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咫尺天涯

( 返回

 
  在宣传部办公室值班,每次拿到新出的《支部生活》,我都会习惯地翻一翻,找找有没有鲍伊琳的文章。哪怕只是在目录页看到她的名字,心里也会觉得很欣慰。
                 
  鲍伊琳是我读本科时认识的朋友,比我低两个年级。2001年,《益友》报主编王晓宇请我和她共同负责一个版面,策划专题报道。我还记得,第一次的题目是《同是闵行交大人  电话联络何其难》,用一个整版探讨5474开头的号码免费通话的可能性。我写主体稿件,鲍伊琳做点评,合作非常愉快。读者很认可这个选题,一两年后还有老师告诉我,报道做得不错。
                 
  同样是那一年,校庆的时候,我和鲍伊琳都出现在“文治杯”校园文学大赛的颁奖典礼上。她获得了一等奖,作为获奖代表在台上发言;我是三等奖。在我眼里,鲍伊琳身上透着一种不张扬的华丽,谦逊而有内涵。后来,我在获奖作品集里读到了她的《鲁迅的汤》,跌宕起伏,畅快淋漓。尾句“喝过先生的汤,我们又何所畏惧!”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缘分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去的时候抓也抓不牢。毕业后,我和鲍伊琳少了联系,只是在年终岁末相互发送问候与祝福的卡片。诗哲泰戈尔老人说:“天空没有痕迹,而鸟儿已经飞过。”于我,大学的日子就像一张张浸了水渍或蒙了灰尘的照片,夜深人静时在记忆的仓库里悄悄翻动。
                 
  200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收到了鲍伊琳的电话。那时我还在汇丰工作,不过马上就要回学校读研究生了。她就职于《支部生活》杂志社,约我写一点稿子。我去解放日报大厦拜访了她。素雅的裙子,精致的耳坠,甜美的笑容。她有种超脱了凡尘的淡定的美,却让我觉得光彩逼人。我猛然想起,她本非俗辈,大学里就参加过校园风采大赛,在两千人的剧场里展现自我。而今,上海的党刊编辑部成了这位时尚女子的新舞台。临走了,鲍伊琳递给我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几册刊登了她作品的杂志。
                 
  太美妙了,太可爱了。不管是大名鼎鼎的教学名师,还是默默无闻的居委会干部,在鲍伊琳笔下都是那样的摇曳多姿、亲切怡人。文字之间荡漾着一种叫做才华的东西,映照着作者的丰厚涵养和至纯心灵。我欣赏有才华的人,比如王小波,比如贾樟柯,比如同龄的朋友李臻。亲近他们的作品往往会有涤荡心胸的感觉,神清气爽,无限欢喜。鲍伊琳同样让我心仪,她的文字富有灵气,耐得再三品读。
                 
  今年春天,我在校报上读到《鲁迅的汤》,又一次沉吟于它的豪情满怀的结句,不由回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地球很小,而上海很大。离上回见面快要两年了,没有通话,没有Email;除了短短的明信片,我只是从网上看到鲍伊琳的消息。实习生叫她“鲍老师”,觉得这位超级美女姐姐有一种淡淡的寂寞;上海印钞厂的通讯员叫她“鲍记者”,因为她向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鲍伊琳的博客里有篇《邂逅》,说到与曾喜欢她的小学同学偶遇的情形。“只觉得眼前像洪水一样泻过所有的时间,像烟花一样闪过所有的后来遇到的人,对我来说轻轻重重的人。”读到这里,心头忽而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寒假在家整理杂物,我无意中看到了2001年3月的《益友》月刊。上面有鲍伊琳的文章。阿甘,横穿上海,淮海路,困惑而暧昧的眼神……里面包含着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上海的独特诠释,感情饱满,文字洗练。再次赏读,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欣喜与感动。我曾为这篇文章刻过一方印章,印文和它的标题一样,叫做《咫尺天涯》。

 

                                                                                                                              2007-4-29
 

咫尺天涯(约2001)

 

 

      鲍伊琳的文章:《咫尺天涯》《邂逅》

      鲍伊琳的照片:通讯员参加业务培训(第三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