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听陆康讲故事
董少校
这年秋天,一则展讯引起艺术界的关注:海上印社将举办钱君匋师生作品展,七位参展弟子分别为吴颐人、陈茗屋、陆康、徐正濂、舒文扬、裘国强、陈辉。有的人不免纳闷:陆康本是陈巨来弟子,怎么又是钱君匋弟子呢?
老师当然可以不止一个,是为转益多师。陆康和钱君匋有着很深的缘分。他18岁的时候,就在祖父陆澹安指引下,去向钱君匋请教。1971年手拓本《持衡精舍印存》制成,钱君匋赐题签条。1993年,钱君匋在澳门举办展览,开幕致辞用的是桐乡方言,陆康在旁侧翻译为粤语。这就近乎执弟子礼了。
"临门一脚"确立师生关系,是1997年发生的事。深圳美术馆举办"钱君匋书画篆刻艺术展",同期还有另一个钱君匋的展览,当时钱君匋住在南海大酒店。陆康生活在澳门,距离深圳很近,就过去探望,住在钱君匋隔壁房间。
钱君匋住处有酒店安排的大画案,各路朋友来拜访,索要题字,他就现场书写,几乎来者不拒。裘国强、陈辉两位弟子全程陪侍着他。
不知是谁的提议,请钱君匋把弟子的名字写在一张纸上。那时他已九十岁,可能心里也有这样的愿望,就写了一个名单。陆康在旁边说,我也应该算你的弟子,钱君匋就把他的名字也写上去。整个的名单上大概有三十人。据说钱君匋以前也写过类似名单,不过这次有所差别,有的人未复列入。
也是在这次见面期间,陆康应钱君匋之命写了一副书法对联,钱君匋带回上海挂在书房,直到去世。可知他对陆康这个弟子是很认可的。
钱君匋的名字多次出现在陆康的文章里。1980年代中期,陆康撰写《钱君匋书画近作读后》,对钱君匋的绘画、书法给予高度赞扬,认为显示了他的老当益壮。在新世纪撰写的《钱君匋艺兼众美》中,陆康评价钱君匋"才高艺博,食古能化,纵横新意,含文包质,堪称通艺大家,实百年中稀见"。
对于这次钱君匋师生作品展,陆康准备了他的4件书法、10方篆刻原石,还向主办方提供了一部分钱君匋当初赠给他的作品,由裘国强代表主办方取走。
说起陆康书法的典型面目,人们很容易想到那善用侧锋、富有装饰意味的隶书。陆康谈到,他的书法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追求四体皆工到钟情篆隶的过程。 "我写书法玩的性质多,没什么抱负,各种书体都想尝试。"陆康说。
在陆康学书的年代,马公愚、邓散木两位书法家带给他很深的影响,两人的共同特点是基础扎实全面,四体皆工。以前人们生活条件有限,屋里家具少,家中会悬挂绘画或书法的四条屏。如果是绘画,往往是梅兰竹菊、春夏秋冬等题材;如果是书法,则是正草隶篆四条屏,要么来自同一人,要么集自不同书家。
陆康回忆,很长时间里他有一种梦想,就是像马公愚、邓散木那样做到四体皆工,似乎这样更能显示个人的创作水平。到四十岁的时候,陆康突然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四体皆工的路上很难超越前辈书家。当时他正在澳门打拼,需要花不少时间谋求生活,越发需要将精力聚焦。 选择什么呢?陆康选择了隶书。
陆康分析,当初选择隶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跟随祖父陆澹安学书法的时候,隶书学得早;二是陆澹安有很多碑帖藏书,汉碑尤其齐备。打基础的时候,学过《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想要苍茫一些,有《西狭颂》《石门颂》《三公碑》《夏承碑》;如果要追求趣味,还有《好大王碑》《武梁祠画像》……
陆康也写过其他书体,譬如颜鲁公的楷书写过《告身帖》《勤礼碑》,只是没写过《多宝塔碑》,草书学过怀素、于右任,篆书涉猎过清代吴让之、邓石如等。陆康说,"零星地学过,不等于会了,学书法总得以传统为本。那时候我就想,不要太碎片,需要识相一点,在一种书体上多花些心思,补补功力。"
至今,陆康已出版多种隶书作品,包括2008年《陆康篆隶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陆康书正气歌》、2012年《金石兰亭》、2016年《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等。尽管他也出版过楷书、行书、篆书作品,但相比之下隶书在数量上是最多的。
2018年春夏之际陆康生病,淡出艺术界,已有五个月没有碰篆刻刀,书法倒是偶尔写一写。陆康说,篆刻要求坐在一地不动,体力消耗较大,而创作书法可以随时停下来,走动一番。笔者问他,是不是以往很少中断篆刻这么久,他说未必,在澳门发展的时候,由于工作忙,可能一年只刻几方印章。
"工作的节奏很紧张,下班后很累,很难转入创作的状态,回到家能翻翻画册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有过一段那样的日子。"陆康回忆说。
陆康谈及,澳门的经历对他是一笔财富。生活上一直轻轻松松的人,可能会缺乏经验,或者性格软弱,遇到挫折时耐受力不够。粗粝的石头经过打磨,才变得晶莹剔透;宠物狗不用为食物发愁,就失去了战斗力。
陆康第一次在澳门举办展览,是1983年的"孙锡昆国画、陆康书法篆刻展览",在贾梅士博物院画廊展出二人39件作品。当时陆康在一家慈善机构同善堂工作,担任秘书处文书。
迄今为止,陆康的个人展览有三次,分别于1987年和2006年在澳门、2017年在上海举办,留下了陆康的艺术发展足迹,尤其以2006年"心画--陆康书法篆刻展"格外隆重。
澳门民政总署有一个展厅,有常规展览,每年也会举办规模比较大的展览,他们邀请陆康在这里办大型展。当时陆康的活动重心已渐渐转到上海。他们派出两名摄影师,住在龙柏饭店,在陆康朋友的画廊里,花三天时间把书法和篆刻作品拍摄完,并测量尺寸。随后回去设计展厅、编辑画册。
参展作品提前一点时间运到澳门,那里已经完全准备好,只要"填空"把作品放上去就可以,每件印章的展示台都妥帖合度。当年7月14日下午,"心画"展在澳门民政总署画廊开幕,上海有大约20位友人自发前去观展祝贺。澳门沿街的电线杆上都是"心画"的海报,场面十分壮观。
当然,2017年上海大学展览是另一个故事,六个展厅体量巨大,形式多样的作品、新颖的陈设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受。陆康在澳门和上海书写了"双城记",用艺术创造着延绵不绝的传奇。 2018-9-23
(刊登于《印缘》201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