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陈茗屋在浦东中国美院演讲:且让篆刻成为小众艺术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
"篆刻始终是小众的艺术,篆字不易识别的特性局限了它。是不是要让篆刻成为大家接受的艺术?我看大可不必。"3月24日下午,陈茗屋在位于浦东张江的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作"精篆人生知不足"讲座,提出守护篆刻的原则和精神。
陈茗屋提出,篆刻首先要会写篆字,但由于这是两千年前使用的文字,专业从事篆刻的人尚且容易弄错,何况社会大众,这就使得篆刻是一门小众的艺术。他用"梦"字为例分析甲骨文、金文、篆书的演变过程,提出篆刻要把篆字刻正确,随后提出篆字使用的两个原则。对于诗句闲章,不能随便造字,比如"风景这边独好"的"这"字,需要用"者"字替代;对于姓名章,可以根据楷书的形状造篆字,比如"耀"字篆书左边为"火"部,如此使用容易引起法律纠纷,可造一个"光"部。
在陈茗屋看来,篆书印是篆刻的正统,楷书印、鸟虫印、肖形印则不是。他说,篆刻在清代晚期、民国时期达到高峰,涌现出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等大家,但他们都基本不刻鸟虫印,那是一个朴素的时代;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容易被花花绿绿的东西吸引。"楷书印、鸟虫篆等是篆刻的种类,就像大饼油条,偶尔吃吃可以,但是不能当主食。要吃饱,还是需要刻篆书印。"陈茗屋说。
对于印章中占很大比例的姓名章,陈茗屋认为名、字、号的使用中蕴含了人际交往的规则,值得篆刻者与使用者留意。与上级、师长交往时,署名用名,以示尊重;与同辈人交往时,署名用字;与下属、小辈交往,署名用号。如此一来,读者只要看到署名,就知道两个人的关系如何。同样,书法或篆刻落款中写"录李白诗一首",也欠缺对古人的尊敬,合适的用法是"李太白诗"或"李青莲诗"等。
陈茗屋还结合自己的作品,讲述对于篆刻的理解。他曾多次刻"放下"印,因为性格比较急,希望以此自勉。"西冷庐"印得自一个笑话,某要人把"西泠"读作"西冷",并得意地说"西冷不冷、孤山不孤",陈茗屋以汉印法刻此,借用“西冷不冷”,意寓冷暖自知。"小刀一把战东洋"印是他在日本以篆刻谋生的写照。陈茗屋长期生活在日本,佩服日本人的勤劳礼让、细致严谨,但是他们骨子里瞧不起中国人,所以不喜欢日本,"战"字表达了不与之为伍的态度。"浮名一破甑"则取与世无争、淡看浮名之意。
这场篆刻主题演讲进行了一个半小时,未设问答环节。张青老师主持,约80名师生及篆刻爱好者参加。
(文、图/若斋)
2016-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