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以碎片见证历史,把兴趣做成学问
--《谈瓷侃片》读记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这首《赤壁》绝句对很多人来说耳熟能详。诗人得到一只埋在沙子里的断戟,由此设想假如没有那场东风,三国历史将是另一种走向,这件残存的兵器成为连接当下与前朝的中介物。前人的遗迹旧物会与眼前的生活发生关联,这是历史学、考古学等学问的逻辑出发点,也是若干机构与个人从事收藏的初心所在。
《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是一部三人合作完成的著作,领衔者沈胜利系陶瓷鉴定专家,合作者刘国斌、沈恺宇分别为他的弟子与公子。敝舍与刘府厚德堂只有一条马路之隔,我经常去喝茶聊天求教,也算是《谈瓷侃片》的半个见证者。阅读的过程轻松快适而富有收获感,有两点感想尤其深刻:作为一部工具书,此著用三百多件碎片见证了瓷器的发展史;对于沈胜利、刘国斌来说,则是将藏品与众人分享,把兴趣做成了学问。
在编撰《谈瓷侃片》过程中,作者查阅了很多瓷器相关著作,发现以往曾出版过将瓷片汇总在一起的书,却未在历史的框架下进行学术梳理,也没用文字展开艺术鉴赏。《谈瓷侃片》的首要意义在于填补了瓷片鉴赏的空白,从汉代至民国,纵横两千年,勾勒出一部陶瓷进化史。对瓷片进行准确命名、断代离不开著者的鉴定眼光,浸淫此领域半个多世纪的老法师掌眼,赋予此著以光亮的学术成色。鉴赏文字要言不烦,为瓷器爱好者的鉴定比对提供了可靠参考。
每件瓷器碎片都是前人留给今人的礼物,其中包含着那个时代的材质选择、制造工艺、署款特点、画面造型、审美倾向等丰富信息。然而不少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了,释读瓷片成为对作者的考验,需要调动起此领域的知识储备,去加以比较、探究,进而带来一点点可贵的发现。明代建文朝、泰昌朝皆为时短暂,迄今尚未发现完整的传世瓷器,《谈瓷侃片》收录的建文年镇纸、褐釉"泰昌元年"残片补足了未见整器的缺憾。又如青花船拳图残片由材质、画法等推定为清康熙年间制品,这为体育领域判定船拳产生年代提供了实物的参照。
爱好收藏的人是幸福的,一件件穿越历史云烟而来的前朝遗物汇集起来,构成时间的横轴,为人们提供了定位生命的坐标。沈胜利曾任职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从事文物鉴定工作超过半世纪,在瓷器、文房用品等领域收藏了诸多精品。刘国斌不仅喜欢瓷片,而且在铜墨盒、大漆、当代字画篆刻等领域各有丰厚藏品。这些旧雨新知带来精神性灵的滋养,让人活得更加达观通透。他们没有停留在"拥有"或"喜欢"层面,而是由兴趣上升的学问,个人的藏品化作可供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达到了收藏的新境界。
清代蘅塘退士从几万首唐诗中进行精选,辅以赏析,编成《唐诗三百首》,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今人韩天衡率弟子完成《篆刻三百品》,是对历代印章的精选与赏析,可读性也很强。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名窑瓷片鉴赏:谈瓷侃片》堪为瓷片版的《唐诗三百首》,为碎片编年,让历史显形,兼具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成为研究欣赏瓷片不可多得的基础性工具书。
2017-7-21
(2017年8月16日《新民晚报》APP转载,链接。又发表于2017年10月4日《东方教育时报》第6版,题为《以碎片见证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