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用生命镌刻野逸 ——吴子建篆刻略论
董少校
吴子建是当代上海篆刻界一个奇特的存在。一方面他深居简出行事低调,绝少参加公开篆刻活动,另一方面他篆艺不俗,尤其是鸟虫篆造诣深厚,在印坛享有盛名,种种神秘传说强化了他的江湖游侠形象。关注当代篆刻则无法绕过吴子建,但印谱稀少、报道寥寥的境况无疑增加了接近他的难度。本文试图从吴子建作品及相关资料出发,解析吴子建篆刻劲朴的风格特征,还原他用生命镌刻野逸的创作历程,进而揭示以"酒香不怕巷子深"为特点的"吴子建现象"。
一、低调的盛名:当代篆刻界特例 当代篆刻活动以结社、出版、展览、媒体报道、研讨等为主要形式,篆刻家影响力的扩大往往是个人创作实力与各种活动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借助现代传媒而为同行和更广的受众所知晓认可。对于一些善于"运作"的篆刻者,名高于实的现象也常常存在。吴子建则不然,以低调的盛名成为当代篆刻界的特例。 "低调"并非断绝与他人的交往,而是与社会上的一般状况相比,在能力足以达到某种标准或条件的情况下却避免抛头露面,鲜事应酬。吴子建不是西泠印社社员,也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游离于当今最主流的书法篆刻团体。2014年7月18日上海海上印社成立,吴子建才受聘担任副社长,不过并没有出席成立仪式。与淡于结社相对应的是,吴子建大面积缺席了西泠印社、各级书协组织的展览活动,曾参加的展览除了1990年上海朵云画廊"当代中年著名篆刻家作品展"之外,只有海上印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篆刻创作主题公益活动"等极少几种。自然,他在展览作品集中出现的次数也寥寥可数。 吴子建刻印不迟于1962年,进行篆刻创作已逾半个世纪,基本未出现连续几年不刻印的情况,然而他迄今公开出版的个人印谱仅有《吴子建印集》(1988年)和《印象--吴子建刻石》(2015年)两种。2005年上海书画出版社拟推出"海归篆刻家系列"印谱五种,其他四人茅大容、徐云叔、陈茗屋、陆康皆顺利出版,唯独吴子建印集未能面世。 以公开出版的作品集计,韩天衡、刘一闻、孙慰祖等当代篆刻家皆有数十种,吴子建则屈指可数,表现出对于出版一事的淡漠态度。正是因为吴子建多年未出新印谱,造成资源稀缺的局面,《吴子建印集》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最低售价已达850元,在当前可见上海书店出版的同系列27种印谱中属于价位最高者;新出的《印象--吴子建刻石》定价高达2850元。 与许多艺术家乐于接受媒体采访乃至主动推介自己有所不同的是,吴子建绝少作为主角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目前所见此类文章仅两篇,一是张华飚撰《严洒并参 风采斐然--吴子建鸟虫篆刻简说》,载2000年2月26日《美术报》;二是蓝托帕撰《深藏不露的篆刻大家》,载2004年7月25日《经济日报》。后文特别提到,吴子建婉拒了作者的采访请求。吴子建署名的从艺自述、序言、艺术评论等同样为数极少,目前仅见香港出版的《齐白石为梅花草堂所作印》(1979年)序言及《印象--吴子建刻石》钤拓本序言,尚未发现登载于报刊。限于资料难以收集齐备,或许还有更多吴子建评论、个人文字作品已发表,然而与同时代知名篆刻家相比,其对媒体持避离态度则是显见的事实。 不管是篆刻界同行还是艺术评论家,大众媒体还是学术期刊、专著,多对吴子建篆刻给予高度评价,多位评论者将他的鸟虫篆与韩天衡并列,堪为"当代鸟虫篆双雄"。同时,评论者也留意到吴子建沉潜不彰、性情超逸的特点。吴子建1978年移居香港、1987年移居美国,并未影响到他在大陆篆刻界享有盛名。《吴子建印集》出版时,夏承焘、启功题诗,谢稚柳作序,各有美言。"当代中年著名篆刻家作品展"举办时,评论者称"试看韩天衡、王镛、刘一闻、吴子建的篆刻力作,无不是美的体现" ,彼时吴子建已被列入第一流篆刻家。 韩天衡在当代篆刻界有着无可撼动的佼佼者地位,"韩吴并称"自然让吴子建跻身当代最优秀的篆刻家行列。如陈鹏举提出:"吴子建是一个传奇。他和韩天衡相比,韩天衡是守望今古的一代宗师,而他,是独孤往来的一名大侠。" 蔡树农认为,"当代,唯一可以向韩天衡鸟虫篆篆刻叫板的是吴子建。吴子建的鸟虫篆篆刻更加偏于古意、冷逸,像隐士打禅,高山仰止。" 谷松章著《鸟虫篆印技法解析》(2006年)在"当代鸟虫篆印的发展与繁荣"一节中,单独评析韩天衡与吴子建,称"这位足以与韩天衡比肩抗手的鸟虫篆印家却其名不彰",认为"吴子建是方介堪之后少见的常刻白文鸟虫篆印的作者"。 林墨子著《图解鸟虫印》(2014年)专门介绍的20世纪鸟虫印名家包括方介堪、韩天衡、吴子建三人,称赞吴子建具有"天生不为形蔽物使的个性和气质" 。 同样的盛名也出现在学术论文中。杨信鸽撰《方介堪与20世纪鸟虫篆印创作》论述方介堪鸟虫篆印的示范效应时,称其后以韩天衡、吴子建二人成就最高:"吴子建先生的鸟虫篆印高古雅致,在专业圈内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走出了一条前人未曾走过的新路,不仅拓宽了鸟虫篆印的取法领域及风格内涵,对'印外求印'的创作模式也是一种丰富。" 王勇撰《鸟虫篆印创作初探》同样将此三人作为当代鸟虫篆印创作的代表人物,对吴子建的评价也沿袭杨信鸽文观点 。 尽管吴子建行事低调,然而他的篆刻创作还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多有赞誉。不管这些赞誉是实名还是虚名,他事实上已成为研究当代篆刻无法绕过的人物。
二、劲朴而野逸:吴子建篆刻特征 外界将吴子建篆刻夸得神乎其神,不乏跟风者虚赞的可能。当今出版业如此发达,吴子建2015年之前二十多年只公开出版《吴子建印集》,印行五千册,未免显得太单薄,换成其他篆刻者,这印谱很容易被历史洪流淹没,几十年后变得阒无声迹。然而也正是这种口口相传的状况,反过来显示吴子建身手不凡,能够一种印谱打天下。透过片片夸奖声追本溯源,吴子建篆刻究竟好在哪里? 对公开出版物、半公开手拓印谱、私人收藏等作品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吴子建篆刻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追求"韧"与"生",形成了劲朴的风貌。其鸟虫篆纹饰朴拙简澹,富有神秘气息,圆弧的巧妙运用、鸟虫篆与经典印风有机结合尤其在当代鸟虫篆创作中拓展出野逸的新境界。 首先,求韧尚生为吴子建篆刻赋予劲朴的底色。他少时习刻,初出茅庐即眼光不俗,取法乎上,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吴子建16岁作品"长水司马"(图1)边款中说:"此印顾氏集古印谱曾收,以为伪也,实乃至佳之作。" 已形成自己的艺术主见。其刻不衫不履,朴茂随性,脱俗可喜。20岁时作品入编《四朋印谱》,包含汉满白文印、急就章、秦半通印、鸟虫篆印以及多种形制的明清流派印,呈现扎实的篆刻功底。 图1 长水司马(附款) 在篆刻刀法方面,吴子建以"韧"为追求。1971年他在"鱼饮溪堂"边款中说:"运刀之法无他,唯韧而已,若书之逆笔中锋也。子建梦寐求此久矣。" 一个"韧"字可以概括刀石相激的质感,力避甜俗的工艺化倾向,追求金石的古雅趣味。"稚柳"(图2)走刀果敢,大胆逼边,线条苍劲有力,蕴虎虎生威之势。"洋博士国粹派"(图3)文字呈"三二一"布局,惨淡经营,运刀恣肆泼辣,"派"字六根线条错落参差,富于朴拙韵味,极具视觉冲击力。这种在安守本分中透出的放荡之意正是篆刻刀法的魅力所在。 图2 稚柳 图3 洋博士国粹派 费卫东曾撰文说:"他(吴子建)也不喜欢在人前谈起篆刻这个话题,偶尔碰到同好者一定要问些机关诀窍,他只说,无非一个'生'字,有着一种超然技术之外的从容。" 这里的"生"和"韧"跨越四十年而一脉相承,透出吴子建篆刻维持在高超水准的奥秘,求韧尚生而达到劲朴风韵。 其次,朴拙简澹的纹饰让鸟虫篆充满野性和神秘气息。从上世纪80年代始,评论者就留意到吴子建鸟虫篆印的纹饰取法有自,独具特色,然而对于取法何种纹饰,则有剑器铭文、商周时期纹饰、商周饕餮纹饰等不同的说法。刘一闻提出:"1970年后,他又热衷于将剑器铭文相付于传世的虫鸟篆文,以刻玉法出之,印风之安可健雅,令观者叫绝。" 谷松章认为吴子建参考了商周时期纹饰,包含青铜纹饰、战国错金银铜器纹饰等。 林墨子则认为,"青铜饕餮图腾的神秘和冷峻是他灵感的创作源泉" 。大致可概括为青铜饕餮纹和剑器铭文。 事实上,探究吴子建鸟虫篆印究竟从何种纹饰获得启发,既艰难又非必需。假如将吴子建作品与相关纹饰一一对比,得到某种相似性,并不能直接解读为他的篆刻如何高明。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吴子建在化用古人纹饰后,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造就了怎样的形式特点? 吴子建鸟虫篆印的纹饰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善于利用不同弧度的圆弧构造文字,二是将线条与块面有机结合,戛戛独造,从而隔离乃至超越时风。人们不容易准确说出吴子建借鉴了何种古代纹饰,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出他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加以巧妙化用,变成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得鱼忘筌"的创作同时让他的篆刻多了一层神秘色彩。 圆弧大量存在于吴子建的鸟虫篆印之中。它们或位于线条起始、收尾处,经常伴随一根线条分叉为两个圆弧的情况,或位于线条中间,在弧上拉一条线延伸开去。这些圆弧少则180度,多则540度,与传统的鱼形、鸟形相比,结构简洁明了,却带来丰富的表现力。如"鱼饮父"(图4)中每字皆含圆弧,特别是"父"字中,圆弧居首则如冠,居中则如羽、如爪,居末则如尾,产生显著的装饰效果。"与墨有缘"(图5)出现了两个整圆、五个近圆和十几个半圆,构造巧妙,要言不烦,透出古朴典雅而澹荡空灵的韵味。"思不学"(图6)中的圆弧从半周到一周半不等,具有盘曲之美,却不同于九叠篆的多向弯曲。"习悦斋书画印"(图7)中的圆弧带有方折意味,让人想到商周青铜器,气象堂皇,凝重朴厚。 图4 鱼饮父 图5 与墨有缘 图6 思不学 图7 习悦斋书画印 吴子建善于采用线条粗细对比乃至使用块面,在篆刻中制造对比效果,生奇出新。在白文印"谢稚柳"(图8)中,细笔如针划,丝丝袅袅,粗笔则如犁耕,并笔处形成白色块面。此种对线条的处理方法体现出"宁直率勿安排"(傅山)之趣,为小小印面带来开合随意的气度。"杜永志"(图9)的线条粗细安排起到了平衡布局的作用。"杜"字右侧较空则粗一些,使重心不致左偏;"志"字的"止"部细一些,使印面左侧不致拥塞。就算同一根笔画,也显出收放的差异和走刀的质感,耐人寻味。"一览众山小"(图10)也有这样的特点,"小"字单独占一列,笔画粗重;"山"字出现大面积白块,使中间一列重心下移,牢牢稳住印面;右侧"一览"两字笔画繁多,则线条相对细而均一。朱文印"与虎谋皮"(图11)的四横一竖笔画极粗而成为色块,加上众多圆弧线条和鸟头结构,印面粗犷古奥,散发着来自大森林的野性气息。 图8 谢稚柳 图9 杜永志 图10 一览众山小 图11 与虎谋皮 第三,吴子建将鸟虫篆印与传统经典印式相结合,创造出结构稳健、形制秀美的篆刻佳作。透过新颖的鸟虫之形,其骨则来自前人,留下了延绵已久的篆刻文化积淀。汉玉印是吴子建大量取用的母版。"苦篁"(图12)印二字左右等分,疏密相当,技法纯熟老到。"塞北绕春"(图13)不设边框介格,既有汉满白文印凝重之趣,又得纤秀纹饰轻盈之美。"独赏江南王"(图14)呈"二二一"布局,近于急就章,线条生涩,具真率旨趣。"以为然"(图15)含边框与介格,略加疏缺与残破,文字生拙,带来亦古亦新的绵长魅力。作于1986年的"巨鹿园"(图16)笔画纤细,不蔓不枝,字与框皆严整合矩,颇得元朱文印妙处。2011年"多宝如来"(图17)未加残破,光洁莹润,观之得陈巨来作品韵致。 图12 苦篁 图13 塞北绕春 图14 独赏江南王 图15 以为然 图16 巨鹿园 图17 多宝如来 吴子建篆刻在用刀方面求韧尚生,形成了劲朴的特征面貌,他本于传统发掘鸟虫篆印内涵,以神秘的纹饰张扬着野逸的精神气质。然而这种野逸不仅属于吴子建的篆刻作品,同样与他的为人处世之道相融合,让他成为印坛上特立独行的存在,并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传播文化现象。
三、吴子建现象:酒香不怕巷子深 就传播规律而言,一个人的艺术作品要流传久远,离不开相当数量作品的流布,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被记录、被讨论、被传播。对于吴子建公开或半公开的印谱制作出版,数量屈指可数,参加展览业寥寥无几。然而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形成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吴子建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在印谱出版、媒体报道等大众传播途径之外,他的艺术声誉得以确立扩散有着多层社会文化原因。 手拓本《四朋印谱》1966年制成,收入钱君匋四名弟子方正之、吴子建、陈茗屋、徐云叔的篆刻共80件,装订8册 。其中包括吴子建20方印,显露出扎实的基本功,而尚未形成个人风格。相比之下,1988年出版的《吴子建印集》则是一次成熟的亮相,包括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作品138件,其用刀求韧尚生、鸟虫篆印与经典印风结合、采用圆弧纹饰、线条粗细多变等特点,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或许是此谱流传久远、几十年后仍被人传颂的根本原因。钤拓本《印象--吴子建刻石》2014年完成,一函四册,收入何作如藏吴子建刻石百钮,北京文雅堂钤拓,制作25部。从篆刻技法角度看去,此谱未对《吴子建印集》形成显著突破。其售价昂至3万元 ,非一般读者可承受,限制了流通的广度。此外,近年有手拓本《吴子建印聚》面世,所收162作品系当初为谢稚柳所刻作品 ,由于之前已有《吴子建印集》,收藏赏玩意义多于研究和学习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书画名家的肯定和推崇产生了持久的美誉效应。《吴子建印集》出版时,得到夏承焘、启功赋诗奖掖,吴子建为谢稚柳刻印逾百方,"谢稚柳喜欢用吴子建的印"为书画篆刻界知晓,产生了持续的名人效应。特别是谢稚柳去世后,这批印章计113件入藏以富于亚洲艺术品收藏著称的美国华盛顿费利尔艺术馆 ,在客观上肯定了吴子建的篆刻成就,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国内媒体援引《纽约时报》评论称,"吴子建是20世纪上帝送给中国最好的礼物" ,未免过誉,林墨子《图解鸟虫印》也沿用此说,颇有倚重洋人看法、"出口转内销"的意味,为吴子建篆刻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又如2000年陈鹏举主编《海派五十家》时,受到喜用吴子建印的刘旦宅推荐,特别撰写吴子建条目,称赞他是20世纪"海上篆刻界的一个奇才",篆刻成就"超越了前辈" 。书画名家的推重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促使其印名在高端人群传播,随后进入大众传媒。 第三,尽管吴子建疏于出版印谱,然而出于他的篆刻实力,他的作品被一些出版物记录引用,或个人介绍被收入篆刻家名录,或参加拍卖时被宣传推广,加上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印谱出版、报刊推介、参加展览方面的不足,起到扩大个人影响的作用。如《吴湖帆谢稚柳印鉴举要》(2005年),收入吴子建为谢稚柳所刻印章38件,《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2008年)收入吴子建照片、艺术简历及篆刻7件,《上海书画篆刻家名典》(2012年)收入吴子建照片、简历及篆刻6件。据不完全统计,吴子建篆刻曾先后参加2010西泠印社秋拍、2012朵云轩春拍、2012朵云轩秋拍、2013匡时春拍、2013朵云轩春拍、2013朵云轩秋拍、2014朵云轩春拍、2014朵云轩秋拍等拍卖会,以拍卖预展、图录推介、现场竞价、媒体报道等途径为篆刻收藏者所熟知。借助于新媒体平台,曾在报刊发表或未曾发表的专题文章得以反复登载,如蔡大礼撰《"大名头"的吴子建》(一说此文曾发表于《书法报》,待考)、朴庐撰《印坛大隐吴子建》、汪亦奇撰《印事随谈》(三篇)、郁俊撰《古道照颜色》等。此外,手拓印谱或私人收藏的篆刻作品也得以公开,如有意可收集到为数甚众的新作品。 第四,吴子建的收藏家身份提振了他作为印人的名望。艺术品发挥着增进人们交流的功能,艺术家声望的塑造传播与他所处的"朋友圈"密切相关。吴子建赴港旅美,又回沪发展,颇具游侠气质,其从事商业活动的经历鲜为艺界所知。从零星而有限的公开报道、私人网文中,可知吴子建艺术品收藏宏富,在拍卖公司、高端收藏者群体中具有相当高的声望。如2005年6月,上海嘉泰春拍设立吴子建所藏谢稚柳、陈佩秋书画成扇专场,其藏品之富之精可见一斑。当年《上海艺术家》第2期、《艺术市场》第5期、《收藏家》第7期皆对此予以报道,蔚成一时之胜。人以艺贵,艺以人高,艺术家的社会威望与艺术名声互成推高之势。尽管以出版、传媒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对吴子建呈现甚少,然而少量精英人士对吴子建篆刻的赞许肯定流传开来,口口相传,亦足以成就他在创作领域的非凡地位。
结语 吴子建篆刻具有劲朴的风格特征和野逸的精神气质,他为人的沉潜低调为艺术上的野逸气质增添了生命实践的内涵。他的艺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吴子建对于出版、参展、结社等艺术活动的疏远淡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对他篆刻的欣赏与研究,这种与世无争、不慕虚名的作派反而在艺界树立了高洁卓绝的标杆,形成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吴子建现象",受到人们推崇。随着吴子建篆刻作品的后续公开出版或非公开传播,蒙在吴子建身上的神秘面纱终将退去,他的印风被欣赏研究,超脱俗名的处世风范带给人们更多感染和启发。
注释(略) 载2017年3月1日、8日《书法报》,发表时有删节。责任编辑:叶青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