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上海篆刻家润例简汇(2016—2020年)
上海篆刻家润例简汇(2016—2020年)
篆刻观察工作室制作
材料来自“篆刻观察”微信号公布的2016年润例、2019年润例、2020年润例,少量来自其他公开资料。以3厘米四字石章润例为基准,如每字1万元则计为每方4万元,三字5万则折算四字6.7万。分字体、类别计润取中等者,如普通文字印、鸟虫印、急就章等分别计润时,以普通文字印为准。排序要素主要为三年间润例最高值,兼顾其他年份数据。单位为人民币元。
用平常心看待篆刻家润例
董少校
继2016年和2019年后,篆刻观察工作室2020年第三次制作上海篆刻家润例汇编。与前两次的50人、46人参与相比,这次共有60位篆刻家提供润例,规模更大,显示出上海篆刻界对润例这一事物的坦荡态度。从读者留言评论情况也能约摸感受到,冷嘲热讽的声音少了,包容接纳的声音多了。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一个信号,人们对润例有了平常心,上海的篆刻生态正趋于良性和健康。 在三年数据基础上,结合少量外部资料,这里统计得到86位上海篆刻家的润例统计列表,从中可以概览近五年上海篆刻界润例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一方面,个人润例数值大致呈稳中有升的势头,部分篆刻家提价幅度较大,两次连涨,或增幅超过100%;另一方面,一大批年轻篆刻家公布润例,显示出青年一代对润例这一事物的认可,同时拉低润例整体数值,使得篆刻家群体润例中位数由去年的1万元下降到今年的8000元。 用平常心看待篆刻家润例,可以从历史惯性和城市品格两个维度去认识。 篆刻在历史上经过了从信用标识到抒情表意的功能转变,晚晴民国以降,篆刻作为风雅之物,与书法绘画一样,成为可以交易的对象,兼具艺术品和商品的属性。黄牧甫、吴昌硕、钱瘦铁、王福庵、方去疾等一批篆刻大家悬润鬻印,藉此改善生活乃至维持生计。上世纪40年代,闻一多在昆明面临收入有限、物价飞涨、家口众多的状况,以篆刻所得补贴家用,传为美谈。在社会巨变之际,艺术市场趋于沉寂,改革开放以来,篆刻恢复自由交易。近年石开、陈茗屋、刘一闻等艺术名家亦通过各种渠道公布润例,对于设润之风起到推动作用。 说到上海,人们自然会有一种印象,就是这里经济发达,现代化程度高,城市治理文明规范。润例的盛行,正与上海的城市品格息息相关。篆刻家公布润例,既是一种邀约,欢迎相识的不相识的印友藏家前来付润订制作品;也是一种宣示,我认为我的作品值这个价钱,如果你不认同,那么道不同不相为谋,大家各玩各的。至于“我旅游时正好买了块石头,你给随便刻刻”,更是免开金口了。对熟悉的朋友长辈,篆刻家当然可以减润甚至赠送,但那是情分,不是理所当然。润例对篆刻家是一道屏障、一种保护,免除不必要的应酬,把宝贵的精力用于创作、学习、研究。依托润例取得多少收入,倒是其次的了。 也会听到有种声音:“他们一年挣了多少钱,要不要公布一下。”这就有点酸葡萄心理了,别人挣了多少钱,与你何干?如果你能刻,你也可以悬润;你想求刻,就准备好润金,客客气气地去找篆刻家,合缘则事成;否则,该做什么就去做点什么,不劳多费心思。篆刻家靠本事得些报酬,就是一桩平常事。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澳门印社研究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