦小宝、吴承斌、陆康、邵琦、林尔、沈鼎雍、王英鹏、刘葆国、唐咏声。因为你们的鼓励抬爱,"篆刻观察"从一个不起眼的微博小号,发展为在印坛略有名气的金石书画新媒体平台。
展望2016年,"篆刻观察"将继续立足上海、辐射全国,为当代海上篆刻鼓吹呼喊。我们将坚持民间立场,关注印家新动态,关注印学新成果,关注篆刻团体的新现象,为创作研究的新成绩点赞,对篆刻界一些庸俗化、功利化倾向提出批评。
当然,"我们"的表述只是出于行文的便利,或者说自壮声势。如果把"篆刻观察"比作一家报社,那么社长、总编、编辑、记者、美工、发行、行政全部加起来--只有半个人。主持者是一名教育记者和在读博士,名字就不要说了吧。
2016年已经到来,为当代海上篆刻鼓与呼,我们将全力以赴!
201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