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旷达温雅海上风--陆康篆刻评析
董少校
在卧虎藏龙的海上印坛,"海归"篆刻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大陆到海外发展,新世纪前后归来,以各自的作品和风格影响着上海的篆刻生态。旅居澳门的陆康就是这个群体中富有代表性的一员。
一、篆刻师事陈巨来
陆康幼承庭训,得到祖父陆澹安指授,学习古文辞及书法。1965年,时年17岁的陆康拜陈巨来为师,学习篆刻
。陈巨来以雍容华贵、精严工稳的元朱文誉满天下,被其师赵叔孺称赞"元朱文为近代第一"。陈巨来教导陆康:"学印先须从汉印平稳一路入手,也可以先临摹一段时间再创作,还要根据自己个性发挥。总之,印章千古事,业广惟勤,厚积流光。"
图1 君慧书画
陆康还创作了若干师法陈巨来而加以变通的作品。"苍梧审定"纵向取势,一改印文彼此不连的做法,"梧"字两弯与"定"字相接。"隔山三代岭南再传"印整体以圆弧线条为主,但又加入多处方笔,显出棱角分明的三角形、四边形,绵柔中透出刚健的气息。 自近代吴昌硕、齐白石到当代韩天衡,篆刻面目独具、不同凡响皆得益于书法的高超造诣。陆康的书法也为篆刻注入了充足的养分。他6岁时即开始拿毛笔写字,随后若干年里出入各种碑帖,遍临《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乙瑛碑》、《史晨碑》、《圣教序》、《灵飞经》、《石门铭》、《衡方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峄山刻石》、《散氏盘》、《张猛龙碑》等,打下了厚实深广的书法基础。特别是在篆书方面,陆康对于小篆、大篆皆能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曾编著《名帖导临﹒篆书》,在《"百家姓"八体书法字典》中独力承担小篆及大篆两种字体。书法上的稳健功力为陆康篆刻的形式与风格变化提供了牢固支撑。 陈巨来授艺开明,早年他从吴昌硕那里得到唐代书家李邕的话"学我者病,似我者死",也把这样的教诲传授给陆康等门生 。事实上,陆康并没有沿袭陈巨来润妍隽秀的风格一路走下去,工稳仅仅是他篆刻的一个侧面,他更多以浑朴雄放的面目活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坛,成为当代篆刻界影响广远的印家。
二、浑朴旷达成新风 回看早年关于陆康的评述,不难发现陆康浑朴旷达的印风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韩天衡1992年撰文提出:"陆康姓陆而不姓陈,陈巨来印似俊俏生旦,到陆康身上则演绎为豪放雄恣的关西大汉。"在肯定陆康为人方正恬和、言吐风雅的同时,韩天衡强调"其作品却是粗犷、狷迈、疏阔的" 。陈鹏举说:"英雄之名不会凋谢。现在海上的治印高手说到陆康,都说他当时便是大开新生面的妙手,说他开阔粗放的风格,让海上印坛跃动起一股凛凛英雄气。" 艺术家都是用作品说话的。陆康于篆刻能工能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更倾向于展现写意的那一面,收敛乃至隐藏工稳的那一面。1988年出版的《陆康所劚印存》中工稳印占三成,1993年出版的《陆康印选》中工稳印约占四成,皆不足一半。1999年出版的《陆康作品集》中,工稳印同样只有少量点缀;在2003年出版的《陆康艺术人生》中,共收录17件篆刻作品,没有一方是通常意义上的元朱文印或满白文印,显示出陆康对于浑朴印风的偏爱与自信。 写意风格在海上印坛人才辈出,以20世纪而论,前有吴昌硕,后有来楚生,既为后学者竖立了学习的标杆,也对他们构成不易跨越的障碍。只有不畏险阻、矢志突破的人,才有可能在写意印的版图上占得一席之地。陆康在这条路上知难而进,浑朴一路印章刻得老到生辣,刻出自家面目。如"梦笔生花"白文印左右各凹边,结字稳重而线条斑驳,整体苍朴浑穆,透出来楚生味道。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一个特点,在于敢于字内留空,以疏离感造成结构的紧张感,带来接受的延滞效应,从而增加欣赏趣味。"杨新"印中二字皆为左右结构,陆康将"木"与"易"、"亲"与"斤"分别隔开,但又在下部逐渐靠拢,形成两条显著的红色飘带,产生强烈的形式感。初看是"右-中-左"三个字,实为两个字,留红起到气孔的作用,耐人咀嚼回味。字内留空大量存在于陆康的白文印中,如"徐福生"印中的"福"字,"空即是色"印的"即"字,"观音堂"印中的"观"字,"包公庙"印中的"公"字,"菩提禅院"印中的"提"字,等等。"三街会馆"印中,"三"字为上下分开,"街"字在偏右部分左右分开,"馆"字在偏左部分左右分开,摇曳生姿,风情无限。 字内留空是陆康篆刻字法求奇尚新、章法不落窠臼的一种体现。正如"文似看山不喜平",陆康在方寸印面上大胆腾挪,为篆刻赋予新的气格,佳作迭现。朱文印"有虚心方有实心"取意古烙马印,中上及中下部位大胆留空,形成相背的双括弧造型")(",虽然包含两个"有"字、两个"心"字,却毫无重复之感。加上线条粗细交叠,笔意生拙,整方印蔚为大观。白文印"拙错之妙"(图2)如冬夜雪树,景致悠然,文字布置密者极密而疏者极疏,形成强烈对比,章法之奇令人想到邓散木的"妙契同尘"。印面被自然分割,形成五片红色块面,错落参差,与印文的"拙错之妙"相对应。在"融和门"印中,"门"字形成外边框,"融"字呈右上走势,而"和"字居下偏左,富有动感。左右边框粗而上下边框细,三角形、箭头点缀其间,生趣盎然。其他如"得胜花园"妙用弧形线条,"阿秀"印巧取尖笔与方笔,各显奇趣。
图2 拙错之妙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二个特点是善用隶书入印。篆刻所用文字以小篆最常见,采用甲骨文、大篆等书体入印者亦历来不乏其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重要的在于将文字安排妥帖,以某种风格形式表现出来,彰显篆刻艺术特有的韵味。陆康的隶书印章基本为朱文,既注重错落之趣,又追求金石气息。"生怕多情累美人"印(图3)以搭边、粘字等手法,使得七字位置稳固又顾盼含情,刀笔刻出隶意,同时不失篆刻的苍茫情味。郑逸梅称赞此印"带些倾斜势,初看似乎草率不够匀称,细瞩一下,反觉纯任自然,天趣酣足" 。又如"陈氏浩星钟情于此"隶书印,面目清秀,书法意味十足。"此"字末笔穿插到"星"字左下,让印面结构更紧凑,且其走势与"氏"字末笔相呼应,可谓匠心独运。"看花如雾"印采用十字界格,"看"与"如"通过变形制造出大块空隙,平中见奇,古而能新。
图3 生怕多情累美人 陆康写意印风的第三个特点是用刀果敢猛利,营造苍古浑朴之貌。他老师陈巨来所擅长的元朱文印需要精雕细琢,这对陆康来说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法,远远不是篆刻的全部。相反,他更钟情于钢刃在石面上的快意驰骋,用篆刻表达生命的蓬勃激情。朱文印如"忘我"、"散之"、"一线天",白文印如"吴郡陆康"、"西海排云亭"、"屺瞻",冲刀留下的裂痕历历可见,让人不由想到创作时在刀尖倾注的心力和劲道。"石虎"印以方折结字,大胆泼辣直见齐白石气概,这种"鲜头"是写意印不可或缺的要素,陆康驾轻就熟。另一方"石虎"印文字与图形合一,隐藏了刀锋,以做印法刻就,虎虎生威。
三、返璞归真求温雅 就像宋词有豪放与婉约之别、桐城派以阳刚与阴柔作为两种文章类型,篆刻的风格也基本可用写意与工稳来概括。陆康的篆刻作品中里流淌着陈巨来的因子,他虽然长期以写意印风示人,工稳一路却长期储备着,未曾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泯灭。陈巨来说"近观其所作,果蹊径别开,恢恢乎游刃有余,时或如峦鸟相逐,奇花初胎,时或雄拔出之,则燕赵儿控紫骝于旷汉,有忽过新丰还归细柳之概" ,正是道出了陆康篆刻工写兼备的丰富性。一待有合适的时机,平时不露声色的技能就会重新滋长壮大,乃至反宾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陆康篆刻返璞归真,印风由恣肆趋向温雅。 能够体现陆康印风转折的显著标志,是2004年出版的散文集《上海心情》。他曾应《澳门日报》之约,在副刊开设"感觉上海"专栏,完成了数百篇关于上海历史文化、时代风尚、新潮人物的散文,随后结集出版。从封二到正文到封三,陆康以21方自刻印章作为装饰,如"大吉祥"、"锲而不舍"、"暗香疏影"、"春江花月"、"大雅"、"松荫竹韵"、"碧桃花香"、"笔墨生涯"、"春梦一去了无痕"等。就内容而言,这批印章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寓意吉祥;就风格而言,基本为元朱文和满白文,火气尽退,俊逸中带着几分妩媚,令人过眼欢喜。它们与一篇篇散文相得益彰,让散文集具备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含量,读来赏心悦目。 在这本不算印谱的作品集中,写意篆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与其说这是陆康对浑朴印风的反叛,不如说对工稳印风的重新肯定与自觉回归。在2005年出版的《陆康印集》中,工稳印既精又多,在数量上已约占七成。此后,陆康创作的专题印谱不断增多,偏向工稳一路的篆刻越来越深地融入当代文化生活。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吉语印和鸟虫篆印。 吉语印包含着人们纳祥祈福的心愿,虽非天然地与工稳印划等号,但内在有某种隐秘的联系。从承载的内容意蕴来说,吉语印是绵柔的、沉静的,是和风细雨而非暴风骤雨,是江南流水而非塞北荒漠。吉语印在战国、两汉时代即已常见,历代不绝,陆康对这种题材内容的印章用情至深,2008年出版《陆康吉印祥语》,2014年出版《接福》,让篆刻这种传统文化更多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与《陆康印集》等综合性印谱不同的是,这两本书都不用边款,更多地凸显吉语的文字内容和印面的形象表现。就艺术风格而言,两册吉语印谱皆以工稳印居多,恬静停匀的元朱文、细白文、满白文等占据了很大比例;即使有一些写意风格印,构图与用刀也往往有适度的收敛,文字可辨识度较高。 鸟虫篆印在陆康早些年的创作中处于极为次要的位置。不论是汇集98方印的《陆康所劚印存》、汇集221方印的《陆康印选》还是汇集135方印的《陆康作品集》,都仅收录了3方鸟虫篆,其中前两本书中收录的印作相同,在占比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艺术风貌上,这些鸟虫篆结构稳固而走刀果敢,显出荒率之气。进入新世纪以后,鸟虫篆在陆康公开出版的印章中比例不断增大,《陆康艺术人生》17方印中有3方鸟虫篆,占17.65%;在《陆康印集》中,总共288方印中鸟虫篆有54方,占18.75%;2008年的《陆康吉印祥语》正文有100方印,鸟虫篆25方,恰好占四分之一;同年《陆康鸟虫篆印心经》则成为鸟虫篆的天下,占比高达100%。不难发现,鸟虫篆印在陆康篆刻创作中逐步占据主流的位置,成为代表性的篆刻门类。 翻览《陆康鸟虫篆印心经》可以发现,除了最后一方"菩提萨婆诃"印带有几分写意的影子,其他印作基本可归为工稳一路。53方印姿态各异,不显雷同,展示了陆康创作工稳印的厚实基础和在鸟虫篆放面的出色造型能力。鸟虫意象简洁,与线条相搭配,既不喧宾夺主,又一相对紧凑的色彩块面起到聚气的作用,让印章布局体现出层次的变化。"色不异空"线条基于汉玉印,"不"的字法则吸取九叠篆法,整体温润恬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无色声香味触法"等朱文鸟虫印笔画端头变粗,显出隶书的意味。章法布置也极尽变化,"不增不减"、"是大明咒"、"即说咒曰"等采用阴阳文合一刻法,避免文字雷同带来的呆板现象。"舍利子"印中并无明显的鸟形或鱼形,但竖线上的红点起到点缀的作用,如同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度一切苦厄"印(图4)中间实而两侧虚,结构松弛有度,加上线条简洁干净,不拖泥带水,让人心生超越之感。
图4 度一切苦厄(附款) 陈巨来风格的元朱文印可谓工稳篆刻的典范,陆康得其师真传,但又不满足于此,创作了一批工稳中带几分写意、可称为"小写意"风格的作品。它们可以归为工稳一类,但似乎不那么老实,带着些许叛逆的色彩,这种叛逆的成分就成为艺术家性情的载体。第一个特征是元朱文印实字虚边。如"公生明偏生暗"文字精严细腻,但边框线条比文字线条细,若有若无,从而显著地把文字衬托到台前,让人们在欣赏时把更多注意力投放在印文本身。第二个特征是结字匀正而不求线条圆滑,采用冲刀的披削法,留下冲切的痕迹。朱文印如"恢恢堂"、"姚壮行"、"与弘一同乡"、"王光卿",线条并非粗细均一,具备了金石和书法的双重韵味。白文印如"龟蛇寿"、"不可说"、"松月夜凉",整体端庄稳重,细节上则包含残边、并笔等手段,线条边沿呈现出微小的锯齿形状。陆康以线条质感的变化,为篆刻风格带来丰富的层次感,韵味更加浓厚。第三个特征是巧妙采用断笔,笔断而意随,带来欣赏中的延宕与回味。"墨海游龙"(图5)布局落落大方,线条顿挫斑驳,"墨"字左上部、"海"字右上部等都有故意断开的笔画,却不会造成缺损的感觉,风韵独具。朱文印"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中,"若"字上部、"罗"字中左部、"多"右上部等皆略有断开,这是追求线条抑扬顿挫时自然伴生的结果,无妨其完整,益增其趣味。
图5 墨海游龙 赏读陆康2014年的两本著作《上海人情》与《小康大同》,同样可以发现,他的篆刻作品选用极工稳与小写意风格,远离了浑朴印风。篆刻与散文、绘画相辅相成,带给读者以温雅香醇的欣赏体验。《上海人情》为陆康、马尚龙、何菲、胡建君四人散文合集,谈人说事,忆往记今,字里行间透出一座城市的细微脉动与气息。书中收入陆康篆刻4件,作为不同作者作品的分隔,皆涤尽火气,温润可喜。《小康大同》作为正式出版物并没有目录、前言、后记,空白页很多,反倒像一本装帧精美的记事本。陆大同的绘画用笔粗疏,拙趣飘漾,配以古文诗句更是雅意浓酽。陆康的67件篆刻内容选用吉语佳句,高洁的人格期许、圆融的处世态度、美好的生活理想蕴蓄其中,让读者感受到淡逸冲和之美。篆刻与绘画相映成趣,也构成独立的欣赏价值,体现出陆康对温雅艺术风格的追求。
四、阅尽沧桑融海派 以55岁为界,陆康在青壮年时期拜师陈巨来而以旷达印风示人,到中老年则回归到温雅,就像孙过庭所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也像青原禅师看山看水的三个阶段:"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陆康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是内在性格、人生阅历、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或轻或重,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篆刻面目。 陆康生活在书香门第,年轻时得到祖父陆澹安指授,而且有机会亲近诸多书法篆刻名宿,大大开阔了艺术视野,不会甘于固守工稳印。在新风初现的80年代初,陆康只身离开上海闯荡澳门 ,体现出他的非凡胆识。在他心目中,艺术有着至高的地位,高于金钱物质,堪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他在澳门为谋生而奔忙劳碌,历经磨炼,遍尝人间冷暖。唯其如此,书法篆刻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和对凡俗生活的超越。如果说金钱物质是陆康为谋生而不得已追求的目标,艺术上的新面目、新风格则是他的精神理想,在更大程度上激励着他的创变。 这种对艺术的矢志追求外化到作品风格上,便显出一种求新求变、不安分的况味。就书法而言,陆康底子稳固而敢于标新立异。他临楷书《皇甫诞碑》、《藏龙寺碑》、行书《兰亭集序》等颇得神韵,飞扬的隶书可谓俊朗超逸,不仅如此,他还能够"从传统书法形态中的精神贵族转换为现代书法实验中的先锋" ,在现代书法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篆刻之"变"同样是他不安分心性的体现,拓展元朱文印的内涵、开辟写意印新面目,成为陆康从艺的必然选择。 进入21世纪,陆康尽管保留着澳门美术出版社社长、澳门印社社长等社会职务,活动重心则转往上海。如果说在澳门经商、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有客居在外的漂泊感,回到上海则意味着回到了熟悉而适宜的家,生活环境的变迁成为艺术风格转换的催化剂。陆康印风由旷达转向温雅,与他从澳门回上海的时间大致相符。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2003年出版的《陆康艺术人生》不收任何元朱文、满白文,而2004年出版的《上海心情》却以这两类印章唱主角,两本作品集中篆刻风格的改变正是陆康审美眼光改变的外化。 "海派"的说法由来已久。致力于研究海派书画艺术的王琪森认为,清末民初确立了"海派"的艺术概念,海派书画和海派京剧是整个"海派"系统的源头,逐渐扩展到海派文学、海派戏剧、海派电影、海派商业等方面 。不难发现,"海派"有时指学术或艺术意义上的风格流派,更多则是一种笼统的称呼,只要与上海有关都可以包罗进来,成为"海纳百川"的代名词。 作为城市性格与生活方式,"海派"包含某些特征,马尚龙将其概括为"有酒量,有妙言,有交情,有风度,有格调,有阔绰",并称"陆康称得上是海派" 。陆康的散文集《上海心情》是对"海派"的体悟与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他礼让、包容、大度、幽默,成为"海派"生活方式的践行者。有过澳门、欧洲的阅历,陆康的为人处世、艺术活动与上海文化的内核更加贴近,有人"把他和陈逸飞、石虎的居停视为使上海成为21世纪文化都会的重要动力" 。八九十年代在上海、杭州等地出版印谱时,陆康的身份像是旁观者;但回到上海以后,他变为在场者,温雅印风更加贴合这座城市的脉搏。 就书法和绘画而言,经济形态构成了海派书画崛起的社会基础 ,篆刻风格的流变同样受到市场选择的重要影响。如果把"海派篆刻"当成众多流派风格的集合,那么可以说,陆康新世纪以来所崇尚推广的温雅印风即为其中的一种风格,与温文尔雅的生活方式一脉相承,受到市民收藏家的青睐。 在朵云轩当代名家篆刻专场拍卖中,陆康保留着出色的记录。从2012年春拍到2014年秋拍,共有12位篆刻家连续参加6次朵云轩拍卖,陆康为其中之一 。他共有15方印章参加拍卖,包括7方典型的元朱文、2方润秀的满白文,其它几方为大篆字体的细朱文或白文。这些作品皆可归为工稳印之列,无一写意印,而且全部成交。艺术市场结合收藏者口味推出陆康篆刻作品,对工稳印风加以推崇,由此构成推动陆康坚持温雅风格的强大力量。
结语 本文以公开出版物中的陆康篆刻为基础,探寻陆康篆刻风格特点及转变轨迹,并分析原因。陆康篆刻创作有工稳印的功底,很长时间里倾向于写意印风,从澳门回上海后,风格趋向温雅。他不同风格的篆刻风格各有成就。写意印善于字内留空、隶书入印、用刀果敢,工稳印的实字虚边、巧用断笔等形成小写意风格,形式构成取得一定的突破。特别是他以整本印谱形式的吉语印、鸟虫篆印开拓了篆刻的传播方式,构成海派篆刻之一格,为当代篆刻作出贡献。 在陆康心目中,篆刻是人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可或缺。他说:"我喜欢它(书刻艺术),它的确在我的生命岁月中给我带来许多快乐,许多平静,许多趣味,丰富了我的人生内容。" 陆康早年的印风选择源于他转益多师的交游环境、不甘人后的艺术性格,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越来越多地受到上海文化环境及生活方式的促动,特别是得到艺术市场的激发,实现了由厉而温的回归。这种探析力求立体地认识陆康篆刻,也为艺术家个体与城市文化的互动提供一个样本。
陆康的创作幅面广阔,在书法、篆刻、散文等领域各有成就。本文主要关注他的篆刻,对篆刻与书法、篆刻与文学的互动所涉不多,这或多或少制约了对他篆刻的深入开掘。此外,陆康篆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以他当今未及古稀的年龄,艺术上仍处于青壮年时期,未来还有变法的无尽可能。这里只是阶段性的观察分析,他未来的篆刻创作值得人们继续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