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陆康消息》后记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初识陆康先生,是在寄云阁印社的雅聚宴会上。他周身散发着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满座宾客感到轻松愉悦。服务员对自带酒水略有微词,陆康提出额外付费,巧妙化解了僵局。酒店经理为他的雍容气度所折服,最后免除开瓶费。陆康说:"出来聚会是为了开心,小的事情何必去计较。"

席间陆康还谈及另一件事。同楼的两户人家因某项公共费用而吵闹,互不相让,他听到后出来劝解:"大家都是邻居,有话好商量,有这争吵的时间,足可以把钱挣回来了。这笔钱我来出,各位意下如何?"两家人自觉理亏,分别退让一步,很快就谈妥了费用分担方案。

那天是2013年12月14日,在城隍庙附近的丰收日大酒店,陆康的谦和大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每句话都从心底流出,并非刻意经营,唯其如此,越发显现出一种高超的生活智慧。他自然而然地成为酒桌的话题中心,但他懂得照顾其他人的感受,适时给予回应和赞美,让每个人都获得参与感和收获感。

出于对篆刻的兴趣,2014年我着手进行上海当代篆刻家个案研究,力图从小处切入,把握不同印家的作品特征和艺术贡献。这是小火慢炖的活计,选择自己认可的艺术家,广泛收集资料,基于作品细读撰写评论,同时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做一份艺术年表。我最早写篆刻启蒙师徐庆华,而后是张用博;慢慢进入写作状态,又评析陈茗屋和孙慰祖。这样的文章不太容易发表,也无所谓。我想,等写完八位或十位印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积攒起来出一本书。

因为在聚会上结下的缘分,我开始更多关注陆康的篆刻。当今上海印坛有"海上三大家"和"海归四大家"的说法,陆康即名列"海归四大家"。他的篆刻在朵云轩历次拍卖中也很受欢迎。我悄悄想:他的印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需要做一番探究。这样,陆康成了我个案研究的第五个对象。

桐乡石门湾坐落着丰子恺故居"缘缘堂",院内塑像底部刻着一句话:"人生短,艺术长。"艺术和人生实在难解难分,这在陆康身上也有显著的体现。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篆刻作品集展开解读,可以看出陆康在工稳与豪放两种艺术风格之间游移,而原因可以从他所处的城市文化环境、他与不同艺术家的交游中去寻找。印评写出来,卑之无甚高论,只是可以自圆其说,聊备一格。

我把文章和年表寄给陆康,而后前去拜访求教。陆康认为对他印风转变的分析有些道理,并提供若干资料供我拍摄,用于充实艺术年表。我得以在面对面的晤谈中认识篆刻之外的陆康。参展、出书、题跋、发表文章,每项活动都是他在艺术道路上求索留下的足迹;他出过40多本书,十数次作为艺术使者到欧洲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在那里写的书法超过10万张。从孤身一人离开上海去澳门打拼,到成为赢得沪澳两地艺术界认可的艺术家,陆康无疑是成功的;我深深地体会到,他除了具备对于艺术的悟性和天分,还付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辛劳。

每次去位于虹桥的陆康工作室拜访,我总会感受到他的谦和、随意、洒脱。他活得像一首诗。在约定时间到达小区时,抬头看到陆康已在楼门口等候,由衷涌起感佩之情。我由此想到那句"人生短,艺术长",当每一天都过得通透敞亮时,人生成为艺术品,短暂的人生便获得了恒久的意义。很多人喜欢收藏陆康的作品,我想一面因为艺术价值高,另一方面也因为作品上附着了陆康的人格魅力。

陆康的艺术呈现截然相反的两种风格,工则极工,放则极放--篆刻如此,书法亦如此。人们习惯了陆康隽秀清雅的隶书,殊不知他的行书会雄健豪迈,甚至他上世纪末就在现代书法领域作过深入探索。在为人谦诚和蔼的背后,陆康在艺术上非常不安分,这种激荡的创造力使他的篆刻和书法映射出多彩的光辉。

撰写艺术年表的过程比我想象要来得长,这是因为,陆康参与的艺术创作和交流活动格外丰富,短时间之内难以收集完整。当然,这本是难以穷尽的任务,只能择取大要,尽力而为。面对四万字的从艺资料,我又悄悄想:陆康是谁?他是一本广博厚重的大书,相对于他的艺术和人生而言,艺术年表只是这本书的粗疏框架。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感激这个编制的过程,我得以走近陆康,感受到一种为人的儒雅做派和潇洒风度,或许正是民国文人的遗韵。承陆康先生不弃,年表在他主持的《印缘》2015年第2期全文发表。

年表的八百多条记录勾画出陆康的艺术行踪掠影,其中的每一条都包含着悠远的人生况味,撰写之时我感同身受。如1987年5月1日,《澳门日报》刊登陆康书法篆刻展览揭幕的消息,配发他现场挥毫的照片,还登载一篇特稿。那时陆康正好四十岁,在澳门辛苦打拼七八年,已初步站稳脚跟,盛大的个人作品展表明他融入了澳门主流文化界。在受访时陆康说:"假若不虑温饱,真希望日后能当个艺术家。"这里透露出他在经济上未必宽裕的境况,更显示着他未来将投身艺术的理想和信心。西谚说"人生从四十岁开始"(Life begins at forty),设身处地似乎可以想见陆康当时的踌躇满志。若干年后他实现了当初的愿望,成为卓有成就而受人崇敬的艺术家。当我在键盘上敲出他那句话时,不由涌起为人当自强的感慨,以及见证他美梦成真的喜悦。

幸得陆康先生慨允,我从篆刻评析和艺术年表出发,为他编一本书。书中打算放入他的篆刻作品,怎么选择呢?想过用历年篆刻代表作,也想过用近作,似乎都不妥,最后想到用陆康的自刻自用印。这些既是陆康的篆刻作品,也体现出他的审美情趣;它们大多未发表过,集中起来可以成为一份有价值的资料。

这是一本单薄的小书,取名《陆康消息》,希望读者带着轻松的心情拿起来阅读,对陆康的篆刻和从艺历程增加几分了解。陆康先生婉谢了我请他写序的提议,只希望用作品说话,艺术上的优劣得失任人评判。他的达观态度令我钦佩。随书发行陆康先生的生肖印册和艺术活动光碟,读者可以多角度走近他的艺术人生,在我则感受到前辈对后生的信任与厚爱。

这也是我独立完成并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书。在写作和筹划出书过程中,我得到陆康先生诸多协助指导,收获远远超越篆刻艺术本身,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王刚社长接纳拙稿并精心策划,感谢金嵘编辑为美化书稿付出辛劳,感谢导师张永胜教授、启蒙师徐庆华副教授支持鼓励,感谢胡建君老师通读审阅,感谢沈嘉禄先生、管继平先生提出宝贵意见。

篆刻评析只是一家之言,艺术年表或有舛误,书中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9月30日

董少校于海上素槐山房

 

(本文部分刊登于2015年12月20日《新民晚报》。链接:陆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