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有劲的杨忠明

——兼读《逸趣——老上海琐记》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朋友聚会时常常有人感叹:“杨忠明格额恁老有劲呃。”为什么说“有劲”?不是因为杨忠明虎背熊腰,力能扛鼎,而是源于他身怀绝技,能艺善玩。但凡篆刻、雕钮、雕壶、写作,他无所不精,在每个行当里都做出了成绩,玩出了门道。

第一次见到杨忠明先生,是在多宝楼寄云阁印社里,社长罗刚先生为来客沏上香茗,从保险箱里拿出秘藏的美石,共同分享赏鉴。看到一块小田黄雕件,杨忠明摩挲着说:“外面包着乌鸦皮,是块真家伙。”他又拿起一串田黄项链,映着灯光逐粒审视,口中念念有词:“这个还行。这个一般。哟,这块不错,别看它小,比刚才那个雕件还好。”论石谈艺心直口快。我问究竟好在哪里,杨忠明先生说:“判断寿山田黄品质有三个方面:有皮,有红筋,还要有萝卜纹,缺一项就大打折扣。这块小田黄原石则是三者齐备了,而且色泽好,价值自然就高。”寄云阁主连连称道:“杨老师眼尖识货,毕竟是玩石头的老法师。”

就是这次见面时,我从杨忠明先生那里获赠他的著作《逸趣——老上海琐记》,回去阅读,感觉妙趣横生,不忍释卷。他的“有劲”不仅在于性情直爽,快言快语,还体现在他的博学多识,求索精勤。《逸趣》书中深入老上海生活的内部,探析肌理,涉猎极为广泛:名人故居,艺士交往,文玩流转,拍卖典当,药铺扇庄,家具印石,井栏桥影,雹祸旱灾……在很多人看来是司空见惯或过眼即忘的事情,在杨忠明先生手下成了生动活泼的文字。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早年在向陆澹安、陈巨来、郑逸梅等前辈耆宿请益求教时,记下交往中的点点滴滴;他也是一个勤于研究的人,广泛搜集查阅资料,梳理上海的井、桥、泉、雪、雹、旱等自然社会现象,成为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化散文。要领略老上海的生活味道,《逸趣》这本书值得一读。

杨忠明先生擅长印章雕钮,不论辟邪还是螭首,都生动传神。近来他淡出此艺,更多创作精力转往篆刻和雕壶。两种都是线条的艺术,以刀为创作工具,以幅面狭小的硬质材料为载体,却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艺术效果。杨忠明先生篆刻功底扎实,风格多变,文字印朴拙雅致,佛像印灵动可喜。他的紫砂壶雕刻以老上海风俗为主题,将香烟牌美女、十里南京路、看小人书、街头小吃点心等纳入壶面,情调悠然,老生活呈现出新面目。不论人物花草还是高楼器具,他都刻得惟妙惟肖,游刃有余,潇洒利落。一只只精巧的紫砂壶,不仅唤回人们关于昔日生活的温馨记忆,而且承载着一份怀念既往、珍重当下的美好情愫,韵味绵长。《逸趣》书中收录了部分雕壶作品,与旧影新拾的笔记文字相得益彰。

已经退休的杨忠明先生遨游于艺海文坛,丝毫没有掷笔息作的意思。或许对他来说,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就是一种最大的放松和享受。在散文写作方面,他正着力撰写上海小吃方面的文章,准备凑够一定篇数结集出版;另外打算专门写写印人、印事、印石,相关文稿已初具规模,不日将付梓流布。至于篆刻和雕壶,他也将继续探索,力求开辟新的创作境界。看来,杨忠明先生还将“有劲”下去,耕耘不辍,为广大读者和收藏者带来新的惊喜。

 

           2013-3-28

 

(杨忠明先生于2023年3月17日去世。此文次日登载于“篆刻观察”微信号

 

《逸趣——老上海琐记》书影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