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纵浪大化求颖奇 ——从一方印看夏宇的篆刻特质
文/董少校
如果没有看到夏宇(字天易)先生的治印过程,那么对他篆刻的认识可能是不完整的。乙未初冬的一个下午,我有幸亲眼目睹他的现场创作,欢愉、感动、敬仰相交融的情愫溢满胸膛,所以不由自主作出这样的判断。他在篆刻方面厚实的积累、娴熟的技巧以及精严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内心仿佛被艺术的灵光击中。 印文内容“纵浪大化”是我的命题。起初我担心这四字在结构上不好安排,特意询问夏宇是否需要准备其他印文。毕竟,从笔画来看前两字繁密而后两字简单,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印面比例失调,重心不稳。“没问题,就刻这吧。”夏宇胸有成竹地说。他拿起一方平头青田石,蹭几下砂轮,在印面上涂墨,然后用纸巾擦干。他左手握着印石,右手拿着刻刀,对着印面端详。正当我以为他会先拿铅笔写个印稿的时候,刀已经刻下去了。 尽管我知道夏宇从十二岁就开始学习篆刻,却从没听说他有不打草稿直接涂墨刻石的本领。第一刀刻的是中间分界线,似实似虚,然后按照“纵浪大化”四字顺序依次刻。刀石相激的“咯吱”声萦绕在耳边,似乎盖过了窗外市声的喧哗。夏宇刻得果敢有力,驾轻就熟,每完成一刀就用右手无名指把印面上的石屑轻轻拨走。左手不时旋转印石,与右手的奏刀紧密衔接。通常而言篆刻不是表演,然而我在夏宇的创作中感受到丰富的视觉形象,知一堂里仿佛流淌着一种畅快的旋律,荡气回肠。初步刻完后,他又凝视印面,修饰细节,并敲击边沿,而后钤出第一枚印蜕。 四字疏密得当,结构稳妥,漂亮!我最担心的印面侧歪问题根本没出现。夏宇对“大”和“化”采用九叠篆,略加盘曲,起到左右基本平衡的效果。四字白文均等布局,脱胎于汉印,落落大方。仔细看“浪”字右上,一只小鸟活灵活现,巧妙把鸟虫篆的元素融合进来。用刀则是爽利的,粗细随兴所至,显出急就章的味道。借助于相机的记录,我得知从印面涂墨到敲出印花总共用了十一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不打草稿完成反刻,而且将汉白文印、九叠篆、鸟虫篆、急就章等古代印式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一起,足以表明夏宇对篆刻的高超把控力。 第一稿已经让我欢喜,然而创作还没有结束。夏宇比照印样,在石面上继续修改,然后打出第二稿、第三稿……在十五分钟里,他反复推敲调整,比如线条的粗细呼应、留红的大与小、破角与逼边处理等,正所谓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敲出第五枚印花后,终于定稿。加上刻制边款,所有创作时间加起来不过半小时。 这是扣人心弦的半小时,夏宇调动起三十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全神贯注完成眼前的作品,进入心手双畅的境地。面对定稿,我得以从容地品味这方印章中的妙处。“浪”字右侧竖画细若游丝,"大"字右中则形成巨大的白色块,在强烈的对比中形成张力。“化”字从中间向右下延伸的线条鲜活灵动,虽然纤细却仍体现出粗细变化,富有节奏感。这一笔因为“化”中间的长条留红而显得格外醒目,产生视觉冲击力。此外,“大”字下方的楔形红色块奇险传神,为印面留出气孔。这些起伏错落的线条凝结着艺术家彼时彼刻的情感,浓烈而不可复制。 让每方印都颖异新奇,这是夏宇的篆刻追求,他尊重传统,却不能容忍艺术成为死板僵化的程式。对于有些篆刻者把“像汉印”、“像古玺”、“像黄牧甫”等作为创作目标,夏宇认为,“像”某家某派不是篆刻的最终落脚点,艺术家不能作茧自缚,而应把古人优秀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造就新特色。他并非不能刻工稳的细朱文、满白文,但因为这些样式不能承载艺术家心中勃发的激情和思绪,所以很少去做。哪怕偶尔刻相对“老实”的印,也会适当加以变通,让作品留下个人的情感烙印。
“纵浪大化”一语出自陶渊明诗《神释》,原句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流露出放情自然、天人合一的达观情怀。夏宇用雄豪颖奇的印风呈现了此种境界,堪称精彩拔萃,带给人们以艺术形象和生命意蕴的双重感染。与夏宇先生相识三个年头,我知道他性情沉潜,探艺精勤;经过这次面对面接触,我更真诚地相信,他是当今上海一位有实力、有追求、有面目的艺术家。 2015-11-13
人物简介 夏宇,1967年10月生,字天易,别署拾遗、鼎斋、知一堂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海上印社社员。自六岁始学书法篆刻艺术,师承杨永健、徐伯清、叶隐谷、韩天衡先生。入编《中国篆刻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上海書畫家名典》、《上海篆刻家名典》、《当代書畫家大辞典》等。作品自1986年起入选全国各大书法篆刻展览并获奖。2012年6月10日在上海恒源祥美术馆举办"问道书艺"书法篆刻个人展,并出版《问道书艺》书法篆刻作品集。2015年4月20日在浙江台州市政府大楼举办"问道书艺"书法篆刻个人展。首创中西相融的彩墨书法画,得到海内外诸多媒体报道。彩墨书法画与传统书法篆刻作品被台湾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等众多艺术爱好人士收藏。
纵浪大化,夏宇刻,201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