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来楚生篆刻研究的奠基之作 ——《来楚生篆刻述真》读后
文/董少校
翻览张用博先生不同版本的个人简介材料,都会看到“师从著名书法家来楚生”或“来楚生先生入室弟子”的字样。这仿佛一个难以抹去的标记伴随着他,是他步入艺术之门的出发点,也包含着他不负恩师教导的自励与自期。《来楚生篆刻述真》是一部学生写老师的作品,融学术研究和艺术家传记于一体,全景式地介绍评论来楚生篆刻特色,文字间感情浓笃,可谓一曲光大篆刻艺术、颂扬来氏精神的文化壮歌。其不可替代性与局限性,都体现在这层难以割舍的师徒关系之中。 从1964年拜师到来氏1975年去世,张用博跟随来楚生十多年,近距离感受到他的为人处事和书画印创作。其间建立的深厚感情成为张用博从事艺术活动的能量源泉。遵循着恩师的谆谆教导,他在书法篆刻领域 研习求索,开掘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收入“尚犀书刻——张用博从艺五十周年个人书法篆刻展”的“为容不在貌”及“息交以绝游”两方印,正是对来氏同名作品的模仿与再创作。与此同时,张用博投入大量精力整理恩师生平、阐释恩师艺术特色,成为卓有建树的来楚生研究专家。1987年,单晓天、张用博合著《来楚生篆刻艺术》出版,成为新时期第一本以单个印人为研究对象的印学专著。2004年,张用博和蔡剑明联手推出《来楚生篆刻述真》,百科全书式地展示来楚生篆刻的内涵精神,堪为来楚生篆刻研究的 奠基之作。 《来楚生篆刻述真》分为十四章,既有关于印坛概况、来氏生平、书画创作等方面的外围介绍,也有深入篆刻艺术内部,对章法风格、创作得失的精微探究,视野宏阔,论述周详。包括人事来往和篆刻的构思、设计、修改、品评在内,不少例子为张用博所亲历见证,对于呈现来氏性格特点和艺术创作至关重要。例如对“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 借力”一印的设计、初刻、修改的过程加以还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来氏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张用博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对来氏篆刻进行鸟瞰,可以从成千上万件篆刻作品、数十年时间跨度中理出头绪,区分不同的章法风格,为创作历程裁断分期,着眼宏大而提纲挈领。 张用博先生调动了自身对篆刻艺术的全部理解,通过篆刻的一般规律去探究来楚生篆刻的个性特点,把握了一位篆刻大家的创作习性规律,于是《来楚生篆刻述真》就具备了“学篆刻小百科”的阅读价值。书中对于来氏篆刻操作程序的介绍,对于边款格式与部位、执刀方法等的分析,实为一部生动详实的篆刻教程,对于阅读者提高篆刻创作和鉴赏水平大有助益。如“(补刀)必须仍用正规的刀法,不能随意刮削,否则原有之刀法情趣亦必被刮光削尽”(第61页),实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饮其水者思其源。《来楚生篆刻述真》的成书是张用博答报恩师的有力举动,让来氏篆刻艺术传承发扬,这也进一步奠定了张用博在来楚生篆刻研究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2011年6月,《中华书画家》杂志以40页篇幅报道来楚生艺术,整组文章开篇之作即为张用博长达七千字的《楚师生平》。张用博认为,来楚生是“吴昌硕之后,至今为止最杰出的篆刻家、从传统转轨到现代的领路人,是现代篆刻的奠基人,犹如明朝之文彭,其历史功勋比其印艺本身更大,其道德品质亦堪为一代楷模。”(第140页)这是张用博盖棺论定式的研究结论,弟子对老师的敬仰溢于言表。 《来楚生篆刻述真》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来氏篆刻的拓荒性资料。应当看到,师徒关系在具备史料可靠性、论述全面性等优点的同时,也难免对研究的客观性带来一定损害。来氏留下了海量的篆刻作品,是不是每方印章都好、各具艺术性?有没有失败的例子?创作中是否存在某些不足?书中未曾涉及。作者对来氏的最终评价,包括一些零星的评说(如“他的篆书仍是具有相当高的造诣,尚未见有出其右者”,第24页)建立在对来楚生个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缺乏同行间横向比较,多少会影响可信度和说服力。为尊者讳、弟子推崇老师本是人之常情,私人感情的过多介入却在无意中损伤了学术的纯粹性。 瑕不掩瑜,张用博先生对推广来楚生篆刻艺术的功劳为印坛学界所共睹,后来者正沿着以他为代表的来氏研究者开辟的道路,向纵深方向挺进。2011年,上海大学顾琴以《海派篆刻艺术》为题完成美术学博士论文,除了概面统述,还选取吴昌硕、赵时棢、王福厂、简经纶、钱瘦铁、来楚生和韩天衡进行海派篆刻个案研究。其中对于来楚生印风“现代性”的论述中,作者大量参考了《来楚生篆刻述真》关于并头呼应(顾 琴称为“并置”)、朱文向线落刀、佛像印特点等内容,藉此成就自己的学术观点。顾琴还在海派篆刻研究的整体背景下,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张用博“未对来氏篆刻思想作专论”的不足。《来楚生篆刻述真》成了来氏篆刻研究者继续前行的铺路石,无法绕过,正体现了在学术上的真正价值 。
2013-1-9完稿,题为《论刻扬来一壮歌》。2016-2-12修订。刊登于2020年第3期《印缘》。
《来楚生篆刻述真》书影 张用博、蔡剑明著,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