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刘一闻再以多部著作庆贺整十岁生日

( 微信版艺术资讯艺术观察

 

  董少校
 

  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刘一闻在2019年迎来了70周岁生日。他延续往年以多部著作庆整十寿的做法,推出《一闻艺谭》《三德馆印迹》《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书画系列丛书:刘一闻》《倾盖录:刘一闻鲍贤伦书学对话》4部著作,显示出一位书法篆刻家、印学理论家的勃勃进取精神和雄厚创作实力。这也为他原本已40部著作的成绩单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一闻艺谭》是继1998年《一闻艺话》、2008年《一闻艺论》之后,刘一闻的第三部印学理论著作,体量更加宽博,文字更加纯熟。该书包括“论文篇”9篇、“序跋篇”14篇、“师友篇”20篇、“别篇”23篇和“对话篇”5篇,共计71篇约50万字,展示了他在60岁到70岁之间的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陈燮君为此书作序。从三部著作的名称可以看出,刘一闻对于理论研究的求索一以贯之,仿佛憋着一股气,每隔十年,就要拿出一本像样的作品,给自己一个交待,给读者一个交待。
 

  这不由让人关注到上海印学研究的群峰现象。韩天衡先生以起步早、视野宽而留下一批基础性成果,特别是关于明清流派印、边款史、印谱史等探究,奠定了在印学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地位。共同任职于上海博物馆的刘一闻和孙慰祖,则构成引人瞩目的另外两座高峰,各显风姿。二人各已出版40多部著作,都留下了成系列的理论作品,孙慰祖有《孙慰祖论印文稿》《可斋论印新稿》《可斋论印三集》《可斋论印四集》,刘一闻有《一闻艺话》《一闻艺论》《一闻艺谭》。当然,二人各有擅长研究的领域,行文风格也存在差异。可以说,这几位创作与理论兼擅的艺术家学者,撑起了上海印学研究的一片天空,为上海赢得全国篆刻理论高地的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德馆印迹》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刘一闻的篆刻作品集。每页基本放一方印,偶尔放两方,页面设计给人舒朗大方的感觉。书前有刘云泉题词“刀笔斐然”和鲍贤伦题 词“典雅清正”,另有陈翔、邵仄炯所作绘画。刘一闻在后记中谈到,受到方去疾先生影响,与朱文相比他更喜爱白文印,尤其“喜欢上了那种一刀之下便见笔中意趣的刻制方式”。当然他也委婉谈及,有的求印者会以为这是敷衍了事,不少人称许他的将军印风格,而得其味者实在凤毛麟角。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刘一闻》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汇聚书法、绘画、篆刻、论文的综合性作品集,附艺事纪要,可谓得一册而尽览刘氏十年艺术概貌。陈常征在序言中提出,刘一闻书法有四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用墨苍润,雅静松透,绝俗去尘;二是简率用笔,刀笔相融,书印会通;三是结字高古,融通篆隶,入古出新;四是锐意变法,为道日损,神气日新。刘一闻作后记。该书出版得到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支持。
 

  此外,《倾盖录:刘一闻鲍贤伦书学对话》2019年12月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刘一闻、鲍贤伦著,黄寿耀整理。此书开本较前三种略小,主体内容已收入《一闻艺谭》,加上系合著作品,所以没有列入出版发行仪式。
 

  以重头著作庆贺整十岁生日,刘一闻从50岁开始建立“规矩”。1998年6月18日下午,《刘一闻作品》《刘一闻楹联书法》《一闻艺话》新闻发布仪式暨作品研讨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马承源、单国霖、方传鑫、童衍方、赵冷月、江宏、郭舒权、徐正 濂等参加研讨。1999年他又推出《当代篆刻名家精选集:刘一闻》,在虚龄与实龄50岁的时候给世人一份阶段性创作研究总结。


   2008年11月29日,《刘一闻书画》《得涧楼印选》《一闻艺论》出版发布仪式暨作品讨论会在上海金门大饭店举行,陈燮君、单国霖、周慧珺、迟志刚、祝君波、张止静、陈克伦、陈鹏举、曹可凡、刘小晴、王锡荣、李维琨等参加研讨。刘一闻发言。加上2009年出版的《中华民族印谱》,构成60岁的重头作品。
 

  2019年岁末成了刘一闻的庆祝时节。12月9日下午,《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丛书:刘一闻》《三德馆印迹》《一闻艺谭》三书出版发行仪式暨座谈会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行,杨志刚、丁申阳、乐震文、鲍贤伦等嘉宾与会,高度评价刘一闻创作与理论齐头并进取得的成果。12月28日,第十一届得涧书画研究会年会在上海莘庄得丘园举办,刘一闻楹联作品展同时开幕,友人弟子再次为刘一闻庆祝生日。
 

 

刘一闻部分著作。董少校摄影


  (刊登于《印缘》2020年第1期“篆刻观察”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