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书画研究11》刊登《刘一闻篆刻简论》︱今起连载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2016年3月,林子序主编《书画研究》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该期丛刊收入董少校撰写的篆刻评论《简拙古雅立卓然--刘一闻篆刻简论》,共1.42万字。从今天起,篆刻观察分4次予以连载。
这是该作者“上海当代篆刻家个案研究”系列论文正式发表的第三篇。此前两篇研究对象分别为韩天衡和陆康,其中《“韩流滚滚”的抑扬之变——兼论韩天衡篆刻的特质与影响》9600字,发表于2015年10月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韩天衡学艺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丛——论韩天衡》;《旷达温雅——陆康篆刻评析》8400字,发表于2015年11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陆康消息》。
如读者转发此文并将微信截图、通讯地址、手机号码等发送到微信号后台,我们将抽取第二人和第五人,各赠送一册《书画研究11》。接下来的连载也将每天赠出2册,欢迎参与。
感谢林子序老师对刊登此文及有奖转发活动的支持!
简拙古雅立卓然
--刘一闻篆刻简论
董少校
在新时期印坛上,刘一闻是一位出道较早而步履稳健的篆刻家。他1982年即获得全国首届篆刻作品评比优秀奖,1986年获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优秀奖;1990年《刘一闻印稿》由上海书店出版,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篆刻界的实力派地位。刘一闻从事书、画、印三种形态的艺术创作,几十年来始终未曾放弃篆刻领域的求索,先后出版《刘一闻刻心经》、《得涧楼印选》、《中华民族印谱》等篆刻作品专集,风格独特,影响广泛。
刘一闻崇尚传统,致力于在篆刻中呈现自然的境界和清雅的格调。他以秦汉印为宗,在汲古中创新,形成非对称、断笔、粘字等简拙的形式特征,为作品赋予了古雅的神韵。通过熔铸古典,创造艺术新境。刘一闻以"执着的守旧,谨慎的创新"姿态卓然屹立于当代印坛,成为多元篆刻风格中不可或缺的一极。
本文从梳理刘一闻的艺术思想和篆刻主张出发,分析其篆刻的形式特征和风格特色,进而探求其篆刻创作的成就和局限。
一、崇尚传统,刀法为要--刘一闻篆刻思想
崇尚传统是刘一闻篆刻创作的基本主张。在众多印人追求奇肆、荒诞的时代潮流中,刘一闻坚定地举起了崇尚传统、再现经典的大旗,"充当传统文化的卫道士","向传统文化顶礼膜拜"。他追求艺术有境界,注重综合学识修养对创作的推动作用,从古旧的传统中探觅新意,并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一)倡导篆刻的整体观,追求自然的艺术境界
刘一闻认为,艺术最高的美在于境界,境界对于艺术有高屋建瓴之效
。就篆刻而言,他倡导美的整体观,反对将篆刻视为机械的拼凑制作。他说:"我不赞同把创作当成制作,并把文字构成当成是图像拼凑的简单过程。创作须得高智慧,而制作,即便有些小聪明的熟练,也就足够,这二者间的根本区别,恰恰在于前者注重内在境界,而后者却计较形象模式。"
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刘一闻判定总体上具有典雅自然的特征和含蓄悠长的属性,这与他偏好那类不温不躁、稳中带放的艺术风格有关,他特别推崇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说的"于姿致中出古淡"的境界。
刘一闻把"自然"推为艺术创作的至高境界,不事雕琢的风格蕴藏于千锤百炼的创作法则之中。
境界从何处来?刘一闻说:"任何门类的艺术到了一定境界,想来都应是出于心灵归之性情的。"
即是说,创作者不仅需要调动自身掌握的各种技法,如书法的运笔、结体等,还要在作品中倾注个人的感情,方有望达到最高层次的美。这与前人关于意境的论述是想通的,如宗白华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艺术境界诞生于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 ,境界的实现有赖于艺术家平素的精神涵养,培植天机 ,等等。
(二)注重综合学识修养对创作的推动作用
刘一闻相信,一个人综合的学识修养对于艺术创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他提出,如果只是一味"练死功",那将会把艺术进行"规范"后赶进死胡同,必须加强其他方面的修炼,才能更好地传递情感和思维。
刘一闻对外祖父王献唐的书法艺术推崇有加,认为王献唐在研究古文献、做学问过程中养成了纯正典雅的品德,"学识和气质的默化如汩汩之泉水渗透到他所喜爱的书法艺术中",从而孕育和创造出同他个性一样的艺术形象,富有"书卷气"
。这与"知人论世"、"艺如其人"等中国传统艺论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不仅如此,刘一闻还把学识修养列为形成艺术风格的必备条件。他提出,"所谓风格,虽说是修养和技法的合成,但如果缺乏文化的铺垫,则无从谈起。"
如果创作者缺少了综合文化素养的支撑,就可能成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难以走远。
在刘一闻的视野里,学识修养的概念非常宽泛。他花时间读帖、临帖,还年复一年坚持吟诗、观画、听音乐
,将此作为增强个人综合素养的手段。论及方去疾印作中的"斜势"借鉴秦诏版、汉器文字乃至秦隶笔意,他认为"其他方面的训养"助成了方去疾艺术风格的形成,促进量变到质变。
在谈论吴晓峰的艺术经历时,他提出刻印章、练书法、拉二胡都为绘画带去莫大的补养。
然而学问毕竟是外在的,作用于艺术创作的原理非常复杂,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刘一闻同时认为,并非学富五车就一定能创作出好作品 。
(三)崇尚传统,甘做传统的"卫道士"
对书画印而言,传统是前人留下来的厚重的创作基础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刘一闻对传统顶礼膜拜,将学习借鉴传统作为传承艺术的基本途径。他把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比作永不干涸的大海,蕴藏着无穷养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从事创作的人来说,哪怕舀出一小桶来,就足够用一辈子。刘一闻直言"在艺术上我比较保守"
,他还说:"我愿充当一名传统文化的卫道士,我对古代的优秀创作一如既往地顶礼膜拜,这是因为随着创作的日渐深入使我日感举步维艰,同时益发能够体悟古人创作的高明和自己的无能。"
面对传统,刘一闻谦卑而恭敬。
崇尚传统是掌握法度的必然要求。在刘一闻眼里,法度意味着前人定下的必须遵循的程式,具备法度是进入到艺术实践自由王国的先决条件。
刘一闻主张尊崇传统,其要义并非表面的技法特征,更重要的领会其内涵气息。他以临摹秦汉印举例说,如果仅仅为了练技法,明清流派印已绰绰有余,就章法而言也比秦汉印丰富得多
;但秦汉印字与字之间那类看似简单的章法关系大有妙处,那种古远的气息可以带给今人以丰厚的滋养。
正是由于刘一闻从心底认可并拥抱传统,他对过于新潮、前卫的东西保持着观望乃至批判的态度。他谈及有些绘画自我标榜老庄儒佛道,"这类以张狂、怪诞和霸悍为唯一表现形式的作品,骨子里恰恰反映了本质的浮躁和浅薄"
。他对一部分现代书法也持否定意见,认为它们打破法度而非理解法度,打断了历史的传承性。他不无痛心地分析道:"这一类既不懂用笔之道、更不在乎结构之美,而仅靠一知半解的象形文皮毛,貌似吞吐腾挪拍天割地、实为满纸野狐却沾沾自喜不知所然的名曰现代创新的做派,实际上是一种既无审美价值更无历史价值可言的浅薄和无聊。"
在篆刻领域,他对"不问刀法、字法和章法的盲目刻斫,和由刻印自身特性而最易导致的工艺化美术化倾向且自以为得道"等现象不以为然,深恶其弊
。可以说,刘一闻的艺术精神皈依之所,在于传统。
刘一闻崇尚传统,并非追求百分之百的复古,而是有着强烈的"以我为主"意识,将古人的优点和精华为我所用,进而形成新的艺术面貌。他相信,借鉴愈深,自创愈高,临摹的终极目的在于"把传统的东西,经过消化过滤后变为己有,更像自家的东西"
。他说的"自家的东西",正意味着追随传统之后的艺术创新。篆刻创新成功的标志在于:"一件作品如能从大体上至理至法地表现和树立一种情调或一种风格,就不失为一件篆刻佳作,抑或可称一家一派了。"
(四)注重篆刻形式表现,三法首在刀法
刘一闻把印章看作由物质形态(材料)、功能形态(社会)和审美形态(观念)三个结构层面组合而成的文化系统 ,也是综合体现书法、章法、刀法三位一体的艺术范式
,三者共同支撑起篆刻之美。从书法(近于通常人们所说的"篆法")上看,要求笔画的排叠性、线条的诘屈性和结体的灵活性三者有机统一,做到灵活随意、舒展自如;从章法上看,要善于掌握离者使合、合者使离的大胆处理方法,既要满目狼藉,又要散而不乱,是对一种张力的有机统一;从刀法上看,要做到心、手、刀三者合一,既要保留书法、章法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刀法的本色,从刀法上体现艺术家的个性特色。
篆刻三法之中,刘一闻认为首要的是刀法,为篆刻带来精微而丰富的形式表现。他把刀法比作书法的笔法,笔法通了,也就有了书写的基础。笔法更概括、更精粹,也最敏感,为篆刻赋予更丰富的表现力。篆刻要在方寸之地把极其微小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对刀法的要求非常高。
不懂刀法的人也能在橡皮、萝卜上刻字,但刘一闻认为那是挖字而不是刻字,因为那缺少篆刻的笔意和趣味。他寄语初学篆刻者重视刀法,在反复实践中达到"稳、准、狠"的要求。
刘一闻把书法列为篆刻家创作的基础,认为篆刻要体现刀笔之意,即由运笔而衍生的特有意味。放旷印风固然充满笔意,工细一路同样有笔意,只是在表现手法上显得含蓄而不外露,也更有难度。
二、简拙其形,古雅其神--刘一闻篆刻风格
刘一闻的篆刻理论既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创作的先导。通过考察刘一闻的篆刻思想,可以知道他推崇什么、反对什么;通过研读他的篆刻作品,则可以发现,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理论主张相契合。就形态而言,刘一闻篆刻尚简尚拙,总体本于传统秦汉印与流派印,在布局、结字、线条、边框处理等方面求变求新,在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中,成就了独特的风格特色。具体而言,刘一闻篆刻主要包含六方面的形式特征。
(一)非对称
正如"文似看山不喜平",篆刻的表现也需要有所起伏,有所变化。在方寸之地营造新奇的艺术效果,刘一闻大量采用的手法是打破对称,通过对字法与章法腾挪变通,制造险势,追求陌生化的视觉效果。这可以称为"非对称"或"反对称",文字的可识别性基本不受影响,其结构却背离人们通常的心理预期,在欣赏中激起阻力,延长接受过程,从而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在朱文印"艺林堂"(图1)中,"林"和"堂"本来皆为左右对称结构,但在刘一闻刀下都是随立随歪的非对称模样,在线条粗细长短、笔画走势、折角弧度、搭边方式等方面,左右显现异态。就算"艺"字的草字头两部分,也处理得有区别。如此,"艺林堂"不是规规矩矩、四平八稳,而是有了随性自由的精神气质。白文印"不垢不净"(图2)添加了田字界格,但并非四字一样大小,左侧两格来得大一些。两个"不"字结构相同,但细节处理上又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不"字笔画少而尽量把字体压缩,在方格中显得疏阔;"垢"和"净"则一任充满。于是,左右、上下看去,印面都打破了对称,因生涩而新奇,匠心毕现。"冰心玉壶"(图3)朱文印田字格作均等分隔,四字篆书皆可为左右对称,但刘一闻通过单字内部的非对称处理,使得印面显出更多变化。
图1 艺林堂
图2 不垢不净
刘一闻制造非对称的手法多种多样。在"是故空中"
白文印中,界格的倾斜打破了章法对称,"故"字的"古"部以粘笔、断笔、粗细变化等打破字法对称,印和字都活跃起来。"乃至无意识界"
则以边框宽度的不同让左右两部分形成差异和对比,左侧留红明显来得更宽。"无无明"(图4)的"明"字左右两部分则上下错开,看起来是被"二"部自然挤压,实际上对于与底部圆弧走势贴合也大有好处。在这里,一字之内空间关系的非对称是为整体的章法结构服务的。在"是无等等咒"
中,左侧文字宽绰而右侧文字窄仄,也形成一种反对称结构。
图3 冰心玉壶
图4 无无明
(二)尖粗并行
刘一闻的篆刻以工稳为根基,在字法、笔法上力求写意,整体呈现稳中带放的面貌。就线条而言,刘一闻力避粗细均一,细笔与粗笔在同一印、同一字中搭配穿插,甚至同一笔画中尖粗并行,富于起伏收放之势。他常强调书法对于篆刻的作用,把运笔之法移用到印面,与邓石如"印从书出"的主张契合。
"我欲骑鲸跋浪归"(图5)的印面呈现出飞扬的气势,与印文的精神内容相一致,奇肆面貌的营造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线条的粗细变奏和丰富变化。这里有尖笔的收尾,如"欲"、"归"字;也有加粗笔画的收尾,如"我"左下末笔、"鲸"右下末笔、"跋"右下末笔等;还有同一根线条的粗细变化。如"跋"字"足"部左下竖画,中间呈收紧之势,而与之相连的底部横画则明显变得窄细,粗细变化带有一种节奏感。"跋"字右下的弯画同样为"粗--细--粗"走势,打破匠气,带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
"安然"(图6)以细瘦线条为主,收尾朝向下方的十条笔画全部为尖笔,生出空灵澹荡之意。"闻一悟解百千门"(图7)中"一"字前两横为粗头细尾,且起笔有折,书法之笔意得以彰显,有《天发神谶碑》意趣。"三敬堂"
、"三世诸佛" 中的"三"字也都具有同样的特点。
图5 我欲骑鲸跋浪归
图6 安然
图7 闻一悟解百千门
(三)断笔与出笔
刘一闻常用断笔手法,为线条赋予韵致。他追求篆刻的放旷之意,运刀果敢有力,断笔成为凝聚创作个性的载体。朱文印断笔多为自然形成,笔画由粗到细,出现断裂,而后再由细到粗,气脉相接。白文印断笔则多为收刀与再落刀之间的自然过渡,过后并不刻意去打通,让篆刻保留朴拙的本性。这种断笔并不会给作品造成断裂、不完整的感觉,相反,由于接受者既有认知的惯性,会在欣赏时自动连通线条,获得一种"经过曲折到达彼岸"的感受,收获审美愉悦。
在"任政之印"(图8)四字白文中,"任"、"之"和"印"在相邻的笔画相接处各有断笔,人为制造出一种疏离感,然而四字布置匀称稳重,线条素朴,断笔带来更加空灵活泼的韵味。刘一闻的部分断笔是书法笔势的再现。如"山文私印"(图9)中,"山"下中部和"私"上右部各有一处小切口,宛如书写篆字留下的痕迹,这为读者留下一份书印想通、印从书出的欣赏乐趣。
图8 任政之印
图9 山文私印
刘一闻的白文印中还有一类断笔,是笔画似断非断,用保留毛刺的方式带来离间的效果。如"新都里"(图10)的"斤"部有两处未打通的小阻隔,并不修掉毛刺,追求平整圆润,而是放任其凸出。这种间隔似在提示此处是不同笔画的分界,更显著的作用在于体现篆刻本身的刀笔特色。
朱文印中的断笔往往系快速走刀的自然结果,线条的粗细是渐变的,断开并非故意敲击所致。"晚晴"(图11)结字清健圆融,线条的粗细变化是作者性情的体现,四处断笔起到藕断丝连之效,观者顺着线条看去,在感受到空间构成的同时,似乎体味到时间的凝滞与延宕。
与断笔类似的是笔画的溢出,可称为出笔,两个笔画作"丁"字状相接时,笔画多出一部分,成为"十"字。出笔与断笔构成一种手法的两个侧面,共同体现出印中的笔墨韵味。如"成元之印"(图12)的"之"字,横画与中间书画相交时溢出,而"成"、"元"则用断笔,书法的意蕴在印面上流淌。
图10 新都里
图11 晚晴
图12 成元之印
(四)粘字
出于章法布局的需要,篆刻家常对朱文印面文字进行交错穿插,使之与边框相接,或相邻的字实现粘连。明清流派印家如黄牧甫、徐三庚、赵之谦等都有大量实践。传统粘字以丁字形为主,即一条线以近乎垂直的走向与另一字的线条相接。在刘一闻的篆刻中,章法通常避免让头舒足,粘字并非常态性、普遍性的技法,他有选择地应用点对点、弧对弧等粘连方式,营造险势,为作品增加奇趣。
在"山雷轩"(图13)中共出现六个圆圈,不仅"雷"字内部两圈相接,而且"雷"与"轩"的两个圆圈也形成外切,丰富了六个相似结构的空间关系,更具整体性。"九九翁"
的"翁"字出现四处字体相粘,包括线与弯角的相粘,造就生拙之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中,"罗"字一线与"蜜"字一点相粘,且粘结点基本位于印面最中间,让观者的视线在这里停驻,亦拙亦奇。"舍利子"(图14)系走向一致的两根线相粘,接头处以线端的略微错开作为分界,不致难以识别,"利"与"子"由此形成整体,与"舍"左右相呼应,增强印面的凝聚感。"三潭印月"(图15)的"印"与"谭"两线呈垂直相粘,为"月"字围出一片空间,与"三"构成疏密斜角对应。"一日千里"的"千"与"里"为弧线与拐角相粘,奇而又奇。
图13 山雷轩
图14 舍利子
图15 三潭印月
"色即是空"(图16)的粘字有两种形式:一是尖角与线体相粘,发生在"色"与"即"之间;二是两条弧线外切相粘,发生在"即"与空之间。如果对"色"与"是"的位置略加调整,或者延长"色"的线条,也能实现粘字,但刘一闻并没有这么做。"是"与其他三字形成半包围关系,中间留有气孔,避免了印面过于拥塞,粘字成为服务章法的有效手段。
粘字的巧妙运用可以为印面制造特定的气氛。在朱文印"风白所有"(图17)中,"所"与"风"、"有"与"白"各有结构相似的粘字,一条斜线与竖线相接,竖线另一侧则连着横线,这无疑加大了观者在识读时将两字分开的难度。加上"白"与"风"、"所"与"有"的正常丁字形粘边,四字完全连成一个整体,粘字为印面带来混沌荒率之气,把观者引向远古的某种境地。
图16 色即是空
图17 风白所有
(五)用刀爽劲
尽管刘一闻看重刀法,将其列为篆刻三法之首,但他并未纠缠于用刀技法,而是以冲刀为主,追求爽利、劲挺、清健的用刀风貌。1997年刘一闻说:"就我而言,迄今为止,仅仅运用了冲刀,切刀还未用上,兴许将来会掺入切刀之法也未可知。"
刘一闻早期作品偶尔包含切刀之意,如作于1986年的"明月松间照"(图18),边框与印文都显出切斫的痕迹,但不争的事实在于,冲刀法是刘一闻篆刻用刀的主体;通览其后几部作品集,切刀只是作为点缀极少量地存在着,与冲刀搭配使用。刘一闻收入作品集的篆刻中,几乎没有追随浙派以切刀取胜者。正因为他早早掌握了用冲刀刻出线条质感的奥妙,所以几十年来在用刀上一直保持高水准,加上字法和章法的精心选择安排,使作品具备脱俗的艺术成色。
图18 明月松间照
1987年所作"刘一闻"(图19)用刀自信果敢,粗细一任自然,"闻"字右侧竖画曲折有致,鲜味十足,令人称绝。作于1998年的白文印"冷月无恙"(图20)用刀健爽,妙在坦荡与含蓄,"月"和"无"的断笔似乎记录着钢刀在快速游走中的率性,粗笔与细笔也一任自然,整方印透出平淡天真的元气,让人欢喜。2001年印作"上海博物馆编"(图21)端庄古朴,线条基本粗细一致,而丰富的质感源于生涩与纯熟的统一。如"上"字最后一笔横画,似乎沙沙作响,刀石相激的场景历历在目。没有过硬的刀法基础,是难以达到此种效果的。可以说,合适的章法和篆法为作品建立起稳固的骨架,而挺拔果敢的线条则增加了精神内涵,提升了艺术境界。
图19 刘一闻
图20 冷月无恙
图21 上海博物馆编
(六)谨慎破边
刘一闻看不惯缺乏传统基础而一味追求奇肆、荒诞的印风,喜欢本本分分、老老实实。他认为,"连基本技法都没有过关,就敢堂而皇之地胡敲乱击,而根本不顾印章本身的法度,这实在是有点舍本逐末了。"
他更认同黄牧甫的做法,谨慎破边,不得已才去敲击印面,尽可能在不破边的情况下出效果,体现真本事。正所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刘一闻慎用破边,是建立在对于自身篆刻技法和能力高度自信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白文印,刘一闻在线条与边框靠近且平行走向时有选择地破边,形成逼边,其余部分则尽量保持不破。如"唐云私印"(图22)上、左、下各有逼边,整体的边框则清清爽爽,不施残破。"钱行健印"(图23)为堂皇汉印气象,左侧含两处逼边,其余三侧印框则保持平直状态,底侧略有起伏,为素拙自然之貌。
图22 唐云私印
图23 钱行健印
不过,刘一闻的印作中并非完全不出现破边。他有时使用做印法,配合破边、并笔等手段,力求再现古印的神韵。
通过对非对称、尖粗并行、断笔与出笔、粘字、用刀爽劲、谨慎破边六种技巧手法的运用,刘一闻的作品显示出简拙的形式特征。这些技法就单项来看都不稀奇,可以从前人作品中找到渊源,但因为反复运用、巧妙运用,就打上了属于他个人的烙印。"简"意味着不繁复庞杂,不拖泥带水,不故弄玄虚,所用的技巧简洁透彻;"拙"意味着质朴乃至生涩,力避甜熟,不纤巧华丽,不刻意做作。简拙在气质上近于不动声色的江湖大侠,没什么花拳绣腿,不必向人吹嘘炫耀,但在关键时刻自有真功夫,一招制敌。
刘一闻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篆刻语言,所以即使他仿拟前人印作,也带上个人的印记。如"近涧楼"(图24)在边款中说"仿让之朱文",在文字布局、穿插安排方面神似,但具体的线条处理则与吴让之印作趣味迥异,"近"字的粗头尖尾、出笔,"楼"字的断笔、左右两侧的弧对弧粘连等,皆为刘一闻的变通发挥。他在传统印章的基本构成之外"嫁接"个人方法技巧,成就新的篆刻面目。
图24 近涧楼
此外,刘一闻在追慕传统时,并非对各个时代平均用力,与明清流派印相比,更加倾向于秦汉印。这在同辈印家那里也多有述及,如石开认为,"一闻印风的形成得力于魏晋官印和西汉滑石印",以结构比较草率、欹斜稚拙为特点。
徐正廉认为,"刘一闻篆刻更多继承的是汉玉印、汉私印、将军印和少数民族印,而大量存世的汉官印,似乎很少在刘一闻作品中有所反映。"
与简拙的形式相伴而来的是古雅的精神气质。刘一闻以传统印章的精华为旨归,与八九十年代奇肆、张扬的时代印风保持距离,不是金刚怒目、叛逆冲动,而是彬彬有礼、儒雅平和。他在内心里自有一份坚守,因为善于传承而使作品古雅朴茂,因为敢于创造自家面目而使作品淡逸空灵。
白文"别部司马"(图25)为一方临摹印,刘一闻非常得意,在边款中说"至惬惬矣"。此印无界格,四字之间大致形成弯曲的十字暗格,这与刘一闻经常使用的非对称手法相通;除此,很少体现出刘一闻常用的技巧手法。它之所以被刘一闻自评甚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中的古雅气息是他长久以来孜孜追求的。
图25 别部司马
刘一闻的六种篆刻创作技法往往组合出现,更加清晰地显示出他的风格特色。如白文"乂之之印"(图26)综合运用了粗头尖尾、断笔、非对称、不破边的手法,望之素雅轻逸,殊耐品味。"道可道非常道"(图27)中有"道"字的出笔、"非"字的断笔与非对称、"道"字的逼边,使用冲刀刻就爽朗线条,外框不加残破,可谓刘一闻风格的典型之作。朱文印"涧水无声"(图28)中线条有尖笔、有断笔,粗细不拘,走势随意,散适而透出冲淡之美。
图26 乂之之印
图27 道可道非常道
图28 涧水无声
三、熔铸古典,妙成新境--刘一闻篆刻成就
刘一闻师从书法篆刻家苏白,从1972年到1983年通信400多封,多次晤面,由此深得篆刻三昧;他还从方去疾、方介堪、谢稚柳等前辈名家那里得到指点教诲。他曾临摹不下千方秦玺汉印及历代名家印作
,勤学深钻,探悟篆刻真味。在数十年的篆刻实践中,刘一闻不仅摸索出一套技法工具,而且明确了本于传统形成自家面目的路径选择。刘一闻的篆刻成就在于,潜心熔铸古典,竖起古典主义的大旗,形成简拙古雅的印风,妙成新境。
新时期印坛空前繁荣,一批印家着力创造有别于秦汉印或明清流派印的新风格,如韩天衡的奇崛、王镛的荒率等,引领着一股艺术的潮流。如果说他们代表了一种外向的、激流勇进式的艺术实践形态,刘一闻则是内敛的、抱朴守拙式的,把传统当作容量巨大的宝库,从中吸取养分,然后带着一种虔敬的态度,谨慎而稳步地向外扩充,让这座宝库更加丰富。
刘一闻在印坛引起关注,受到积极评价。徐正廉认为,刘一闻篆刻的基本特点是"传统的然而创新的",有着"散淡自然、野逸儒雅的比较鲜明的个人色彩"
。上世纪90年代,刘一闻被列入上海篆刻界"四君子"、"四大金刚" 等。在近几年的叙述中,媒体和评论界甚至将他追溯式地称为"当代中国印坛四大家"
、"九十年代风靡中国印坛的四大金刚" ,可谓评价至高。
通过出版印谱、举办展览、担任篆刻展评委等方式,刘一闻对当代篆刻带来影响。他参与评审的展览包括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暨理论研讨会,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届篆刻艺术展,第二、三、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当代篆刻大展,第九、十届书法篆刻展等,将弘扬篆刻传统融入选拔推介新人的过程。然而,他的作品更加持久、便捷地进入人们的接受视野,引导重构篆刻欣赏品味,是通过出版印谱的方式完成的。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刘一闻已出版了多部印谱或包含篆刻的作品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刘一闻的求索与嬗变,是刘一闻篆刻成就的基本载体。
刘一闻主要的篆刻作品集包括:1990年的《别部斋朱迹》、《刘一闻印稿》,1999年《当代篆刻名家精选集·刘一闻》,2001年《刘一闻刻心经》,2008年《得涧楼印选》,2009年《中华民族印谱》,2011年《当代中国艺术家年度创作档案·篆刻卷2010·刘一闻》,2015年"西湖十景"月历,等等。
有人说刘一闻的风格面目太专一单调
,这是相对而言的。以几十年的时间跨度看去,刘一闻篆刻总体上简拙古雅,具有显著的连贯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沿着典雅一路在走",书、画、印都努力保持相对稳定统一的基调
。然而刘一闻并非固步自封、躺在原有功劳簿上睡大觉,"变"是他内心的渴求。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在一生中会发生多次变化,因为人的感受会随着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刘一闻不愿做那种"想以创作数量取胜,却又不注重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的艺术家" 。通过作品可以发现,大致以十年为周期,刘一闻篆刻呈现比较明显的飞跃。
(一)起步与成型
《别部斋朱迹》和《刘一闻印稿》同年出版,是他作为篆刻家向读者受众的隆重亮相,分别收入172件、234件作品,呈示自家篆刻面目风格,一举奠定在印坛上的地位。评论界对两部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李刚田读过之后认为"初读醒人眼目,细品如含橄榄,确有致广大、尽精微之妙",并称刘一闻为"一位出类拔萃的篆刻家"
。刘一闻此时已经确立了简拙的形式特征和古雅的精神意蕴,篆刻语言系统的六个形式特征皆已出现。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当代篆刻名家精选集"系列图书,规模盛大,刘一闻与王镛、崔志强、李刚田等入选,他在当代篆刻"第一方阵"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虽然刘一闻此套印谱只收入100件篆刻作品,但因为选印精审,制作考究,除一方印之外其余皆为90年代作品,且涵盖每一年,对知天命之年的刘一闻而言是阶段性概览的作品集。它们延续着前两本印谱的风格特征,技法更纯熟,气韵更显沉潜醇雅。
(二)探索与突破
《刘一闻刻心经》历时两年于1999年完成,包括正文52方、藏家名印及收藏印2方,是一部带有强烈探索色彩的作品集。此印谱总体为简拙的面貌,但形态更为多样,非对称、断笔等特征更加强烈,走得更远。刘一闻对这部印谱评价极高,称其"耗时耗力,倾尽心愿者,则唯此之刻。是刻或可谓平生之难能第二,诚非虚言"
,还用普通书与宣纸书两种形式出版。
《心经》印谱体现了刘一闻大胆探索、超越旧我、勇于变革的精神,其情可嘉,不过这些变革未必完全成功。"无有恐怖"
采用四灵印式,"是大神咒,是无上咒"为隶书入印,"即说咒曰"化用九叠篆,这些作品起到聊备一格的作用,却未必称得上精彩。一部分作品似乎用力过猛,得失值得探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菩提僧莎诃"(图29)等朱文印较多地使用了切刀,导致线条凝滞臃肿,缺少风神。"空不异色"(图30)右侧二字宽绰而左侧二字狭窄,"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左侧三字明显窄小,"无眼耳鼻舍身意"左侧二字笔画较其他字更粗,虽然体现出非对称的特点,然而比例失调以致影响到印面整体的和谐稳定。此外,"菩提萨埵"中下部分、"能除一切苦"五字等断笔过多,使得印面显得细碎松散。
图29 菩提僧莎诃
图30 空不异色
当然,苛责一位变革中的艺术家是不公平也不应该的。艺术之路并平平坦坦,崎岖荆棘在所难免。《心经》印谱的最大意义在于记录了刘一闻探索与超越的过程,成功有益的部分沉淀下来,失败不当的部分则成为前行途中的铺路石。
(三)回归与成熟
刘一闻2008年出版《得涧楼印选》,显出往稳健、冲和方向的回归。正如他在2005年所刻"老费"(图31)边款中的夫子自道:"得涧之刻全无往昔之奇而惟平稳矣。"体现出返璞归真的特点。
图31 老费
随后2009年完成《中华民族印谱》,是他在主题篆刻创作领域的新成绩。此谱标题连同正文共57方,曾经出版两种印谱,收入书画印作品集,并前往台北中山纪念馆展出,影响广泛。《中华民族印谱》在数量上与《心经》相当,然而形式归于简朴,用刀更加精熟,面貌为之一新。在白文印谨慎破边方面,刘一闻力求爽朗洁净,《当代中国艺术家年度创作档案·篆刻卷2010·刘一闻》收录的30方印中有10方白文,其中仅3方出现逼边,"纳西族"(图32)较为明显,"俄罗斯族"和"基诺族"
各有一处微小的笔画,而这些白文印其余部分皆未施残破,极为明净利落。"汉族"(图33)一印静穆端庄,雍容大度,臻于化境,而"汉"字的断笔、整印的多处尖笔、冲刀爽健等特征,是刘一闻素有的,在这里更加含蓄圆融,更加得心应手,似乎使作品溢出清淡的芬芳气息。朱文印同样元气饱满,少了些张扬,多了些内敛。如"哈尼族"(图34)粗头细尾、断笔特征明显,线与弯角、两线交叉末笔的粘字似不经意,却体现出刘一闻自己的篆刻语言习惯,在风格上体现出显著的可识别性。可以说,《中华民族印谱》与《心经》印谱相比是一种转向和回归,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图32 纳西族
图33 汉族
图34 哈尼族
组印《西湖十景》创作于2014年,包含10方印,朱白各半,承续了《中华民族印谱》的"平淡",印面洋溢着蕴藉的文人气息,用台历和邮品套装方式呈现时,带给人温润秀雅的亲切感。它们在形式上也有所探索,不变中寄寓变化。"曲院风荷"
线条多用方折,笔画较粗,仍体现出粗细变化,富含拙意。"断桥残雪"(图35)以单刀冲法刻就,素朴明快,不规则的界格更带来自由不羁的气息。"南屏晚钟"(图36)的"南"字有尖笔、有粗画逼边,都轻盈自然,不显刻意,印面如老僧听泉,淡定而充满欢喜。"平湖秋月"(图37)妥善运用圆弧与方折,略加穿插,辅以多处尖笔,营造出轻逸渺远的意境。在2015年初夏"刘一闻、罗步臻近作展"中,此印谱连同原石在专柜呈现,为全场仅有的篆刻作品,体现出刘一闻对此套作品的珍视与厚爱。
图35 断桥残雪
图36 南屏晚钟
图37 平湖秋月
四、大我未彰,诗性欠缺--刘一闻篆刻局限
刘一闻在长期的篆刻实践中形成简拙古雅的印风,熔铸古典而达到高远的艺术境界,他由此而足以称得上一位优秀篆刻家。然而人无完人、艺无止境,刘一闻的篆刻创作也存在一定局限,批评的声音延绵不绝。如辛尘在《当代篆刻评述》中分析10个最具代表性的当代篆刻家,并未选入刘一闻,认为"他的不少作品为印风而印风,则落入了明清的旧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艺术成就"
。此种批评偏重于形式要素,责其印风少有变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篆刻中的生命意蕴。刘一闻篆刻的局限在于篆刻与他的生命融合度不高,注重形式的探索,而未在题材内容上充分表达生命的内在体验。在刘一闻那里,艺术更多是实用性、功利性的,非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欲求,与人生相合的大我没能充分彰显,从而在诗性层面存在欠缺。这似乎是一种苛刻的要求,毕竟能做到如此的篆刻家为数极少;然而以刘一闻在文学艺术上深厚修养、坚实的篆刻积累而言,他未来有能力继续尝试探索,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跃变。
主题创作是刘一闻重要的篆刻成就。《刘一闻刻心经》规模巨、历时久,影响甚广。而早在1992年,刘一闻已经有过刻《心经》的尝试,《当代篆刻名家精选集·刘一闻》收录了文句连续的6方,面目与《刘一闻刻心经》迥异。《得涧楼印选》中收录了一批主题篆刻,包括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7方、刘禹锡《陋室铭》4方、岳飞《满江红》5方。后来,《中华民族印谱》和《西湖十景》印谱皆独立出版。
刘一闻主题印谱题材来源存在局限,边款过度简略,导致其主题创作内涵不够丰富,未成主题的散印也存在个人情感表达不足的问题。
(一)主题创作内涵欠丰
刘一闻主题篆刻在题材来源上有共同的特点,即相关文句是现成的。只要选定了《心经》、某篇诗词古文、中国56个民族,拿来就能用,无论哪位篆刻家来刻,刻出来的印文内容基本一样,最多存在版本或细微断句上的差别。选择印文时所费思量不及钱君匋《长征印谱》,更没有自创的成套作品,在题材内容上缺乏个性。在这方面,孙慰祖《印中岁月》是成功的典范,或者自拟印文,或者将已有文句借助边款赋予个人化的解读,让篆刻带上生命的温度。
主题篆刻边款内容过于简略同样限制了文化内涵。在《刘一闻刻心经》、《中华民族印谱》、《西湖十景》,边款要么为印文加署名,要么为印文的知识性介绍,要么为他人诗词,简略得连创作时间都不加,更不必说创作者的内心感受。在《心经》和部分诗词主题组印中,刘一闻或用专石、或在某件作品(比如最后一方印)上记录创作的来由、过程、心得等,总体而言是介绍性的,或有应酬之意。大量主题篆刻作品的边款为印文加"一闻刻",对篆刻内涵开掘不够。这不排除是体例统一的需要或藏家之意,但大面积如此则是一种应付性的态度,显得草率。
由此观之,沈爱良撰文《〈中华民族印谱〉:文人印的新境界》称此印谱为"当代文人印的最高典范"
,是言过其实的。文人印的核心要素不是"古典文学方面要有深厚素养"和"不以治印为主要谋生职业"
,而在于形式上合于传统、具有古典意趣,内容上与生命体验相关联、融入人生情怀。如陈大中认为,文人印具有七方面的特征,排在前面的是游艺寄情、兴到,此外还包括博识广览、立意构想、变化、自然天趣、雅,篆刻者职业则不在考虑之列
。文人印是一种基于作品本身的考量,而不是根据篆刻家本人的学问、职业等外部要素作出判断;文人印以"寄情"为前提,内容之雅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印谱》以至为宏大的民族为题材,"带有政府工程性质"
,与个人境遇体验全无干涉,所以称为文人印尚且勉强,自然当不起"文人印的新境界"这样的赞誉。
刘一闻在他主编的《得涧年刊》全文转载沈爱良文,且未加编者按语
,可推知他认同《中华民族印谱》是"文人印的新境界"的评价,这也反映出刘一闻对文人印及自身创作认识上的局限。
(二)个人情感表达不足
个人情感的欠缺普遍存在于刘一闻的篆刻创作,包括组印和散印。在距今较近的综合性印谱《得涧楼印选》中,体现明显。
明清之际,篆刻已从实用印信转向文人士子的雅玩,印文与边款共同构成表达的载体,包括从艺感言、人事往来、生活琐事等,通过篆刻宣泄个人内在的情绪。如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朱文印,记述朋友抚琴玩鹤的情趣,传递"境与石而俱传"的愿望。这种传统绵延至今,不少印家以篆刻承载生命体验,包括日常感悟、儿女情长、去国思乡等,不仅借助外在形式,而且通过文字内容与观者产生精神的共鸣。如陈茗屋"自修止谤"展现遭到诽谤时的生活态度
,"一窗芭蕉半床书"记述客居日本时怀念上海的景物情状
,"小刀一把战东洋"更是刻了又刻,表明为人立世的姿态,此印作为2013年在《新闻晚报》所开专栏的题头用图,篆刻与人生合为一体。再如李刚田曾刻"老实人"、"花气熏人"等,各附多句边款
,或表明心志,或传递心绪,多有无为而为、孤芳自赏的文人趣味。
不论与前代还是当代的篆刻家相比,刘一闻在以篆刻传情达意的广度与深度上是欠缺的。《得涧楼印选》收入120方印,边款偏于写实,基本为有所为而为,出于使用的目的而非发自内心的深层需求。这当中有署名记时的简款,有记述刻印缘起、与藏印者往来关系的长款,还有关于篆刻艺术本身的感想体会,更多是为人而非为己,入世而非出世。关涉个人体悟的仅一方"闻一知十"(图38),边款说"予刻此非为自诩能而明之者,洵为自勉自励也",其中不乏印文包含刘一闻名字二字的原因。"无地不金"边款说"犹无时不春,此人生至境也"
,虽包含一定人生况味,却流于抽象空泛,不够贴实。在刘一闻篆刻中,基本看不到儿女情长,看不到少年乐事,看不到故乡旧情,也看不到那种无所依凭的生活感慨,总之与世俗的生活刻意保持了距离。缺少了作为日常凡人的"我",创作主体的艺术品格是不完整的,难以达到一种诗性的艺术境界。
图38 闻一知十
这里对刘一闻的篆刻局限进行分析,不是否认他的篆刻成就,而是以具有时代意义的卓越篆刻家为参照目标,寻找可能存在的差距和继续前进的路径。假如刘一闻能在组印的题材内容方面有所拓展,在传递个人感情、彰显大我情怀方面有所突破,相信会取得更加巨大的篆刻成就。
(图片、注释略)
2016-3-15~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