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徐正濂篆书篆刻展在海上印社举办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董少校
 

  6月15日下午,“写我幽抱——徐正濂篆书篆刻展”在海上印社艺术中心开幕,展出徐正濂篆书72件、篆刻36件,是徐正濂首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当代海上篆刻家作品精选——徐正濂》首发。“篆刻创作现状和发展研讨会”同日举行,近50位书法篆刻界人士参加,围绕上海艺术“半壁江山”现象、徐正濂书法篆刻特色等话题展开探讨。


  开幕式上,上海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善助、海上印社秘书长谢定伟、普陀区文联主席张雄伟分别致辞,徐正濂致答谢辞。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尤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陈启伟、上海书协主席丁申阳、海上印社副社长陈茗屋、上海书协顾问戴小京以及张雄伟共同为展览开幕剪彩。海上印社驻社副秘书长陈睿韬主持展览开幕式和研讨会。


  有论者认为,此次活动中篆书与篆刻合在一起展览,并举行针对上海篆刻发展现状而非艺术家本人的研讨会,都显示了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别具学术内涵。徐正濂早年即在书法篆刻界享有盛名,却直到66岁才举办首次个展,体现出他的艺术定力。

  如何看待曾经的“半壁江山”地位
 

  “半壁江山”是上海艺术界通行的一种表述,意指在晚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上海的书法篆刻在全国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影响,可谓半壁江山。但如今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很多省份在书法篆刻实力和势头上超过上海,“半壁江山”已风光不再。面对这种窘境,上海书法篆刻界该如何对待?


  周建国提出,上海在书法国展方面入展人数比较少,这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在有些省份,入展者可以得到高额奖金,甚至可以因此而调动到文化部门去工作,上海则缺少有效激励措施,导致投稿散漫,入展规模与诸多省份相比呈现劣势。“领导应该重视,把这件事情抓起来。”周建国说。


  裘国强认为,要拿出一笔钱重奖国展入选者,那是难为了上海书协,毕竟他们经费有限。艺术的发展确实需要一股劲,可以采取适当的精神激励措施。他举例说,对于入选国展、新加入中国书协的书法篆刻者给予鼓励,比如在《上海书协通讯》给予专题介绍,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管继平提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上海的诸多文化艺术在全国占据“半壁江山”,不仅书画篆刻是,电影、戏剧、文学也是。现在许多人还在怀念“半壁江山”,似乎想夺回那“半壁江山”,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时代环境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辉煌之后,回归平淡也是很正常的。


  潘善助表示,提高书法篆刻人才的待遇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譬如呼吁中小学、文化馆等设置书法工作岗位,吸纳有才干的人就业。另外上海高校要更多开设书法本科专业,一方面容纳专业书法人员,另一方面提供升学的顺畅通道,吸引更多年轻学生投入书法篆刻。他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上海书法篆刻正在触底反弹。”

  在艺术和生计之间该如何平衡应对
 

  上海市青年书协主席卢新元对当今青年一代的书法篆刻充满了忧虑,认为总体上存在教育资源不足、青年人发展方向不明的困惑。一些人成为上海书协会员之后,距离国展还有一段距离,却失去了继续攀登的动力。特别是部分人青年人把精力投入培训办班教学,忙于生计,导致在艺术上陷入停滞。


  年轻人在艺术和生计之间该如何平衡应对?与会人员各抒己见。

 

  来自浙江新昌的书法篆刻家何国门提出,当初他曾面临过经济困难的情况,从函授老师徐正濂那里得到的启发是,可以分两步走,先获得一定物质基础,然后把精力转回到艺术方面。坚持走下去,就苦尽甘来了。


  尽管不少人说金良良篆刻市场行情非常好,他还是说,实际上不怎么好,毕竟市场大环境不景气。金良良回忆,刚毕业时他也面临生计问题,要租房子,2004年左右卖出第一方印是50元,还要贴石头。“人人都想发大财,我暂时不敢想,我的愿望是把艺术提高上去,经济总归会慢慢好起来。”金良良说。


  戴小京则认为,不必惧怕经济不宽裕,但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是从无名时不断奋斗,一路苦过来的,困境之下会有改变命运的动力。从另一方面说,当前所说的“苦”,不同于以往的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戴小京援引“文王拘而演《周易》”的例子说,这种通过奋斗走向成功的路径仍没过时。


  陈睿韬提出,今年8月海上印社举办成立五周年庆祝活动,有望成立青年艺术沙龙,将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青年书法篆刻者提供一定支持。

  徐正濂给上海书法篆刻带来了什么
 

  举办个人作品展把篆书和篆刻放在一起,而把其他书法样式排除在外,这样的展览样式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与会者围绕展览设计创新、徐正濂书法篆刻的特色与贡献等展开探讨。


  张铭提出,“徐正濂的篆书与篆刻高度融合,不是想象中的水到渠成,而是反过来,开渠引水、主动为之,放眼当今国内书法篆刻家,能够结合得好的不多。”他认为,徐正濂篆刻学黄牧甫得到了爽利的线条,又刻出了古玺空灵的感觉。


  管继平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从弘一法师而下,学生不走老师原路:丰子恺的书法不像弘一法师,钱君匋有别于丰子恺,徐正濂书法篆刻又有别于钱君匋。他提出,有意识地跟老师拉开距离,正是他们在艺术上成功的原因所在,徐正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丰富了海派书法篆刻。


  朱来扣提出,徐正濂篆刻有几何造型和空间层次,具有现代审美感,这是北方篆刻所没有的,这是因为徐正濂从传统出发去追求现代,同时又受到了海派文化的浸染,能够开创自我一家之面貌。


  徐正濂在开幕式上表达了一种观点,就是不愿办个人展览、害怕麻烦,像周慧珺办展览很少也能在书法界很有声望。对此有观点认为,具备一定成绩的艺术家应敢于办展览,把作品展示出来。


  董少校提出,就目前统计,上海篆刻家群体中约30%为1950年代出生,以十年为单位算占比最高,但说到“海上篆刻几大家”的时候通常不包含1950年代出生者,不是说他们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有1940年代出生的一批书法篆刻家在前,晚几年出生的他们就处于被“压着”的境况,显得拔尖者少。这样,篆刻家们有必要通过有特色的展览、出版、专题创作等活动,向全国同行展现创作实力,获得应有的艺术评价。
 

 

  (刊登于《印缘》2019年第3期。研讨全文刊登于《海上印社》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