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五百年来一天衡”驳议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董少校

  闲来看微信朋友圈,读到一则标题只有七字的帖文《五百年来一天衡》,不由打了个哆嗦。发布帖文的“天衡艺术讲坛”微信号系由韩天衡提议建立,百乐雅集组运行,可谓官方展示平台,代表了韩天衡本人的艺术交流意图。以韩先生在篆刻创作与印学研究方面的综合实力,似可称雄当世海上印坛,然而向艺界宣告“五百年来一天衡”,却未免自不量力了。不管他是否心安理得,笔者看到题目倒会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最早读到这文章,是在2015年秋天“韩天衡学艺七十年学术研讨会”上,当时出版了两厚册作品集《论•韩天衡》和《说•韩天衡》,其中徐建融撰《五百年来一天衡》正是后者的开篇之作,多少带有总评、定调的意思。当时就觉得,韩先生真够大胆,此等言过其实的文章也好意思拿出来,而且放在第一篇。这并非首次面世,此前已收录于2014年出版的《韩天衡篆刻近作》。《五百年来一天衡》以文言写就,语多恭维。在古往今来的文人交往中,出于应酬人情把对方抬高一些,特别是在书信、寿序、悼词中多有溢美之词,皆属人之常情,所以无需苛责原作者徐建融先生。但如果当事人把明显超越实际水平的评价拿出来昭告天下,难免沽名钓誉之嫌,缺乏自知之明。


  《五百年来一天衡》并非学术论文,谈艺论道尽铺陈之能事,更近乎抒情散文,这也是其收入《说•韩天衡》而未收入《论•韩天衡》的原因。原文说“余论印学,以为‘五百年来一天衡’”,结合后文来看,这个评价是把篆刻的创作与研究放在一起说的。从2014年倒推500年是1514年,几乎涵盖明清至今能数得上名字的篆刻大家:文彭(1497-1573)、何震(约1530-1606)、朱简、程邃、丁敬、邓石如、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钱瘦铁、邓散木、来楚生、陈巨来……说韩天衡的篆刻超越了这些开创传统、作出重大革新的巨匠,你信吗?就算以当世篆刻家而论,韩天衡创作水平是否全面超越王镛、石开、吴子建,尚需要打一个问号;若要论印学研究,黄惇、陈振濂、孙慰祖等也成就卓著,各显千秋,或许还轮不到韩先生称孤道寡。


  近几年,韩天衡先生的艺术展示活动呈现“霸气”与“谦逊”两个极端,活跃了艺术气氛,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举办规模宏大的个人主题学术研讨会、设立专门的微信号展示艺术形象,固为实力象征,张扬之势也表露无遗。“天衡艺术讲坛”把往年的艺术评论文章找出来重发,似乎“新文不够旧文凑”。前几天一篇帖文标题为“韩天衡先生亲审 《兰室长物——历代文房艺术》即将出版”,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审订书稿不是学人的本分吗,何需用“亲(自)”这样的字眼来显示尊贵与稀有?读来如鲠在喉。与此同时,韩天衡在研讨会答谢辞中说,“我有那么好吗?”姿态放得很低,表示要不骄不躁、三省吾身。或许他内心里是这样想的,结合他的做法去看,却似乎少了几分真诚。


  伟大的艺术家不仅享受崇高的公共声誉,也承担着非同寻常的社会责任。当人们批评艺术家恶捧乱炒自我膨胀、艺术圈乌烟瘴气的时候,名人大家的不当做法会加重恶劣的艺术生态。笔者向来敬重韩天衡先生的艺术造诣和印学贡献,这里想奉劝一句:“《五百年来一天衡》最好不要再主动宣扬了,您当不起这样的评价,传播多了,对您的艺术形象会起反作用。”

    (载2016年 第6期《大观-书画家》,胡传海主编。原载2017年3月22日“篆刻观察”微信号,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