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中国印文化大展彰显新颖策展理念
董少校
临近岁末,上海篆刻界格外热闹。2020年12月18日,“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在韩天衡美术馆开幕,是难得一见的篆刻主题综合展,以新颖的策展理念、丰厚珍奇的展品而成为弘扬篆刻文化的重量级大展。开幕次日正逢周六,笔者去探访了一番,感觉相当好,推荐爱好篆刻的朋友前去参观。
印文化大展理念新就新在,参展物品门类更多、时间涵盖范围更广,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篆刻艺术的流变与概貌。时下常见的篆刻展览多选取一个时间断面,展示当下乃至近几十年来的作品,能上溯到民国晚清已属不易。此次展览不仅关注古往今来的玺印,包括印章实物与封泥,而且把印谱、印石以及雕钮艺术也分门别类加以呈现,上下跨越两千多年,对印文化有种近乎“大端不漏、尽皆呈现”的追求。前人的遗物遗作在贴有封条的玻璃柜里精心展示,显现出对先贤的至高尊崇。饮其流者怀其源。爱好篆刻的观众来到这里,面对一方方锈蚀的古玺、一部部泛黄的印谱,不由自主会感到:原来在千百年前,印章已融入古人的生活,已经在艺术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今天的篆刻是对古人创造力的传承,也是与古人的心灵对话,今人更当有把篆刻艺术推向更高水平的责任感。
先进的策展理念需要高品质的展品和细致入微的筹备工作去支撑。此次展览共展出各类篆刻及相关物品562件(套),不仅有韩天衡美术馆的馆藏作品,还有来自西泠印社、河南印社和海内外私人藏家的作品,可谓汇聚天下珍宝,且七成以上系首次公开展出。西泠印社出借50件(套)作品,估值达1.8亿元,是西泠印社库藏名品第一次大批量走出杭州、来到上海。借力办展确保了展厅中有一大批教科书级的精品、绝品,提高了展览的艺术学术品位。从先秦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宋元及至明清和近代,篆刻作品共240多件,周秦两汉的古玺印就有130多件,蔚为大观。文彭篆刻“琴罢倚松玩鹤”以印文的闲情逸趣、无框的印面布局、边款的流畅书法等特点足为明清流派印中不可多得的经典,邓石如篆刻“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更是篆刻设计中疏密结合、斜角对应的典范。此外还有何震、吴熙载、吴昌硕、黄牧甫、来楚生、钱瘦铁等名家作品,构成一部由实物贯穿起来的篆刻发展史。
古印谱和印石雕钮展示也是印文化大展的重头戏。据韩天衡先生统计,今天能读到的存世明清古玺印谱约有700种,此次展览则展出了140多种。从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玺印钤盖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到赫赫有名的“三堂”印谱,即明代张灏的《学山堂印谱》、清初周亮工的《赖古堂印谱》、乾隆年间汪启淑的《飞鸿堂印谱》,全部汇聚在一厅之内。作为集大成式的印谱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展览展示了最早编辑的28册版本和最终集藏的104册版本,令人叹为观止。轻松移步,即可尽览古玺印谱精华。印石是篆刻的基础载体,雕钮为篆刻赋予更多雅意,共同深化了篆刻这门艺术的文化内涵。此次印文化大展呈现了170多方珍贵印石,包括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浙江昌化石、内蒙巴林石四大篆刻名石,以及寿山田黄、青田封门青、昌化藕粉地鸡血石、巴林鸡血石、老挝北部黄冻等一批名品,还有近现代雕钮大师的作品。佳石如玉,令人心折。展览以“心心相印”为题,可解为每件展品都来历不凡,撞击着观者的心扉。
策展人韩天衡先生以八十岁高龄亲力亲为,筹备一年,为展览的学术艺术品质把关,确保展览如期开幕。他撰写文章、发朋友圈、开发布会,陈说心路历程,介绍展品妙处,尽最大可能把展览推介给更多人。韩天衡不仅以富有个人风格特色的书画印、厚实有力的印学研究、捐献作品成立美术馆的义举而彪炳艺术史册,更是以理念新颖的印文化大展开风气之先,带来弘扬篆刻艺术的新探索。他为篆刻艺术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定当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参观时,遥见韩先生与夫人在展厅徜徉,不时驻足品评,随后为友人热情讲解,乐此不疲。因为有艺术的陪伴与滋养,这位耄耋老人精力充沛,神采飞扬,似乎生而为艺术而来,为篆刻而来。
上海在中国篆刻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凭借传承有序的创作队伍,更有赖于研究、展览、出版、教育等作为支撑。上海博物馆有常设的历代玺印展,有刘一闻、孙慰祖、孔品屏等印学研究力量,是上海弘扬篆刻文化的重要一极;相比之下,韩天衡美术馆也陈列为数不少的篆刻,加上有韩天衡、张炜羽、张学津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印学研究者,同样是推动篆刻发展的强劲力量,与上海博物馆可并称为上海文博系统的两座篆刻重镇。此次举办中国印文化大展,进一步强化了韩天衡美术馆之于上海篆刻的意义。
走出展厅时,笔者为看了一个有分量的展览而异常欣喜,几句观感且为展览赞辞:“探古寻源,玺印煌煌。名谱珍刻,声动四方;佳石巧钮,满目琳琅。亲宗仰贤,观之难忘!”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澳门印社研究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