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狂草以庆 巨印彰华

——徐庆华狂草和巨印献礼上海交大120周年校庆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2016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该校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庆华参与两项大型活动,通过现场创作巨幅狂草、刻制"交通大学印"并钤盖于隶书长卷的形式,为校庆献礼。古老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在这一富有纪念意义的盛大事件中绽放异彩,引人瞩目。

3月29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创作活动在钱学森图书馆门前广场举行。徐庆华在钱学森图书馆创作巨幅狂草,迎接120周年校庆的到来。本次活动主办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承办单位为媒体与设计学院、120周年校庆工作办公室,协办单位为钱学森图书馆、档案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大字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民进开明画院。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李本乾、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迟志刚以及徐庆华本人分别致辞,表达对校庆的祝福、对巨幅狂草书写活动的期望。此外上海市书协副主席戴小京、上海大学教授徐建融、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以及朱健、钱永刚、常河山、徐兵、詹仁左等嘉宾偕同近二百名观众出席活动,见证具有历史寓意的巨幅草书《交大赋》问世。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延续同一血脉,并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赋》由五校合力筹划发布,凝聚交通大学的办学历程和求索精神。

徐庆华所书内容为《交大赋》选段,回顾交通大学的办学缘起,并以一首《蝶恋花》词概括其精神品格。如果说《交大赋》是宏大庄严的文字表达,狂草书写则是盛大隆重的形象呈现。文学与书法两种艺术形式叠加融合,构成交通大学双甲子校庆的活动内容。书法成为重大活动的核心元素,彰显出浓浓的纪念性。

平整的地面上铺设四条毛毡,承载着20张丈二宣纸拼成的巨幅纸面。徐庆华弓腰站在纸上,右手握毛笔,蘸了墨挥洒游走,不时两手握笔以增强书写力度。每个字六七十厘米见方,兴浓时则长度超过一米,现场创作历时近40分钟。整件狂草作品章法架构严谨有序,舞动的线条张扬着饱满的激情。它在书法形态上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大字,二是狂草,对他来说,书写巨幅狂草是对学校生日的献礼,也是内心豪情的自由抒发。

五种书体中,徐庆华最喜欢草书,尤其钟爱长于抒发性灵的狂草。他说:"狂放不羁的线条,大起大落的节奏,摄人心魄的气势,以及变幻莫测的空间,观之常令人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狂草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每每使我超越技法,获得一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快意和心灵无所挂碍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形式的,更是精神的,昭示着艺术的至高境界。"

在活动现场,徐庆华将此件作品捐献给档案馆,未来将在交大校史博物馆展示。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院士说:"将书法创作表演作为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一种传承。"

4月8日举行的校庆纪念大会上,全国五所交大的校领导共同在隶书长卷上钤盖"交通大学印",隆重发布《交通大学赋》。活动形式新颖别致,用古雅的篆刻与书法向百廿岁学府传统致敬,堪为庆典的压轴大戏和点睛之笔。徐庆华受命完成了印章和长卷两件富有纪念意义的作品。

徐庆华在交大从事艺术教育25年,让万名学子受到书法篆刻的熏陶,他的作品被刻在校园景观石上,被印在校徽里,被当作珍贵礼品赠送给海内外友人。作为当今上海中青年书法篆刻家领军人物,徐庆华自可胜任为校庆刻制印章、书写长卷的工作,他作为交大的一员也乐于为校庆贡献自身专业的力量。

此次校庆活动校方将所刻印章内容定为"交通大学印",依原样放大。这是学校在1949年至1957年使用的印鉴,原印已无可寻觅,只有印花可供参考。徐庆华需将印文内容刻到一方18厘米见方的巨型青田石上。传留下来的印花斑驳模糊,但这份"第二手资料"是刻制印章的唯一依凭。徐庆华重新设计,既保留了原先印章的框架布局,又在文字细部融入新创变,打下严谨而美观的底稿。

"交通大学印"历时三天完成,徐庆华精益求精。最后印作钤盖出来,大气庄重、古意和新韵并存。细部处理匠心独运,用刀果敢大胆,让公章具备了艺术的表现力,更加富于历史纪念意义。这方印章与《交大赋》120平方米狂草、8米隶书长卷将在校史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交大历史发展的见证。

上海交大以重刻官印并钤盖于书法长卷的形式庆祝百廿华诞,追忆既往办学历程,期许未来美好前景,彰显了煌煌学府深厚的文化底蕴。钤印仪式在120周年校庆活动中别出新意,留在师生和嘉宾的记忆中,徐庆华也以出色的艺术创造融入这堪载史册的盛典。这是一名教师与所在大学美美与共的双赢之举,此次活动也必将以其独创性、纪念性而载入交通大学史册,为煌煌学府留下珍贵而闪亮的一笔。

   
(刊登于2016年7月《世界华文之旅》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