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文章
我的音乐
我的印章
我的摄影
我的作业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汇丰离职周年记
(返回)
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在2005年9月6日离开汇丰,转眼之间已经一年了。一年里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可以出现很多变数,可以忘记很多往事——然而,一年里也可以有很多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很多小事件在脑海里变得清晰起来。提到汇丰,我想说的何止是千箩万筐呢?恐怕要用火车皮来装吧。
还是先自报家门。本人Lineral,2003年10月6日成为汇丰的员工,培训结束后到离职都在ORTT(汇出汇款部)。这个汇丰全名叫汇丰数据处理(上海)有限公司,是HSBC
Group的全资子公司,座落于上海南京西路388号仙乐斯广场9楼到16楼。为了和浦东的汇丰中国总部区分,职场上的人往往叫它浦西汇丰,集团内部则称之为SPC(上海处理中心)。在我经历过的所有正式工作和兼职当中,汇丰的经历是时间最长的。
当然,相处时间的长短不足以成为判断好恶的理由,就像李敖坐牢再久都不会喜欢监狱一样。汇丰的同事、汇丰的培训、汇丰的文化……都给我留下了这样那样的影响,有些已经实实在在成了日常行为的一部分。不经意的时候,我会放下手边的事情想:哦,这是汇丰带给我的印记。
比如说吧——年初开始我每周一天在宣传部值班,接起电话的时候,不由自主就说:“您好,宣传部。”以前不是这样的,在沸点的时候,我拿到听筒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好,请讲。”这大概就是公司和公司的不同了。汇丰的新员工培训包含办公室礼仪方面的内容,进入部门以后,一些细节的做法也会成为纪律。按照一般的要求,我接听电话应该这样:“你好,ORTT,我是Lineral,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你?”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都可以。开始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是条件反射了,大家都这样,有什么难为情的?所以,到了宣传部以后,我就沿用了简化版的口头禅。前几天我打电话回去向几位同事问好,还是能得到这样亲切的反应:“你好,ORTT.”据说,汇丰在中国大陆的公共关系在所有外资银行中是最好的。专业的评论有待于专家作出,反正碰到与汇丰有关的报道我会多留意几分。几个月之前,好像是青年报说的吧,有位员工和汇丰打官司,状告公司解雇她,后来不知结果如何。我曾读过汇丰高层领导认养某片绿地的报道,也知道最新数据表明,在世界所有银行中汇丰资产第一、市值第二。看到这样的好消息我还是很高兴的,就好比看到关于交大的好消息我会高兴一样。几天之前,我又看到报纸上说汇丰捐款302万元资助上海社区青年的就业教育培训(见于8月31日《解放日报》第6版)。汇丰能为政府分忧,承担社会责任,值得竖起大拇指。
我很喜欢穿那两件印着HSBC标志的T恤衫,喜欢用属于汇丰自己的记事贴;我手上保留着汇丰发给我的全部工资单,ORTT绝大部分的排班表,还有员工手册、培训资料、离职证明、工作日志……当然留言本也是我的珍藏,上面写有60位汇丰同事给我的赠言。或许,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是留在脑子里的,人和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比所有外在的物品更为宝贵。
离开汇丰的一年里,我想得最多的是那里的同事。失落的时候,我记得他们的鼓励;得意的时候,我会想起他们的谦虚和奋进,继续努力追求。也有一些朋友,无关现实生活的利害,却会让我怅然无语,或者温情满怀。下面就大概数一数吧。
袁仲一Michael。他的职位级别是SO(高级主管,大致是部门副经理,千万不要当成一氧化流),相当和气。这可能也是汇丰的一个特点,官都没有官架子,高层领导更是如此。有时在中区广场地下餐厅里彼此碰到,两个人就会坐到一起吃饭。ORTT一半员工的排班表是Michael负责的,我想考研究生,为了多一些复习的时间,希望上做四休三、每天工作十小时的长班(Long
Shift),他便这样给我安排。有那么几个月,整个部门七八十人就我自己上长班。在我去交大报名、复试的时候,他也顺顺当当地给我换班,说:“你要有好的发展,公司支持你。”考研我只是私下里准备,直到递交辞职报告之后才向众人公开,那之前的一年里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这件事,不过Michael算是一个。复试结果是我被录取了,我还记得当天晚上我和他开怀畅谈的情景。别的同事都已经下班回家,而我上长班走得晚,偌大办公间成了我们私人交流的天地。他对我好也就是公司对我好,我是记得的。在汇丰的最后一天里,除了办办手续,我还是
正常做单子到下班时间,自认为于Michael、于汇丰都问心无愧。回到交大之后填写入党相关的详细表格,本科和研究生求学时的证明人都是校长谢绳武,而就职于汇丰期间的证明人我填的
正是这位袁先生。
华飞Phillip。这是ORTT的一个传奇般的人物,据说出生于1978年,二十四五岁就成了SO.很多人都好奇他是哪里毕业的,打听下来结果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专科学校。我只比他小一岁,能力、职位方面却差他十万八千里。除了处理Snag
Case(被退回的汇款,俗称“死单”)的时候,我和Phillip打交道不多;于我而言,他的存在更多的是一个榜样:英雄莫问出处,有志不在年高。我还在汇丰的时候他就跳走了,传言是到了通用电气。
扬帆Sunny。外貌就不要描述了吧,好多同事说她是ORTT的No.1;工作能力同样没的挑剔,毕业后进人汇丰就拥有平常员工需要两三年才能得到的职位。我很佩服她为自身发展所做的长远规划,也很欣赏她的才华。我读过Sunny的诗,意象缥缈,感情细腻;她也为我的作品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知心难求,碰到她我就有这样的感觉。后来她回到家乡广州了,临别把自己用过的台灯留给我,两个人保持着通信的联系。她考过托福申请到了英国的学校,却没有出去,目前就职于广州花旗银行。台灯还在我桌上亮着,不知Sunny现在心情可好?
王千峰Whitman。这是来自广州汇丰(GZC)的朋友,在ORTT刚成立的时候过来培训,所以有机会相识。除了海拔低一点,Whitman几乎具备了成功男人的所有优点:仪表堂堂,谈吐幽默,技能高超……虽说已经当了爸爸,还是很受在年轻的女同事青睐——不过,他毕竟是一位负责的丈夫,主动和她们保持着距离。Whitman在上海大概三个月,后面六七个星期和我交往特别密切,经常一起吃饭,周末出去喝酒。那时我对一位同事心生爱慕却无可接近,两个人聊这方面就特别多。“你身有屎”,这是他教给我的广东话,意思是“你心里有鬼”;他还给我转发过一条关于“叼着雪茄的大脸男人”的短信,现在想来依然忍俊不禁。Whitman对马家爵特别有兴趣,能够把四个被害人的名字倒背如流,而且跟照片一一对应。回广州之前,他把很多生活用品留给了我。我去浦东机场送他,心里有几分伤感;后来我知道,那天同样是他的马老兄去西天的日子。本来说是相约在交大,因为家庭的关系,Whitman终于没能考这边的研究生。我相信以后一定有机会去广州看他。
王洁Jessica。说来有点不好意思,这就是我曾经暗暗欣赏的女同事。她比我晚一周进入汇丰,为人低调,品质优秀。第一次见面时,我在纸上勾勒了她的自我介绍:“中山大学电子通信Sales
CS
2年摄影”。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和男朋友的照片,彻底断了那个刚刚萌生出来的念头,继续平平淡淡地做同事。总会有一种缘分注定要错过,总会有一种情谊值得长久珍惜,Jessica让我感受了很多很多。她是最晚为我留言的同事之一,本子上写着:“抱着平和与宽容的心态,不懈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友如此,夫复何求!
王墨Mark。他块头很大,天天笑呵呵的。周六有时候单子少,他会和大家侃大山,说一些人生的哲理。Phillip走了之后,他升到SO,不过这并没有把他留住。在他离职前不久的一天,Mark给我留了言,而后带我去茂名路的一家酒吧。我们走在夜上海的街道上闲聊,非常惬意。我以为Mark的职业发展已经很完美了,他只是笑笑。我忽然明白,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生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杨晓晨David。最难忘的是他上的一堂Goal
Setting(那可是Michael安排我去上的哦,现在依然很感激)。David是个苦孩子,10岁才开始上学。小时候他骑在牛背上,牛受了惊吓而狂奔,把他挂在了树杈上——当然了,结果是他大难不死。那次课他说到了自己理想的实现过程,也让大家说出目标——我还记得,我说的是想三年里出一本自己的书。在汇丰期间我写了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五六十万字总有的吧,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我考回中文系的愿望;两年半过去了,除了在一本书里发过一篇短小的文章,自己的书根本就没有影儿。很想对David说:先别急着秋后算帐,再给我几年时间吧。
甘琨亮Terrence。身为总经理,他依然有几分调皮。他曾经写信鼓励我多写文章,去台湾汇丰前,还给了我一个厚实的拥抱。SPC倡导Open Friendly
Energetic的文化,从他口里念出来感觉格外有味道。心胸开放、热情友好、积极主动,这样的建言让人受用不尽。
周剑虹Joyce。当我拨通了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还是那么熟悉,叫我想起她厚道又有点摩登的样子。有人叫她“小乔”,我也叫她“乔”。如果说身边有同事特别象“上海女人”,那一定非小乔莫属。不管穿着饮食还是言谈举止,她的精致不动声色。离开汇丰的时候和她桌对桌,印象里也就这样面对面非常亲近。这几年Joyce都是边工作边读书,非常辛苦,不过明年春天她就要修成正果了。时过境迁,乔说出了对我没有发生的和已经过去的恋爱的分析:“你不在她的选择范围之内。”毕竟是旁观者清,她的高见言简意赅,让我大为叹服!Joyce的终身大事还悬着,很希望能早点吃到她的喜糖——说实在的,她也老大不小了。
王杰文Simon。严格说来这不算我的同事,不过确确实实又是因为汇丰而认识的。当初他要去SPC参加面试,在网上找资料认识了我,两人聊了很多。在千人挑三的激烈竞争中,Simon如愿进了汇丰。他把我的提醒也当成原因之一,虽然我不这么认为,却知道他是很讲义气的人。他前后两次来交大看我,其中后一次专门是为了感谢,给我装了一个DVD光驱。Simon给我的感觉是正直大方,听说工作中表现也很出色;不管在汇丰还是在别处,相信他的职业会有好的发展。
汇丰的人好多啊!林冬Lynn说话声音不高,却掩饰不住那份发自内心的真诚;陆静Carol是个快乐的青年,无论什么时候都面带微笑;林薇Teresa的穿衣最有风格了,有同事说她老是披着一块布,不过她的和蔼同样深入人心;朱静Juliet曾向我强烈推荐《大长今》,如今我不仅看过,而且还去过拍摄地点呢;杜燕Cindy你还好吗?跳离了汇丰工资同样翻一个大跟头,真叫人羡慕呢!……汇丰是个好地方,可以认识那么多的朋友!
在我即将离开的时候,SPC就开过大会,说有些业务将要划到外面。过了这一年,它已经大变样了,一部分同事已经跳槽,也有的转到了浦东汇丰、恒生银行、交通银行。ORTT也不例外,即将散伙。当初SPC的设立就是看中了上海便宜的人力资源,如今行情看涨,相关业务就去了成本更低的地方——好比说,ORTT的单子转到了马来西亚。每个人都是全球化浪潮里的小贝壳,潮来潮去由不得自己。有聚有散本是人之常情,感受到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还是会依依不舍,悲上心头。唉!想当年ORTT的开业典礼有Terrence亲自参加,大家围在一起吃烤乳猪,那才真是大快人心!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我在这里念念旧情、发发感慨,其实只是痴人说梦罢了!SPC何去何从,怎么会由得我这个局外人说三道四?汇丰是我停留过的港湾,SPC是我曾经住宿过的驿站,所有的爱恨喜怨只是微不足道的个人情绪。在我写下这堆文字的时候,不知汇丰的同事会不会记起这位一年前离职的员工呢?
2006年9月初
相关链接:写在离别汇丰两周年之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