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阅读提示
王培鑫,1947年生于上海,别署龙钮斋。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钮印书三绝。从事雕钮30余年,尤擅长神兽雕刻,形象鲜活生动,寓意吉祥,被誉为“印钮王”。篆刻师事叶潞渊,文字印、肖形印无不精到,古意盎然。书法以行草与小楷见长,笔法厚重,韵味独具。 钮印书三绝的王培鑫 文/西槐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国游客来到中国馆,赏览奇珍异景,对这里展示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赞叹不已。展品中有两件雕钮作品“镶嵌白田福禄寿金蟾”和“寿桃图”,雕工精美,石材考究,寓意吉祥,尤其让人赞叹欢喜,其作者正是世界特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特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龙钮斋主人王培鑫先生。 王培鑫先生从事印石雕钮三十余年,制作了一批形象鲜活、内涵丰富的原创作品,尤其在神兽雕刻方面具有形神并美、意蕴深远的特色。他也是一位精通篆刻和书法的艺术家,堪称钮印书三绝。王先生刻印师从海上名家叶潞渊,但凡鸟虫篆、肖形印及秦汉明清印风无不精到;书法以小楷见长,行草隽秀飘逸,摇曳多姿。癸巳春日,笔者在曹阳花鸟市场保利国石馆拜访了王培鑫先生。
海上称誉印钮王
很多人以为,印石雕钮盛行于福建寿山等石材产地,上海罕有雕钮大家。其实这完全是误解。由于不少篆刻爱好者、美石玩家关注篆艺和石质,却忽略了雕刻质量,所以造成王培鑫等一批雕钮工艺师鲜为人知。加上王先生本人性情宽厚,为人低调,外界对他感到陌生也就不足为怪。在真正喜欢印石雕钮的小圈子里,王培鑫备受推崇,被称为“雕章圣手”。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南市艺校举办章砚石雕刻培训班,王培鑫在那里学习了一年半。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诱惑,结婚,出国,经商……全班五十多名同学中,坚持学完的只有十来个,至今仍在从事印钮雕刻的更是屈指可数。然而王培鑫不改初衷,苦苦求索三十多年,雕刻了一千多只印钮。90年代末,他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参加高级人物画国画研修学习,深悟人体动物解剖原理,让雕钮工作如虎添翼。比如对一只神兽的掌、爪、腕的处理,他把握其活动规律,雕出动感与活力。王培鑫从前人已有的传统石钮中汲取养分,饱览《山海经》等古代书籍,创造了一批全新的印钮形象。 曾在上海世博会上展出的“镶嵌白田福禄寿金蟾”精巧生动,富贵吉祥。一块润泽的内蒙福黄石雕成蟾蜍的形状,身上趴着蝙蝠和乌龟,还镶嵌着几颗蓝宝石。蝙蝠谐音福,巧色乌龟代表长寿,寓意美好。整件作品略呈S形,富有曲线美和灵动感,让观者看后眼前一亮 。这件作品和“寿桃图”一起,被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组委会评为“百年世博艺术精品”奖。 在保利国石馆里,笔者有幸观赏到多件王培鑫先生的雕钮精品。“必得幸福”以朱砂洞石为原料,壁虎与吐钱的金蟾相映成趣;“五子登科”在上好的巴林牛角洞章石上,刻一只大龙龟驮着五只小龙龟,它们的头部分别为龙、凤、独角兽、麒麟和人的形状,惟妙惟肖,造型遒美,气势完足;“福如东海”则刻的是蝙蝠落在鹰嘴龟的背壳上,造型逼真,活龙活现……王培鑫打破形象单一的狮钮格局,精心创造了一批吉祥神兽形象,为本来没有生命的石头赋予灵性,开辟了雕钮工艺新境界。 正是因为在雕钮方面的执着追求和不凡功力,王培鑫先生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参展前两届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获得创作奖和优秀奖,在全国第一届名家名人展上斩获一等奖,多件作品入选《中国印章印钮作品大集》,成为海派雕钮的执牛耳者。因为他姓王,所以在海上艺林赢得了“印钮王”的美誉。
篆刻师事叶潞渊
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篆刻界流传着“三把刀”的说法,称赞陈巨来、方介堪和叶潞渊三位治印大家,他们都是近世书画金石巨擘赵叔孺的学生。当今,陈氏、方氏的一批弟子如陆康、韩天衡等称名海上印坛,家喻户晓;而叶氏门 生王培鑫同样篆刻造诣深厚,只是因为性喜独处,平时潜心创作,所以鲜为外人所知。 王培鑫1965年参加工作,最初是木模工,加工精密器件模具,后来在上海江宁艺校、上海体育学院任教十多年,为学生讲授书法和篆刻等。巧于动手的他很早就接触了篆刻,不过随兴所至,刻无定法。上世纪80年代末,在朋友的引荐下,年过不惑的王培鑫正式拜叶潞渊为师,成为入室弟子。耳濡目染之中,王培鑫感受到恩师对篆刻艺术不断求索、精益求精的态度,学到了创作的方法技巧。这些成了他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篆刻是一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艺术,有着严格的历史传承。老师教导我们,创意不是创怪,要遵循古法,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发挥。”王培鑫先生说。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他努力深入传统之中,认真领会秦汉印以至明清流派印的风格特点,融合古法成就自己的治印特色。他的篆刻作品章法合度,构图谨严,刀中透着笔意,呈现出沉着厚朴、古意苍茫的气象。不管是普通文字印还是鸟虫篆、肖形印,无不摇曳多姿,带给人愉悦的审美体验。他擅刻小印,格局从容阔大,线条不粘不滞,令人赏心悦目。 鸟虫印“长乐”布局大方,线条流畅,三尾形态各异的鱼穿插在笔画之间,为印面赋予了强烈的装饰意味。王培鑫先生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条鱼暗含着长久无限快乐的寓意。”让作品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正是王培鑫在各种形式艺术创作中的一贯追求。 也正是在恩师叶潞渊的影响下,王培鑫谨守古法只刻石章,对象牙、牛角、金属等章料避而远之。至今,他已创作了数千方篆刻作品,部分为当世书画名家所用。 雕钮与篆刻两种相关的技艺在手,王培鑫先生偶尔在自己雕的印钮上刻印,“清风”便是这样一方美美与共的作品。在一块昌化田黄石顶部,王培鑫随形雕刻了一只金蟾,居高远望,宛如聆听过耳清风,禅意浓郁;印面则为“清风”二字,飘逸隽秀,笔势写意畅达。整件作品石、钮、篆三美合一,是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精妙绝伦,荡人心怀。
书艺如人贵在厚
在三种擅长的手艺创作中,王培鑫先生认为雕钮第一、治印第二、书法第三,然而书法却是浸淫时间最长的一种,从八岁学书算起,至今已将近六十年。在他的心目中,书艺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厚”字,把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古代书法家的艺术精神吃透,而后腾挪变化,形成自己的书风。 王培鑫痴迷于线条的无穷魅力,不厌其烦地临写经典书帖,“不急不利,心气和平”,正是他临书学艺的写照。仅王羲之《兰亭集序》他就临过上百遍,孙过庭《书谱》已写了十八年,书帖都翻破了三本,每句话每个字都烂熟于心。保利国石馆挂着一幅王培鑫写在金宣纸上的《兰亭集序》行书,驻足观望,只觉得芳香的书卷气扑面而来,沁入肺腑。当他的《书谱》节选徐徐打开时,结字秀雅,线条灵动,字字真态,读来满眼生辉。王培鑫也写过六尺 七条屏的全本《书谱》,状如潮涌,气势更加宏阔。 小楷也是王培鑫先生的拿手绝活,不论是篇幅较长的《心经》还是寥寥几十字的诗句小品,都写得风韵独具,可圈可点。他说:“小楷最见得一位书法家的基本功,贵在厚实,不能虚浮。这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贵在宽厚仁义。”王培鑫先生以厚为本修炼艺道。他刻在砚石上的残碑以小楷写就,有骨有肉,朴拙厚重。 许多人对“招财进宝”合为一体的写法饶有兴趣。王培鑫先生也有这样一类书法作品,将古文的意蕴巧妙置于文字之中,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如“群贤毕至”四字,“贤”包含“忠”字,“毕”包含“孝”字,取忠孝两全之意。“富贵无头,文章通天”巧妙地将“富”字一点去掉、“章”字竖画出头,与句意相对应。再如“学好孔孟”四字集为一字,向儒家传统表示敬意。 王培鑫书法作品曾获得全市造纸行业书法比赛第一名,在上海崇源2012年春季中国书画专题拍卖会上,他的行书临《书谱》被高价拍出,深受藏家青睐。2013年春,王培鑫被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吸纳为会员。 保利国石馆由王培鑫先生的公子王安民主持,他受到家庭环境熏染,能书善刻,六岁时刻的长生果即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王安民说:“父亲钮印书三艺集于一身,才华横溢,为人厚道,是我学习的楷模,也值得向同好推介。”
2013-3-17~3-18成稿,4-11略改
(刊登于2018年7月《中国怡居》总第185期,署名“章学雷”。)
王培鑫先生,2013年3月17日摄于上海保利国石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