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颐养天年忆恩师

——近访书法篆刻家张用博先生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自2012年举办从艺五十周年个人书法篆刻展之后,张用博先生就淡出了上海艺术界。特别是近一两年,他身体染疾行动不便,除看病外已谢绝一切外出活动,在家颐养天年。笔者近日前往张府拜访,听张先生讲述他与艺术的因缘和往事,感受到一种绵长浓郁的趣味。特别是他忆及恩师来楚生先生,凝结着深厚的师生情谊,时隔四五十年的旧事仿佛发生在昨天。

张用博曾为医院放射科医生,1964年经由张开勋介绍结识了作为患者的来楚生,随后拜其为师学习书法、绘画、篆刻。张用博认为来楚生的篆刻有两个显著特色:一是注重章法,融合八卦构图思想,布局稳妥耐看;二是讲究刀法,追求劲刀犁石的质感,力避刮削线条。他把这两点综合起来称为“来派”,并在创作中传承发扬。张用博以来楚生偶然谈到的“日庚都萃车马”烙马印“像个震卦”为出发点,提出篆刻的九宫格八卦构图法,论文发表在1995年第3期《书法研究》杂志,提供了一种独辟蹊径而言之成理的构图分类。

“与许多艺术家晚年走下坡路、靠‘吃老本’不同的是,来楚生在生命最后几年猛然变法,艺术上实现了飞跃。”张用博对恩师这种老当益壮的求索精神特别敬佩。1973年五一节前后,已经动过切胃手术的来楚生焕发出浓烈的篆刻创作热情。除了应对社会上的需求,他在一年半时间里刻了100多方印,构图和用刀都更为大胆,达到老而弥坚的纯熟之境。来楚生曾告诉张用博:"我要刻150方印,从中挑选100方做成印谱,到时也会有属于你的一册。"在张用博看来,这部筹划中的印谱堪为他艺术生命的“压卷之作”。然而来楚生自1974年冬天卧床不起,次年初不幸去世,创作计划遗憾没能完成。

有一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来楚生篆刻是野路子”的说法。张用博对此不以为然,与单晓天合作完成多篇论述来楚生篆刻章法的论文,在《书法研究》发表。他将研究成果系统化,于1987年正式出版《来楚生篆刻艺术》一书。后来他进一步扩展研究,2004年出版专著《来楚生篆刻述真》。张用博说:“我在写作过程中大量引用汉印,把来先生的印与之比较辨析,就是为了证明来楚生篆刻不是野路子。”他的论文和专著为来楚生起到“正名”的作用,今日回头来看,已成为研究来楚生篆刻的奠基性文献。

面对一册《然犀室肖形印存》,张用博如数家珍,每方印都能娓娓讲述一段故事,因为他曾对来先生的肖形印做过深入研究。他说:“当初龚秋苇见来先生刻四灵印很好,就提出,家里有五口人,能不能把五个生肖刻在一起,来先生由此创立了多形生肖印,并留下一批作品,取得卓越的成绩。”张用博指着作品说,这方是仿铜镜印,这方“张王联姻五十周年”是刻给张开勋的,这方朱白四生肖印右下角是马首、蛇尾、龙身,这两个似佛像的人物实际是来楚生和一个朋友……作为来先生的弟子,张用博也是他艺术的知音和阐释者。

去年张用博写字、刻印都得心应手,如"函(涵)盖乾坤"印浑朴古拙,中虚布局大胆而稳健,颇得来楚生篆刻真传。由于病痛,他现在握笔不稳,偶尔写大字尚可,几乎不能写小字。张用博喜欢看书,桌上放着厚厚的《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来楚生》,近期常读。《来楚生篆刻述真》问世后,出版社曾提出请他再写一本来楚生书法方面的专著,他当时没有应约。有朝一日把恩师的书法意蕴揭示出来,是张用博的心愿。

 

(发表于2015年11月3日篆刻观察微信号,题为《近访张用博:我就想证明来楚生篆刻不是野路子》 。又发表于2016年5月《印苑》创刊号,题为《印尚然犀忆恩师》。 又发表于2017年3月1日《书法导报》第12版,题为《颐养天年忆恩师——访书法篆刻家张用博先生》。)

 

      2015-11-03
 

人物简介

张用博,1933年12月生,江苏沭阳人。字尚犀,别署江南游子、抱香居士、尚犀书屋、抱香居、三秋树斋。曾随单晓天、乔木学习书画印,后成为来楚生入室弟子,专修来氏书法篆刻。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来楚生篆刻艺术》、《散木印艺》、《来楚生篆刻述真》、《来楚生印谱》、《张用博书法篆刻作品集》、《尚犀书刻》等。手打印谱《张用博印选》编号流布100册。

函(涵)盖乾坤,张用博刻,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