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清容古韵禅精神--陈茗屋篆刻论
董少校
说起陈茗屋,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海归",他1986年即东渡日本,与吴子建、徐云叔、陆康一起被称为上海"海归四大家"。这不仅是拍卖公司在推广当代名家篆刻时的噱头,2014年四人同时受聘担任海上印社副社长,显示了主流篆刻界对他们实力的认可。然而"海归"只是一种模糊的界定,是否出境与艺术成就大小之间并无必然关联。就陈茗屋而言,外界流传着各种关于他低调、洒脱、幽默的逸闻趣事,其实这只能算是艺术的外围;随着"海归四大家"的称呼日渐叫响,属于他个人的篆刻特征和从艺历程反而有被遮蔽的危险。 要紧的在于回到作品本身。笔者对陈茗屋不同人生阶段的三部篆刻作品集展开研读,分别为23岁的《四朋印谱》(合集)、45岁的《陈茗屋印存》和62岁的《陈茗屋印集》,透过分朱布白的印面和记事传情的边款,试图探究他篆刻的外部特征与内在精神。这是一片丰饶的艺术世界。陈茗屋篆刻上汲秦汉印与明清流派印的源头活水,融汇个人性情,显现出清峻的容貌,散发着古雅的神韵,艺术创造与人生发展结成紧密的整体。内敛而自负的性格使他的篆刻作品带着忧郁的气质,篆刻构成人生,人生依托篆刻,总体的创作过程熔铸为超拔的禅家精神。虽然盛年陈茗屋许多时间身处国门之外,然而他是新时期篆刻当之无愧的在场者,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践精神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1 清峻的容貌特征 《四朋印谱》收入方正之、吴子建、陈茗屋和徐云叔四个年轻人的印作,于山雨欲来的1966年春天拓印8部。[1]那时陈茗屋的作品已趋于纯熟,不仅显示出扎实的基本功,而且初见清峻的个人面目。后三年,书画篆刻家钱君匋如此作诗相赠:"瘦比梅花陈五郎,心清冰雪岂能望。雄文脱手坚如铸,勒石才高驾赵黄。"[2]不仅点出陈茗屋篆刻清瘦的根本特征,而且称他堪与赵之谦、黄牧甫比肩,评价不可谓不高。陈茗屋印作有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妙处,赏读时可得清瘦、清苦、清澈之趣味。"心清冰雪"是他篆刻的性情品格,也是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境界,2014年陈茗屋个人作品展在澳门举行,即以此为主题。 陈茗屋刻印兼擅朱文与白文,他有一批细朱文印线条挺拔,印面萧疏空旷,呈现出清瘦之貌。早年所作"子平"(图1)上实而下虚,二字弧线条左右顾盼生姿,细润刚挺的线条充满了神气,"平"字红点为点睛之笔,让印面满盘皆活。"寿年藏"边框粗而文字细,衬托出一种空灵的妙境。多字印如"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虽然字多,却排列错落有致,字与字之间留出气眼,灵动活泼。
图1 子平
这类清瘦的朱文印在细节上往往伴随着几个特征。一是字体为金文,与小篆相比不易识别,却带着一种淳厚古朴之气,令人心折。二是印中有一处或多处强化的笔画,变作红点乃至小色块,成为全印的视觉中心。三是线条在结尾自然收窄,似乎是渐近于无,体现出用刀的脆爽质感,鲜加刮削,由是线条峻拔有力,不显丰腴而清纯脱俗。陈茗屋在"建中"边款中说:"周秦小玺趣在秀拙之间。"对清秀朴拙的印风情有独钟。 清峻的第二层含义在于清苦。陈茗屋的白文印除了布局工稳、以小篆完成的典型性汉印,还有许多作品追法古玺,以大篆细白文刻成,文字不求布满,偶有穿插,散而有序,线条清细劲挺,残边犹具苦茗之余味。"孙悟空"(图2)主要以单刀中锋刻就,细若游丝,但线条虽窄,却并非整齐划一,而显出轻重缓急之别,韵致延绵。中上部留出一片空隙,成为气眼。上、左、下各有破边,为娇妍的底色赋予了浑朴的美感。随形章"小刀一把战东洋"(图3)在清丽中蕴藏着苦涩的味道,这份清丽源于线条的刚挺,如"刀"字左侧历历可见以刀击石的崩裂痕迹,线条收尾处渐渐变窄,末端则不求圆润或方角,一任自然之貌。这份苦涩则来自印面的斑驳痕迹,带着沧桑的历史感。陈茗屋善于做印,使印面告别甜润,走向古朴,更耐咀嚼回味。
图2 孙悟空 图3 小刀一把战东洋
清峻还有一层含义是清澈。不管是朱文印还是白文印,陈茗屋的篆刻在线条方面绝少宽度整齐划一,而是在尾部缓缓收窄,有的呈现尖角,有的自然收束。哪怕是元朱文印如"华茶",也着力表现线条的质感,观之如岩洞滴水,渐细至于无,清澈而甘美。仿汉玉印"大辩不言"(图4)中部有七条下垂的竖线,不仅间隔大小各存在细微差别,而且尾部有尖形也有楔形,富于变化;"辩"字中间四条横线,用一个斑驳点打破平行整一,线条左右各有宽窄,于是,一方看似工稳的印呈现出多变的色彩。篆刻的奥妙在于方寸之间,线条的清澈是陈茗屋印作的普遍特征,抓住这一点,可以在欣赏中领略到更加丰富的味道。
图4 大辩不言
在陈茗屋看来,适当缩小文字让印面留空,不仅具有创作与欣赏的意义,营造清峻的风格,而且是为人态度的体现,表示谦让。[3]从这里可以初见陈茗屋篆刻与人生相融合的影子。
2 古雅的内在气韵 陈茗屋篆刻师承方去疾和钱君匋,直接从遥远的殷周古玺秦汉印章中汲取养分,旁涉明清赵之谦、黄牧甫诸家。他摹古拟古,进而出古化古,在传统的经典法则中融入个人创变,使作品具备了古雅的内在气韵。在入印文字的选择上,陈茗屋偏爱大篆胜于小篆,趣味避甜俗而尚古茂。除了为数众多的汉满白文、元朱文印,他还创作了大量仿周秦小玺、铜铸印、封泥风格的作品,先入古而后出古,在当今印坛成就新颖的艺术面貌。 在陈茗屋的篆刻作品中,边框光洁者不及十之一二,大量的是边框残破印。印文与边框的巧妙粘连使得篆刻古拙浑朴。第一类是朱文凹边印,如1981年创作的"兰亭书会"(图5),上边框与"书"字相粘处,印框呈内凹状,好像印章为以铜水浇铸而成,在冷却时发生了意外的粘变。此类朱文印往往文字线条骨挺肉虚,生涩而古朴。这种刻法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仿古之作,而是陈茗屋长时期坚持探索的风格,1961年刻的"凤眠"、2003年刻的"天涯草堂"等印都体现了这种风格。第二类是白文破边印。陈茗屋对边框加以敲击,使四周轮廓曲折残驳,与文字的浑朴相契合,将靠近白文的边框击穿也无妨。在印中与边框有平行线条的地方,甚至主动追求打穿,从而使作品透气。如"春和"(图6)印左、上、右各有破边,与古茂的大篆文字相合,整体虎虎有生气。
图5 兰亭书会 图6 春和
崇尚秦汉印是陈茗屋一以贯之的从艺选择,这里透出经久不息的古雅韵味。"贾谊长沙"的边款更道出了他不随流俗的坚定与执著:"时人凿印以肖近代名家为荣,余则沉溺秦汉,大悖世情矣。"话语中包含着一种独立于世的自信。类似表述也见于《陈茗屋印集》后记:"余刻印师秦汉,心摹而手追,任凭幡动风动,四十年如一日,不敢稍懈。"[4]刻"王遽常隶草"给这位前辈大家时,陈茗屋选用极富传统魅力的汉白文,"王"字缩窄居右,其它四字均匀布列,整方印朴而不媚,落落大方。"唐小野印"、"张瑜"、"张莉龄"等姓名章皆以仿汉为本。 陈茗屋对两个类别的秦汉印格外钟情,一是白文铸铜印,二是朱文泥封。白文铸印线条残损,印面漫漶,几无边框,却显示出古朴雅致的品质。如"知者不言"(图7)、"洼也山樵"、"鹏翥翰墨"等,乱头粗服,仿佛上面还沾着两千年前的泥土。"知者不言"作于1988年,边款说:"拙作逾万,自许者百数而已,此其一也。"在边款表达篆刻志趣的"贾谊长沙"印同样是仿铸铜白文,可见陈茗屋对这类印自期甚高。泥封本是钤盖印章后得到的密封性信验,经过明清印家吸收化用,在篆刻花园别开一枝。陈茗屋的仿封泥印文字偏居一侧或一角,周边大块留空,主体文字偶有残破或粘连,边框厚重而残破,具有苍茫浑朴之美。"处和"、"日新"、"汉委奴祭酒"等仿封泥之作姿态相异,各具韵味。此外,陈茗屋对瓦当、将军印等也有所涉猎,不乏佳作。
图7 知者不言
1912年,吴昌硕曾经为波士顿博物馆题写"与古为徒",陈茗屋将此四字入印,表达了师法古人的艺术追求。他不仅从浩如烟海的汉印中吸取养分,还旁及明清印家,吸收流派印的长处。从边款可以看出陈茗屋对于明清诸家的多侧面学习:"小许信手"印用吴让之法追三代玺,"林荫茂"印用赵之谦(即悲厂、撝叔)法追汉白文,"李群"印用赵之谦法追宋元朱文,等等。而陈茗屋用情最深、受影响最大的明清篆刻家,则非黄牧甫莫属。 晚清书法篆刻家黄牧甫印章以光洁劲挺、隽逸蕴藉为特色,在众星云集的明清近代印坛上成为卓然独立的一派。陈茗屋深慕黄氏印风,悉心领会化用,成就了古雅静穆的特色。朱文"墨禅"线条清爽挺拔,布局兼有活泼与沉静的妙处,气息与"器父"相承续。白文"一生稽古"平淡冲和,在气息上近于"人生识字忧患始"。陈茗屋印作形态上清瘦稳健,与黄牧甫形成紧密的精神呼应。
图8 "墨禅"
3 融汇人生的禅家精神 对于陈茗屋来说,篆刻不仅是赚钱谋生的技艺,也不仅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参与各种与篆刻相关的创作、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创作尤其成为生活的要义,篆刻是他的感情归宿和精神依托。篆刻与人生融为一体,成就了身在世俗而超越世俗、情感细腻而意蕴丰厚的禅家精神。篆刻内化于人生,陈茗屋以人生篆刻的特质成为新时期篆刻界的高标。 陈茗屋字禅,他的性格里有种儒雅沉静和忧郁善感相糅合的气质,行动中则体现出"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特征。陈茗屋有感于人们对黄牧甫研究甚少,从1983年到2006年,数次前往安徽黟山探访考察,在那里少则停留数天,多则十天,而后将调研报告呈现于世人。至今,他已公开发表了《黄牧甫事迹初探》(载1985年第2期《书法研究》)、《黄士陵家乡所见》(载1986年第2期《书法》)、《黄牧甫求学的私塾及其他》(载2008年1月2日《书法报》)、《化笔墨为烟云》(载2015年8月1日《新民晚报》)、《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载2015年8月29日《新民晚报》等多篇有关黄牧甫的文章。这份执著根植于陈茗屋对于黄牧甫及其篆刻艺术的深沉热爱。 长期旅居日本,陈茗屋难免受到日本文化的浸染,一方面入乡随俗,变得更加注重礼仪、注重细节,更加致力于个人专业发展,另一方面不为当地环境所同化,坚定甚至顽固地驻守内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陈茗屋刻过数方"小刀一把战东洋"印,一个"战"字道出了身在日本而与之势不两立的态度。此印边款说:"华侨以菜刀、剃刀、裁缝刀闯荡域外,二十六年来,余仗小刀一把战东洋,七转八起,屡败屡战,鬻印活妻子,可怜可怜。"椭圆形印曾用来作《新闻晚报》"小刀一把战东洋"专栏题花,而方形印曾参加"叩刀问石"2012年上海篆刻邀请展,陈茗屋对此印文的喜爱不言而喻。 陈茗屋不惮于表达他对日本的排斥情绪,"小刀一把战东洋"蕴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他的别号也显示他与日本文化刻意保持着距离。"委奴"为日本古称,因为福冈曾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证明日本在历史上曾为中国附属国。陈茗屋刻过多方自用印"委奴祭酒",在不同印章边款中也经常说"制于委奴"、"居委奴"、"客委奴"等,包含着根在中国的文化优越感。陈茗屋还取别名"平东侯",刻印"平东侯印",从中不难读出"踏平东瀛"的含义。对于日本篆刻界推崇吴昌硕却贬抑黄牧甫的做法,陈茗屋十分不屑,他以石言志,在"哀乐过人"印边款中说:"黟山黄先生印看似平板,其实有味有韵有境界,寻常线条皆有真气贯注其间。其至者朴、厚、醇,至次亦不失端庄。世有但知挖剔者,以三流作家目之,皮相之见也。"批评偏见毫不客气。 禅家精神的一层重要意蕴在于我行我素的独立姿态,不随时流,归于内心。陈茗屋性格不事张扬,然而他怀有自知和自重,在篆刻的天地里探索前进。正当印坛上许多人抛弃传统以炫奇为胜的时候,他不慕浮华,坚持以秦汉印为宗。"腐儒陈腐·委奴祭酒"双面印边款说:"秦汉印如太羹玄酒,别饶真味。苦茗情系古典,心摹手追,与世俗殊酸咸,可悲!"执著与叹惋皆溢于言表。陈茗屋对于近世黄牧甫的推崇,也到了究其事以探其艺的地步。 篆刻本为狭小载体上的小众艺术,陈茗屋把它看得很高,当作大千世界。他刻印"一瓢饮",表达了"任凭弱水三千,苦茗只取一瓢饮"的矜持,"仰天不作腾云想"同样含有自持内敛之意。 篆刻是陈茗屋人生精神的载体,也是他性情志趣的外在表达。就空间轨迹而言,上海是陈茗屋艺术上的故乡,日本则是情非得已的远游之地。身在异邦,他强烈思念故国的人和事,以篆刻抒发胸臆。一方面,他刻了"杨桂生"等印章寄回国内朋友,篆刻传递情谊。另一方面,篆刻于他如唐人之诗、宋人之词,不仅传达个人心志,而且构建起丰盈的精神世界。1987年,身在日本的陈茗屋怀念上海的种种美好,情难自已,刻印"一窗芭蕉半床书"(图9),边款说:"海上林荫书屋之情景也。茗屋宿富士山下仿古旅社,一灯如豆,惜无书、无芭蕉。"篆刻承载着无法名状的乡愁,婉转而真切。"身在曹营"印边款说:"布裙荆钗,一无脂粉气。海上故旧如见是印,当以此九字赞我。"陈茗屋刻印之后猜想师友同道们的反应,身在异国而心系故土,与印面文字共同表达了情有所念之意。
图9 一窗芭蕉半床书
陈茗屋在很大程度上以篆刻谋生,但他不仅停留于此,为篆刻赋予一种超功利的价值,追求无用之用。超越实用而归于内心,正是禅的意旨所在。1988年春,陈茗屋将第三次前往日本,临出门刻了"榕城茹方"和"大方无隅",期待中夹杂着不舍,片片思绪随着飞扬的石屑而飘散开来。2002年除夕,他刻印"还是读书",边款说:"枯坐补读草堂,案头有佳石,鼓刀一挥,殊无换岁之惑也。"后来他刻印"南面王不易也",边款说:"夜读聊斋,乘兴刻之。"篆刻成为陈茗屋的自我表达、自我娱乐,与出售获利全无关联。 从陈茗屋的篆刻作品中很容易看出他纵横刀笔、快意驰骋的一面,同时不易察觉的是,他性格里还有敏感、细腻、忧郁、内向的另一面。在他的自署别称中,如果说"苦茗"、"讷翁"传递的是一种淡淡的苦涩与自谦,"陈腐"、"陈言"、"腐儒"、"腐郎"则带着几分自贬乃至自弃的意味。或许这正是他不慕时流、超然物外人生态度的微观显现。陈茗屋是位有着诗人气质的篆刻家,感时伤物,一往情深,在小小印面体现出来。"说到人情泪欲流"叙说着人生的种种无奈,2002年元旦,陈茗屋刻印"新诗一卷无人问,独向夕阳哭一场",文字间透出一种苍凉枯寂的情绪。"心有千千结"边款中说"吾心亦有结",附刻一首七绝:"一握卅年未忘家,春潮澎湃拍天涯,掩卷偏为吞声哭,我亦城南断肠花。"不由让人想起苏曼殊的诗句"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洗心"印边款刻有自作诗:"俭韵诗歌惹梦词,沉沉岁月费寻思。狂风底事深红褪,元是相逢未嫁时。"出入红尘内外,同苏曼殊的"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堪为姐妹篇。陈茗屋与这位出入佛门、放浪形骸的近代诗人在精神气韵上一脉相承。 读过陈茗屋撰写的文言序跋,可以领略到这位篆刻家的丰厚学养。他仿佛一位从明清之际穿越而来的读书人,身上荡漾着传统士子的书卷气。用以自励的双面印"曾三颜四·禹寸陶分"出典古奥,别出心裁。自用印"上国书生"边款说:"昔贤论词谓词中转折宜圆,笔圆下乘也,意圆中乘也,神圆上乘也,论印亦然。"将况周颐《蕙风词话》中论词的思想自然迁移到论印,视野宏阔可见一斑。厚重的综合文化素养使陈茗屋超越了一般的刻印匠人,增加了禅家精神的底蕴。
4 结论 新时期以来,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篆刻收藏渐渐成为时尚,一批艺术家把篆刻作为谋生的主业,成为职业印人。陈茗屋数十年探索篆刻艺术,以刻印、讲授篆刻为生,即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上承殷周古玺和秦汉印,下接明清流派印,在稳健的继承中熔铸新的风格。陈茗屋不仅在"术"的层面形成自家面目,还让篆刻融入人生,在"道"的层面拓展了篆刻的内涵。 印章历经几千年发展,不同时代的篆刻家为这门艺术带来新的变化。当代印坛呈现出一派火热的场景,篆刻仍然鲜活,仍然在传承进步。陈茗屋正是在这艺术进程中作出了独特贡献的人。由于他东渡日本,相对而言淡出国内篆刻界,但他不是中国新时期篆刻的缺席者,他的艺术成就理应得到中肯而公正的评价。 2016-4-27~4-28
载《枫林学苑19--研究生创新论坛论文集》,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