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朗润山水寄此身 ——读邵琦《只在此山中》
文/董少校
品读邵琦先生的山水画,色是淡的,心是静的。一幅幅氤氲的画面,飘漾着浓浓的书卷气,营构出一片瑰奇而唯美的空间。他的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很容易想到宋元明清的经典山水作品,格调高古,韵味雅致,线条 畅达而神气充盈。看他笔下的山,清朗俊秀,朴茂多情;看他笔下的水,波澜不惊,温润宁谧。山水含清辉,朗润荡胸襟。在布满线条色彩的书页间徜徉,仿佛远离了现实的喧嚣世界,随邵琦进入精神富足的山水天地。 我常想,理想的生活是创造的生活。历代艺术家以明眼巧手将自然山水呈现于笔底,或者以慧心妙思创造出全新的纸上风景,是顶顶了不起的人。他们不仅为欣赏者带来美的享受,而且随着作品的广泛传播,改变着人们认知或体验山水的方式。原来自然的景物可以这样奇妙,原来人与山水可以有这样的共生关系,生活的丰富性因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而大大增加。对山水之美的揭示既是一桩技术活,离不开长期的尝试探求;也是一项需要天资才华的创作活动,最终作品的效果与绘画者的禀赋学养息息相关。 毫无疑问,邵琦的山水画达到了技高艺美的化境。他浸淫绘画几十年,并非把此道作为谋生的主业,然而那份勤奋与悟性换来了数以百计的精美作品,让他跻身优秀山水画家的行列,并以一份对传统的虔诚固守而独步当世画坛。邵琦的画作中 透露出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等古代艺术家的意脉,笔墨间流淌的气息上承历史山水画的精神内核,下接当代社会的纷纭艺术生态。创新绝非抛弃传统另起炉灶。汲取古人智慧的精华,投入今天的 意境营造,正是一种踏实而负责任的创作态度。邵琦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正式出版过《中国画文脉》《晚明以来中国画的语境与语义》等专业学术著作,可谓笃志传统的学者型画家。 邵琦眼中的山水并非“纯粹”的景观,而是人化了的自然,描绘出天人合一的圆融之境。松间桐下,隐藏着一角屋檐;岩顶溪畔,伫立着一座茅亭;岸边波上,荡漾着一叶扁舟……人与环境和谐相融,观画之时,不由忘记了是在从外部打量那片诗性世界,还是身处其中成了山石树水的一员,心灵为之旷朗澄澈。画面与诗句的贴切搭配进一步显示了山水合赏宜居的情韵,譬如“谡谡长松作人语,开门出听又千回”传递出与松对话的意趣,“百年能几日,山间有余晷”暗藏着避世归隐的情结,“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包含着宏达高逸的人格……画与文经过创作者的静思巧构由毛笔表现在宣纸上,作品带给欣赏者无尽的感怀。 在哲学家海德格尔那里,“人,诗意地栖居”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人在世上不能毫无目的地奔忙劳碌,要在有限的日子中活出意义,彰显永恒的生命精神。邵琦就是这样心无旁骛的求索者。他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杂志担任编辑,后在两所高校任教。不论从专业背景还是从工作内容看,绘画 都不是他的份内任务;然而他摒弃世俗的浮华与干扰,执着地握着毛笔,把画画当作内心的必需和寄身立命的根本,终于以非凡的定力成就了一片诗意栖居的艺术世界。
2013-10-31
洞庭烟波,邵琦
《邵琦山水画 只在此山中》书影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