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裂变,一种新的篆刻风格样式 ——夏宇近作读记
董少校
曾去洛阳关林庙参观,在那里看到几座明代铁狮子,印象很深刻。铁狮子并非实心疙瘩,而是由一块块曲面铁板拼合而成,狮身保留着铸造时的接缝,当初并没有刻意去打磨平整。从铸模溢出的铁水凝结后带着一种粗砺的质感,固然打破了人们对于"精妙圆融"的期待,却别具苍浑朴厚之趣。铁狮子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吹打,自成堂皇气象,拼接的痕迹尤其带来沉重而真实的欣赏体验。 对于古意的崇慕与追寻是艺术创作欣赏中的永恒命题。在篆刻领域,后来者不断从前人留下来的遗产中寻觅灵感,印章制作、保存、传递过程中"不经意"造成的效果,在当时属于纰漏缺憾,理应尽力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变作美的要义。最明显的例子是印章的残破,本为递传中的损伤,经明清至今,敲击、摩擦印材已成为篆刻创作中的常规手段,用以制造古意。对爱好篆刻的人们来说,残缺之美是共同的审美心理积淀。又如汉代将军印在快凿中的字体歪斜及线条粗细不均,唐宋官印在熔接时形成的凝结点,在今天都成了印家广泛取法的资源。 自2016年春天以来,夏宇创作了一批以裂变为特点的印章,并推向艺术界,激荡并启迪着人们对于篆刻的新认识。正如关林庙的铁狮子一般,裂变系列作品好像是铸造出来的,但印面上呈现断裂、错位、扭曲,乍看上去感觉很不完美,乃至当作铸印中的"残次品"。夏宇的印风本来就偏向粗放一路,错裂之后更加增加了释读印面的困难。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人们会从经验出发,让不完美的对象实现完形。借助释文或仅凭识别篆字的能力储备,观者可以在头脑中把裂变的印面纠正回来,得到印面文字内容以及"本来应当具有的样子"。还原印面无疑拉长了欣赏的过程,这种延滞效应增加了欣赏者的审美愉悦感。 夏宇裂变系列作品目前可见十几件,以朱文居多,方形与圆形兼备。裂变基本斜向发生,形成一条略弯的实体裂变线,裂开的部分占印章整体四分之一至一半。想到铁狮子的接缝基本横平竖直,可以看出夏宇的裂变系列只是取铸造之意,而不是据实去营造铸印的效果,否则裂变线应与方印某条边框平行才合乎常理。他对现实铸造中的裂变进行艺术化加工,裂变线本身的弯度与走向即包含着丰厚的韵味。在线的两侧,文字形成错位,大致为文字线条的宽度,从一条边框延伸到另一边。也有部分作品如"大自在"只显示局部笔划的裂变。对于看惯了浑整作品的人来说,面对这些印章甚至会产生去把错裂的部分"掰回来"的冲动。裂变系列作品的妙处也在这里,激起观者强烈的参与感,与作者一起去完成创作。 从一件件印章看去,夏宇不是为了纯粹形式的裂而裂,而是让裂变服务于整体的印面效果,裂变的位置、走向与印文内容、印面形制相匹配,大胆开裂中体现出巧妙经营的匠心。如"般若"中原有三条纵向的长斜线,裂变线自左中向右上延伸,与三条长线形成交叉之势,起到了贯穿连通与纵横相谐的效果。"大观"是为数不多的横向裂变之作,裂变线隐而不露,错位的处理为笔画偏少的"大"字赢得了观者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简下繁的不足。"大"下部四竖的曲线走势宛如铸造中冷热不均形成的变形,饶有意味。"永福"白文印本已苍茫古拙,若隐若现的裂变线更产生"此乃古制"的暗示。 夏宇的裂变系列不是浅尝辄止,而是蔚成规模且集中向公众展示,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创作自觉和风格构建意识,这是他的卓绝脱俗之处。审视2016年"海上墨韵--上海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大展"、2017年"印中乾坤--海上小刀会篆刻艺术复旦展"、"百乐雅集--韩天衡师生第十一届书画印展"、"江流有声--江浙沪著名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短短半年之内的四项展览中,夏宇累计推出八九件裂变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这一系列的自信与推重。这些展览或为上海本地大型展事,或为跨省域的书法篆刻交流,影响广泛。经由公开展览活动,裂变作为一种新的篆刻风格样式登上历史舞台,夏宇正是这一风格的铸造者。
好的艺术既承接传统,同时让人对过去所有作品产生新鲜认识和理解。裂变系列篆刻从古代铸印中汲取创作元素,续接印章残破以彰显古意的传统,具有显著的可识别特征,带来全新的视觉效果,当得起一种原创性的风格创变。 夏宇骨子里是不安分的,出道很早却不愿守成,敢于解构传统、否定自我,可谓一位富有现代精神的先锋艺术家。创新伴随着他的创作过程,消弭了通常认为的门类边界,在现有的艺术格局中钉上楔子--打破书法与绘画界限的彩墨书法如此,融入抽象线条的印屏如此,篆刻的裂变系列亦如此。夏宇为人温文尔雅,没有留长发、抽烟斗,这并不妨碍他的新锐本色。在时间的流转中,他的创新实践终将融入历史,化作新的传统,成为后人欣赏借鉴的对象。
(刊登于2017年7月5日《书法报》第37版。原发于2017年6月5日篆刻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