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篆刻大众化何以可能?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刘益谦一直是收藏界的热点人物。他以800万美元(约5037万元人民币)竞得苏轼书法《功甫帖》,引发“真不真”的巨大争议;以2.8亿港元买回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又带来“值不值”的广泛讨论。放眼四望,书画一直是艺术市场的宠儿,瓷器也屡屡创出亿元天价,传承几千年的篆刻艺术,何曾享受过这等风光?似乎很少。单就成交价格而论,篆刻要比书画瓷器差几个量级。

市场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艺术品的社会影响力,尽管并非判断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篆刻是小众的,篆刻是寂寞的。内中有篆刻创作形式本身的原因,也是时代环境与各种经济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篆刻小众化特征的来龙去脉加以探析,人们可以更多地思考,篆刻能不能大众化,如何大众化。

艺术是时代变革的先声和晴雨表。“文革”结束后不久,卢新华、刘心武、叶辛等作家以小说反思十年浩劫带来的精神损伤,伤痕文学在民众心里激起波澜,融入乃至催生了新的时代风气。随着西方文学、哲学名著的大量出版,作家们探索小说的新写法,沉闷已久的文坛变得生气勃勃。放眼美术界,伤痕美术、乡土美术、新写实、古典主义……无不折射出艺术家对于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表达。从“85美术新潮”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风 起云涌,中国美术借助西方文化的外力而走向现代道路。

这段时间篆刻有什么动静吗?似乎有,一批原本遭受打压的篆刻家活跃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创作的行列,全国性的篆刻评比、展览也层出不穷。但总体而言,影响不像文学和美术来得那么直接、那么猛烈。说到小说,人们可以马上举出刘心武《钟鼓楼》、叶辛《孽债》作为例子;说到绘画,人们对罗中立《父亲》、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耳熟能详。有哪件篆刻作品对受众产生过类似的心灵激荡,享有类似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仔细想想,似乎数不出来。

篆刻是方寸之间的艺术,它通常仅仅容纳几个字,承载的思想内容高度浓缩,经过历朝历代发展,形式创新来得极为艰难。文学可以紧密结合现实,吐露作家心声,表达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表现力无限丰富。人们普遍有阅读的需求,只要识字就可以;写作并不需要多高的门槛(写好是另一回事),只要有笔和纸就可以;买书的代价并不高,一般家庭可以承受。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存在为公众大面积认可的可能。篆刻的欣赏则应具备一定的篆字知识,创作前需要购买石头、刀具,其实用性对于书画家之外的群体也比较弱,这使得关注篆刻的群体比较小,不容易产生轰动效应。

面对一件绘画作品,村夫野老或多或少可以给出一些评价,相比之下篆刻是专门的艺术样式,如果没有一定的篆书知识与审美经验积累,则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人们常把篆刻和书法放在一起,比如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设置书法篆刻专业,但现实中篆刻的地位又弱于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列,篆刻仅为书法之下的一个分支,文联系统并不存在中国篆刻家协会。

文学、美术在世界各国都有,上世纪80年代,萨特、弗洛伊德、尼采、海德格尔等国外文学家、哲学家的作品大量涌入国内,各种文艺理论思潮遍地开花,对文学艺术界产生了激烈冲撞。中国艺术家吸收、借鉴外来的资源,使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目,进而带来社会思想的革新。篆刻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中国艺术。尽管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也有篆刻活动,但中国篆刻家通常不会屈身去学习,而更愿意从古代优秀篆刻作品以及鼎、简、瓦、碑、砖中汲取营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内循环,外部基本没受到强势文化形态的冲击,这是篆刻在新潮叠起的80年代依然波澜不惊乃至归于沉寂的重要原因。

篆刻是小众的,这是基于当前中国文化现实作出的基本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篆刻只能在小圈子里打转、无可改变。应当看到,篆刻正越来越深地介入当代中国的现实,从精英走向大众。新世纪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公共事件,使得篆刻的影响力逐步扩大。2001年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将会议领导人姓名印作为国礼相赠。2008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成为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华文明首次诠释奥运精神。2009年,篆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篆刻是小众的,它承载着文人雅客的情怀追求,因为精巧细微而产生温暖人心的力量,具备了收藏传承的价值。在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张晓刚、刘小东等画家作品动辄数千万元,而享有盛名的篆刻家如韩天衡一件印章仅几十万元。但也应当看到,篆刻的市场价值在快速攀升,不少拍卖公司设立了中国当代篆刻专场,行情看涨。如2007年北京长风拍卖中,徐庆华篆刻作品成交均价约1万元,至2012年朵云轩秋拍,单件作品 已高达10万元。又如袁慧敏主编“袖珍印馆”丛书,2012年以来每年出5册,至今已出20册。在上海书展期间举办签售活动,年年受到读者热捧,显示出普通民众对于古老篆刻艺术的蓬勃热情。

小众与大众的区分是相对的、动态的,而不是固化不变的。篆刻家以及这个领域的收藏者、出版者、经营者、评论者都可以有所作为,让篆刻这门艺术展现生机,发扬光大。在秦汉印和明清流派印之外,篆刻可否更多借鉴唐宋元等时代的创作手法?来楚生曾将民歌、寓言、诗歌等题材入印,篆刻的内容能否进一步拓展,与时代的结合更加紧密?怎样推广、陈列篆刻作品,以更加符合网络时代、大空间里的受众需要?如何更好地满足藏家对于美石美刻的需求?对于当今艺术家分散进行的创作活动、形成的风格流派,如何公允的评论并加以理论的概括?如此等等。

有为才能有位。人们对篆刻心存喜爱和敬仰,这门艺术汇入当代文化生活的洪流便不是梦想。假如有一天,优秀印章拍卖价格可与书画比肩,篆刻和书法分别设立单独的专业,成立与书法家协会平级的篆刻家协会,普通家庭从收藏悬挂书画变为同时悬挂印屏、收藏印章,那么篆刻就真正获得了重生,从小众的圈子走向大众的广阔天地。

 

          2014-4-23完成,2015-10-20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