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于漪全集》修订版首发,十二卷新书深入剖析当下教育现实
“600万字,每个字都是成长的脚印”
( 网络版,返回)
本报讯(记者 施晨露)昨天上午,十二卷、洋洋600万字《于漪全集》修订版在上海图书馆首发。
2018年,《于漪全集》第一版出版,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的全集。2019年9月,于漪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如今已94岁高龄的她依然笔耕不辍,对当下教育教学的困境、成因、出路给予深入剖析,形成了丰富且独到的教育见解。此次《于漪全集》全面修订,增补近50万字,其中不少文章、报告、书信写作于近五年。
面对十二卷新书,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董少校不由感慨:“一本本新书就像一块块基础教育的砖块,建起了新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厦;也像一座高耸的山,于漪老师用70年的教育实践和探索,构建了一座教育思想的大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于漪老师是教师的理想、是理想的教师,她也是一座山。”
以视频形式向现场读者致意的于漪说:“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风行的年代,纸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纸质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种种艰难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教育出版社能对我这名草根老师的教育论述策划进行修订,并一一落实,我十分敬佩。”
“于漪老师是慈爱的长者,也是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草根教师。她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例证都是在课堂鲜活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是跟青少年学习成长同步而行的。600万字《于漪全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跟随青少年成长‘长出来’的,每个字都是成长的脚印。”语文特级教师、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陈军说,于漪老师的理论不是在象牙塔里的,而是面对教育现实有感而发、针砭时弊的。
“我们常说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石,《于漪全集》就是基础教育思想的集成体现。于漪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在上海这块土地上,上海要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培育先进的人才,十分关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于漪老师从来都说自己是实实在在的草根教师,她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是最值得学习的,“时代在发展,‘今天怎样做老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94岁的于漪老师还在直面时代、直面人生、直面问题,回应人民大众和教育界新的关切,这是于漪教育思想保持生命活力的奥妙所在。”
(登载于2023年9月3日《解放日报》第2版。相关报道:上观新闻1,上观新闻2。转载:上海市人民政府网,“上海社联”微信号)
【上海教育电视台】
《于漪全集》(修订版)在沪首发
新增约50万字 跟着“人民教育家”学做教师
上海教育电视台 2023-09-04 18:47 发表于上海
《于漪全集》(修订版)在沪首发 新增约50万字 跟着“人民教育家”学做教师
教视新闻 2023.9.4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600万字、12卷本的《于漪全集》(修订版)日前在上海图书馆首发。对比首版,修订版新增约50万字,更全面详实阐述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价值内涵,展现这位“人民教育家”一辈子学做教师的育人历程。
记者了解到,此次首发的《于漪全集》修订版共12卷,收录于漪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于各类报刊的论文、讲话、序跋等作品,
展现这位人民教育家在教育第一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首发式上,九十四岁高龄的于漪,也发来感言。
人民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能够对我这名草根老师的教育论述策划进行修订,并一一加以落实,对我们传播文化的真知灼见,我是十分敬佩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2018年出版的首版全集,修订版从原来的8个维度,拓展至基础教育、语文教育、阅读教学、教师成长等12个主题。其中,有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也有回应人民群众的新关切。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增加了50万字左右的内容,这个量还是比较可观的,相当于增加了十分之一左右的内容,主要是于老师从2018年到现在,五年时间里,对中国教育的思考、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怎么育人、怎么发展,她的一些思考。
修订版全集的最后,还增加了于漪教育活动年表。一个个和育人密切相关的时刻,是从教70余年的初心不改,也是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生动体现。
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董少校:于漪老师有超过800篇的文章是在她50岁之后发表的,那么从这里我能够有一种非常深刻的感受,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她是在身体力行的。
图片
在首发式上,八位新书编委也一一发言,分享关于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心得体会。他们不约而同的表示,读懂于漪老师,也就读懂了她所经历的中国教育改革时代。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便能够找到应对各种新问题的密码和解答。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于漪孙女黄音:当代教师成长的精神密码,于老师提出了是八个字——“思想自信
实践自觉”,也就是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要保证我们的教育之树常青,很关键的就是要以学生至上,学生至上就是我们教师的青春密码。
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友:于老师讲学生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作为老师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要时刻的记着教育教学,要教到学生的心坎里去,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的《教视新闻》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六 首播18:00 重播23:25
(登载于2023年9月4日上海教育电视台”教室新闻“。链接:教视新闻,”上海教育电视台“微信号)
【语文学习】
培根铸魂,为国育才:《于漪全集》修订版首发
2023-09-04 11:01 发表于上海
2023年9月2日上午10点,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于漪全集》(修订版)首发式暨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馆)4楼多功能厅举行。
来自教育界、出版界的多位嘉宾和代表出席了首发式,其中包括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阚宁辉,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材和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陈爱平,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助理王明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陈军,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何勇,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庄晓明,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俞玲萍,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秘书长兰保民,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师黄音,上海音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董少校,福建三明市三元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维华等。本次活动由语文特级教师朱震国主持。
首发式上,首先播放了于漪老师的视频讲话。九十四岁高龄的于漪老师,声音依然铿锵有力、真挚动人,她对参与《于漪全集》修订工作的编委、编辑所付出的工作,对各位领导所给予的关怀和支持,表达了感谢与致敬,指出在当下纸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及遭遇的挑战,并强调了此次修订在当前环境下对于文化传播的意义。
点击播放于漪老师视频讲话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振峰发表讲话,他强调,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从教70多年,一直扎根讲坛,勤学不倦,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是
“四有”教师的表率和模范。于漪老师被称为“教文育人的旗手”“时代师表的楷模”和“教育改革的先锋”。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于老师为教育不懈努力、奋进的峥嵘岁月,是她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发布的《于漪全集》(修订版)之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这部中国现代教育有史以来由基础教育教师所著的全集,有七百万字,以共和国基础教育发展史为经,以于漪老师个人的阶段性学术创造为纬,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培育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的学术世界和思想历程。它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生动的实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伟大实践;用丰富的成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基础教育体制与政策的优越性;用卓越的创造,构建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的基础教育学的思想模型;用多彩的智慧,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在基础教育三尺讲台上的艺术人生;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学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生动教材。解读于漪老师,我们必须读她的著作;读懂于漪老师,也就读懂了她所经历的中国教育改革时代。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讲话
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王荣华、阚宁辉、杨振峰、何勇4位领导上台为新书揭幕。
揭幕仪式(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缪宏才发表致辞,他回顾了五年前《于漪全集》第1版首发式的情景,指出于漪老师是上教社的老作者,但于老师不仅是一位作者,更是上教社做教育出版的精神导师。于漪老师在上教社已出版过数十种著作,销量可观,其著作皆为“两个效益”统一的典范。上教社始终秉承着“服务教育、出书育人”的宗旨,近年来尤其关注对中国本土教育家的理论和经验总结,力图做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记录者和推动者。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教育成就,正是于漪老师这一代中国人努力的成果。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长缪宏才致辞
致辞后,缪宏才社长代表上海教育出版社向上海图书馆赠送了全套12卷《于漪全集》(修订版),上海图书馆讲座中心主任吴敏向上海教育出版社授予了证书。
赠书仪式
下半场为《于漪全集》(修订版)编委座谈,八位《于漪全集》(修订版)的编委一一发言,分享关于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心得体会,共同探讨其当代意义与价值。
编委座谈1
首先发言的是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市北中学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陈军。陈军老师指出,今年已是他向于老师学习的第40年,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于漪老师在他心中的形象是一个丰富的复合体,既是一位当代人民教育家,也是如父母一般的慈爱的长者,又是充满生命力的草根教师,引领年轻人不断向上追求的引路人。他认为,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确立了立德铸魂的重要观点,她的全集贯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作为一名草根教师,她的思想论述源于鲜活的课堂,与青少年成长同步而行。
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发言。他巧妙而形象地将于漪老师比作一位种粮食的人,指出于老师是如袁隆平一样,在基础教育的广阔田野上哺育出了生命的课堂。课堂质量是学生的生命质量,有生命体验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而于漪老师的课堂就像一首歌一样,充满了活泼的生命力,具有教学内容、形式和资源三个方面的丰富性。
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友发言。他分享了自己聆听于漪老师讲故事的心得体会,如“鸡蛋”的故事,鸡蛋从外部打破便是一盘菜,但从内部打破便是一个生命,因而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唤醒学生成长的自觉。通过“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于漪老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
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秘书长兰保民发言。他通过几个于老师的小故事,分享了学习于老师教育教学思想的体会,强调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在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国家和家长的宝贝,全身心、无差别地爱,但有区别、有方法地教,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编委座谈2
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材和语言文字管理处处长陈爱平发言。她从自己亲身接受于老师教导的角度出发,回忆了于老师在教学上对她亲切的指导和关心,指出于老师对待青年教师时,始终从鼓励和肯定的教育给予支持,在培养新教师上付出了极多的心血,同时也鞭策着教师们共同成为教育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俞玲萍发言。她指出,于漪老师曾四次担任人大代表,所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这源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同时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学无止境、与时俱进的奋进心,不断虚心学习,处处都可作为学习的广阔天地,这种精神可谓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学习的典范。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教师黄音发言。作为于漪老师的孙女,黄音分享了她心中“奶奶”的形象和
“老师”的形象,指出于老师为她铸造了师魂的基因。在修订过程中,黄音关注到于漪老师提出了很多值得教育同仁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于老师的著作中均得到了回应,启发每一位教师向于老师学习,但这种学习需要根植于实践,而不能复读、照搬。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董少校发言。他指出,摆放着的《于漪全集》(修订版)就像一块一块的砖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每一位教师添砖加瓦,共同构筑了中国教育的大厦;同时也像一座山,用自己70年来在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语文教学观等方面实践与探索形成的体系,汇聚成了一座山。于漪老师是教师的理想、理想的教师。从1996年读到《语文报》的于漪信箱,直到今天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于漪老师始终指引着他前进。
活动的最后,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发表了感言。他感叹这个月堪称“于漪月”,继8月的上海书展推出了《于漪传》,现在更是迎来了《于漪全集》(修订版)的出版,此为载入上海教育史册的重量级事件,标志着上海学习、研究于漪老师进入了新的阶段。上教社推出的这套《于漪全集》(修订版),朴素、大方、精美,和于漪老师的形象十分符合,充分体现了上教社的慧眼与情怀坚守。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于老师的一生,便是“从草根老师到人民教育家”。她的两千余堂公开课,堂堂精彩。在她的倡导之下,“人文性”被写进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母语作为民族团结纽带、中华文化之根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于老师把教育视为使命,把学生视为生命,把创新视为天职,注重把握教育在育人上的正确方向,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的。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讲话
王荣华指出,近年来,家长、学生、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焦虑,面对教育的“内卷”及产生的一系列焦虑,其实当我们回到于漪老师的著作思想之中,按照于漪老师的方法去思考和实践,在知行合一之中,聆听时代的呼声、探索时代的新课题、回应教育界和人民群众的新关切,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便能够得到应对各种新时代问题的密码和解答。于漪老师的精神,应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追求。
《于漪全集》是新中国教育史上首部基础教育领域特级教师的全集,收录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专著以及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的论文、讲话、序跋等作品,曾于2018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版,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在此基础上,上海教育出版社近日隆重推出了《于漪全集》修订版。修订版补充了近五年来于漪的教育新论述,增加了于漪教育活动年表,在版式、装帧上作了调整。
《于漪全集》修订版共12卷,以
“一辈子学做教师”为线索,从基础教育、语文教育、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成长、序言书信、教育人生多维度展现于漪来自教育第一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基本体现了当代教育家的典型形象。《于漪全集》(修订版)的出版,将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学、教师学,为国育才,为党育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登载于2023年9月4日”语文学习“微信号。活动预告。相关报道:”上海教育出版社“微信号)
其他报道:”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微信号,澎湃新闻,新民晚报,文汇报,”教师博雅“微信号,”镇江发布“微信号,《扬子晚报》强国号,“世纪阅读”微信号,“上海杨浦”微信号,“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