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厚积薄发向艺林 ——印人罗刚印象
文/西槐
眼前是一方玲珑剔透的田黄石印章,拇指甲大小的不规则印面上,细密地用朱文刻着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句子:“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谨严而错落有致的布局安排,利落而不失闲趣的用刀风格,挺拔而饱含张力的文字线条,加上豁达而意味深长的印文内容,细润而色泽内敛的石材韵致,随形而意境邈远的印石雕工,众妙毕备,构成了一件精彩绝伦的艺术品,诚为美石美篆。印章旁侧刻有二字穷款:罗刚。 罗刚何许人,居然敢在价值动辄数万的田黄石上奏刀?书法篆刻界听说过这个名字的人似乎不多,因为他既不是上海或全国的书协会员,也没有加入西泠印社,互联网上甚至搜不出他的一份艺术简历。没错,罗刚正是那个自称为“一耕夫来自田间”的人,一名隐居在繁华都会的逸士,一位在艺林厚积薄发的求索者。 1977年,罗刚出生在安徽宣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祖父曾任职于治淮委员会,学养深厚;父亲能诗善画,工于书法篆刻,在当地颇有声望。秉承良好的家学渊源,罗刚很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十六岁初中辍学,跟着父亲学习治印,到如今,已是有着二十年刻印史的“老印人”,刻过的印章数以万记。 尽管生活艰难多舛,漂泊不定,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于艺术内在品质的追求。早年,罗刚师法赵之谦、吴让之等浙派篆刻,在章法布局、线条质感等方面心追手摹。随后,他从汉印、明清诸流派印中汲取营养,眼界为之开拓。书法方面,罗刚从柳公权起步,又临摹吴让之篆书,精研篆字结构。寄云阁印社里悬挂着罗刚临摹的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四条屏,线条老辣,收放自如,气象庄严。经年的积累为罗刚从事篆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自由出入于古今各种风格之中,篆字无需查字典即能背写。 勤奋和坚持是罗刚篆艺不断精进的要义所在。他笃定此艺,发心钻研,力求成就自家面目。身为一名在家的佛教徒,他两次篆刻完整的《心经》,不为别人请托,只是出于个人的信念和爱好。一次是逐句篆刻,54方构成一组,风格各异,蔚成大观。另一次是在9.8×9.8厘米的巨石上刻《心经》全文,顶面为同样大小的佛像印,四面刻大字边款,历时二十天才完成。如果没有长时间勤学苦练大积累的牢固基础,如果不是对自身篆艺怀有充分的自信,怎敢轻易进行规模如此宏大的刻印工程!然而罗刚做到了,或许这也是他敢于在贵比黄金的田黄石上动刀的底气所在。 罗刚师从篆刻家徐梦嘉先生,时常向同行师友问学切磋,博采众长。不论是刻汉满白文、以隶书入印还是制作鸟虫篆,都面目可喜,耐得审视与把玩。同时,他从不满足于做一个机械的刻字匠,悉心追求方寸之间的艺术表现力,为作品赋予灵性和韵味。罗刚的篆刻风格总体平正雅致,偶见险峻豪迈,章法谨严,篆书优美。他常常追求艺术中灵巧机趣的东西,比如“佛缘有缘”中的双缘成镜,“吟古知足”中的四字同心,为作品带来隽永的意味。 在罗刚眼里,篆刻艺术与人生是合而为一的,道理息息相通。他曾将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入印,向诗人慷慨雄健的气魄致以崇敬。然而时隔一年他果断磨平重刻,李清照对时局的愤慨惋惜与他对自身艺术水平的恨铁不成钢融为一体。“三思而行”说的是为人立世的态度,同样体现了刻印须精心构思、厚积薄发的道理。至于灵气飞扬的“癸巳”印,何尝不寄托着他对新年好收成、生活平安幸福的祈愿!品赏罗刚篆刻,可以感受到他对艺术品质的执着探求,体会到一种浓郁的人文之美。 刻小字印是罗刚的拿手绝活。他能在0.8厘米见方的青田石上,刻出“心中有美人自有江山”九个朱文字,布局落落大方,线条挺拔流畅。环视上海篆刻名家,具此功力者屈指可数。我有幸收藏罗刚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白文印,只有0.9×1.7厘米大小,潇洒磊落,雍容秀美。两列各四字错落有致,“山”字与“出”字、“水”字与“小”字互成斜角对称之势,与邓石如“江流有声,断岸千尺”朱文印既在文字上承续,又在风格上呼应,殊有奇趣。细微之处见精神,眼前这方“爽欢”印为1.2×1.5厘米大小,幅面袖珍而气象开阔,线条精微而不显瘦弱,让人赞叹欢喜。 篆刻融入了罗刚的生命,不可或缺。他名片上的文字以篆刻边款印成,手上的戒指也是有着特殊寓意的印章。罗刚生活朴素、消费节制,没什么特殊爱好,篆刻既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苦苦追求的事业,印人成为他的职业自期。当手头宽裕之时,罗刚不吝去购买名家篆刻佳作、原打印谱,藉此开阔眼界,从同道身上获取艺术的滋养。他手上有陈介祺、来楚生、黄宾虹等名家藏用的印谱,于当代篆刻名家的原石收藏方面尤其宏富,足有几十方。 “凭真本事吃饭”,这是罗刚离开家乡在外打拼一直坚持的准则。不搞虚头花脑的小动作,苦练内功,广取博涉,让艺术之花从肥沃的土壤之中生长出来。他的篆刻基本功十分了得,壬辰岁末,我前往寄云阁印社拜访,亲见他背篆、无底稿刻印的场景。当时离打烊回家还有一点时间,他问在场的梅香女士:“你儿子叫什么,用什么斋号,我给他刻方印吧。”随后,他就拿出一块普通青田石,两面磨平 ,稍加思索后,不用打印稿,直接握着石头刻了起来。先刻二字白文姓名印,然后在另一面刻三字朱文斋名印,皆布置妥帖,笔画爽落,前后不到半小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罗刚正是在一万多方印的艰苦实践中,练就了过硬的篆刻本领。梅香女士爱不释手,为儿子能用上高水平的印作而欢喜庆幸。 小时候,我常听老师说这样一句话:“咱农村的孩子,要离开庄活地,途径只有两条,一是考学,二是当兵。”这也是中国各地农村普遍面临的境况。然而不得不说罗刚是个例外,他以初中肄业的学历,从乡下来到都市,凭借聪颖的天资和后天的勤奋获得艺术上的非凡成绩,进而在强手如云的大上海站稳了脚跟。“英雄莫问出处”,罗刚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这句话作了完美的注脚。 我和罗刚先生多有接触,深觉他性情淡泊,行事低调,可谓一位谦谦君子。他的艺术实绩远远超过他目前所拥有的社会声誉,但他不以为忤,安之若素。正如田黄印所昭示的那样,“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只要心胸磊落、性情达观,别人暂时不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时处在困顿逆境中又有什么关系呢?胸怀为艺术殉道的精神准备,一切都可以等闲视之。他深味淡然又厚实的人生态度,调动起自身对于艺术的独到理解和蓬勃热情,把这两句箴言刻在 珍贵的田黄石上。 “爽欢”印将于癸巳元宵节在抱月堂微拍,系罗刚篆刻作品首度亮相艺术品拍卖市场。这不仅是罗刚在本命年的一件大事,也标志着这位向来默默无闻的职业印人,自信而优雅地登上了海上印坛,正是: 田间耕夫出宣城,潜心篆刻练艺功。 二十年来第一拍,沪上印坛启新星!
2013-2-20~2-21
注:2013年2月24日,“爽欢”印在“抱月堂”进行微博拍卖,以66000元价格成交。
转载:罗刚博客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罗刚篆刻,2013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