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2019年上海篆刻家润例二章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上海篆刻家润例简汇

 

篆刻观察工作室制作

 

【说明】材料来自“篆刻观察”微信号公布的2016年润例、2019年润例,以及公开的刘一闻润例。以3厘米四字石章润例为基准,如每字1万元则计为每方4万元,三字5万元则折算四字6.7万元,分字体、类别计润则取较低者。排序要素主要为2019年润例数值,数值相同则兼顾2016年润例。

 

序号

姓名

2016润例(元)

2019润例(元)

三年增幅

1

刘一闻

 

12

 

2

徐真

 

12

 

3

徐庆华

8

 

 

4

徐谷甫

4

8

100%

5

李文骏

3.2

8

150%

6

吴颐人

 

6.7

 

7

徐之麾

6.4

6.4

0

8

孙慰祖

5

5

0

9

王培鑫

8000

4

400%

10

陈茗屋

 

4

 

11

廖富翔

 

4

 

12

徐正濓

3.5

 

 

13

张炜羽

3.2

 

 

14

吴承斌

2.4

3.2

33%

15

沈鼎雍

2.5

3

20%

16

张铭

2

2.5

25%

17

费名瑶

 

2.4

 

18

杨永久

2.4

2

-17%

19

范振中

2

 

 

20

曹醒谷

2

 

 

21

刘葆国

2

2

0

22

张勤贤

2

2

0

23

沈爱良

1.2

2

67%

24

夏宇

1.5

2

33%

25

黄建军

1

2

100%

26

李唯

8000

2

150%

27

李昊

1.8

1.8

0

28

顾琴

1.5

1.8

20%

29

孙佩荣

 

1.5

 

30

杨祖柏

1

1.5

50%

31

朱鸿生

1.3

 

 

32

王军

1.2

 

 

33

柴聪

1.2

 

 

34

王道雄

1

1

0

35

金良良

1

 

 

36

李滔

 

1

 

37

彭大磬

8000

 

 

38

吕少华

8000

 

 

39

罗刚

8000

 

 

40

顾红生

8000

8000

0

41

李志坚

8000

8000

0

42

蔡毅强

8000

8000

0

43

裘国强

 

8000

 

44

吴颖

 

8000

 

45

王英鹏

5000

6000

20%

46

姚杰

4000

6000

67%

47

王客

 

6000

 

48

高申杰

5000

 

 

49

蔡进华

5000

 

 

50

伏道兴

5000

 

 

51

孔品屏

5000

 

 

52

杨忠明

5000

5000

0

53

周建国

5000

5000

0

54

唐和臻

4000

5000

25%

55

吴志国

4000

 

 

56

董长剡

 

4000

 

57

叶春晖

 

4000

 

58

陆曙光

 

4000

 

59

季溢

 

4000

 

60

郑福莉

3000

3000

0

61

李子仲

3000

 

 

62

谭䬅

3000

3000

0

63

葛栋

2000

3000

50%

64

张青

 

3000

 

65

杨泽峰

2000

 

 

66

俞从勋

1500

 

 

67

王恒超

 

500

 

 

 

 

 

 

 

篆刻家且用好润例这把双刃剑

 

董少校

 

近年篆刻观察工作室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就是两次征集公布上海篆刻家润例。2016年和2019年分别有50人、46人参与,总共涉及66位篆刻家,其中30人两次皆上榜。这为认识当代篆刻提供了一种别样视角。在汇编润例过程中,笔者能够感觉到篆刻家对于润例的不同心态:热情提供者有之,询问他人情况后最终回避者有之,润例公布后想撤回者有之,2015年底参加而2018年底不再参加者有之……体现出篆刻界对于润例的复杂认识。应当看到,篆刻润例有繁荣文化艺术的积极作用,也存在伤害艺术创新的可能,篆刻家当用好润例这把双刃剑。

在前后两次征集活动里,有20位篆刻家选择在第二次退出,占首次参加人数的四成。这固然有联络不畅或者对“篆刻观察”微信号认可度不高的原因,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篆刻家认为发布润例没什么大用处,有价无市,公布后有可能被人视为名利心太重。另外六成不改初心,两次皆愿意公布润例,则表明他们对这一事物的认可。从清代到民国,一直到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篆刻润例是由来已久的文化传统。人们数得上名字的篆刻大家如黄牧甫、吴昌硕、齐白石、王福庵、钱瘦铁、方去疾、石开、陈茗屋、刘一闻等,都有公开的润例。篆刻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固然具有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交际功能等,经济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当年王福庵可以鬻印买房,以篆刻改变个人生活面貌。

虽然近来没有看到韩天衡的篆刻润例,从零散资料和坊间交流可以知道,前几年他的润例是每字8万元,合计四字印每方32万元,就算放在今天,仍然是上海印坛绝对的“霸主”。他当过工人、参过军,并没有经商当老板,上辈人也没有留下多少家财,他凭什么积累那么多古今书画印藏品,捐出1136件设立韩天衡美术馆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个人作品换钱,再买回名家作品,或者用作品直接换作品,倒腾来倒腾去,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包括印章在内的艺术品交易为他的收藏和人生大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支撑。几年前笔者从徐之麾先生那里听到一句话:“上海篆刻家应该感谢韩天衡,因为他的高润例撑起一片天,起到市场标杆的作用,更多篆刻家能够出售印章改善生活。”也就是说,韩天衡的印章动辄几十万一方,普通篆刻家卖两三万元并不显得昂贵,可以为藏家接受,市场就这么慢慢培育起来。

三年间润例变化体现出上海篆刻家市场意识的觉醒与成熟。在两次皆公布润例的30位篆刻家中,有16人润例增长,占53.3%,另有13人持平、1人下降。2015年和2018年中国的GDP分别为68.60万亿元和90.03万亿元,三年增长率31.23%,润例上涨快过GDP增幅者有11人,占统计总人数的36.7%。特别是几位篆刻家润例增幅达100%、150%乃至400%,这绝非因为他们在三年间篆刻技艺突飞猛进、发生本质跃变,更多是由于认为以往的润例偏低、不足以体现个人在篆刻市场上的地位,故而大幅调高。另方面,跟着经济节奏提高润例并未成为大面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化消费市场趋于低迷,大多数篆刻家对待个人润例比较理性。

在历史上,篆刻润例往往和书法、绘画润例一同出现,发布渠道多样:或者悬在书斋里展现给来客,或者通过扇庄、装裱店、行业组织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或通过报刊、图书登载。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艺术家可以通过论坛、微博、微信等途径公布润例,传播渠道更加畅通。篆刻观察工作室把数十位篆刻家润例收集起来,一一经过本人确认并获得授权,公开发布,起到了民国时期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为成员公布润例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来海上印坛是个不大不小的创举。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润例向众人宣布了作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篆刻家自我体认的市场价值,公布润例本身也起到广告抑或个人形象推广的作用。与此同时,篆刻润例是一把双刃剑,对其可能存在的负面效应要有充分估计,避免误伤自身。一种倾向是唯利是从,对于关系可能比较近的朋友亲人也惜“石”如金,不见兔子不撒鹰,由于对润资过分看重而恶化了人际交往的生态。另一种倾向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满足于藏家喜爱的印风而不断自我复制,对篆刻艺术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对于一位真正有追求的篆刻家来说,鬻印改善生活是从事篆刻的副产品,留下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为篆刻发展留下个人的痕迹,是更为长远的奋斗目标。

六十多人只是上海篆刻家中的一部分,没有收集到润例不代表他们没有润例,就算他们确实未公布,也不代表水平不够或没有市场。以笔者对陆康艺术活动五年的跟踪观察来说,这些年他并没有公布润例,随手送人书法篆刻非常大方,这种淡泊名利之心由于稀缺而越发值得敬仰。自2012年以来朵云轩拍卖设立当代篆刻相关专场,成交金额在事实上成为一种价格标签。持续参与且获益较多者,当属专场拍卖负责人袁慧敏和他的老师童衍方,在2013年春拍中,童衍方闲章“乐未央宜酒食长久富”成交价达34.5万元。陆康篆刻也有不错的成交记录。如同身在其中者所言“上海篆刻家应该感谢韩天衡”一样,篆刻家们也应感谢袁慧敏,以小小拍卖槌激活了当代篆刻市场,繁荣了篆刻文化。

 

【题外话】最近一段时间,笔者时常看到书法篆刻家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关于润例的帖文,有时还附加评论,大意是呼吁周围人不要免费索印索书,虽然看起来是很短时间就能完成创作,背后却是十几年乃至数十年的时间积累投入。这么说固然没有错,却也显得有几分矫情。放眼其他行业,哪个领域做得好的人,不是投入大量时间呢?向医生朋友了解个人身体治疗情况,向教师亲戚咨询孩子的学习发展,付润金了吗?他们经受的专业训练和在职学习都不比书法篆刻家来得少。艺术家在爱惜自身羽毛的同时,有必要对其他领域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付出表示尊重。

比如艺术评论这个行当,由于从业者比书法篆刻家数量更少,脸皮更薄,所以鲜有发声主张个人经济收入的案例。创作与评论研究对艺术而言好比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好的评论可以对创作起到诠释意义、纠正时弊、引领风潮的积极作用。以笔者所见,近年公开评论润例者仅有书法研究者王晓光一人,为千字5000元。完成一篇有深度的评论需要阅读艺术家大量作品和参考资料,付出的时间精力要比通常写一件书法、刻一方印章要多得多。所以奉劝书法篆刻家们,善待为你写分析文章的评论家吧,赠送作品时请考虑一下他的默默付出,至少用等量的时间去创作一件精品,锻造宝剑酬知己,而不是随手一挥“舍赐”给对方。当然,如果能把从藏家那里收来的润资拿出一部分,与评论家同享真金白银,就更好了。

 

(董少校,哲学博士、“篆刻观察”微信号主持人)

 

      2019-2-16

 

(载2019年2月《中国篆刻》总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