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陆康:探艺求道,臻于圆融
董少校
从2016年秋天起,陆康在"书法篆刻家"之外,又多了一重"高校教师"的身份,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指导硕士研究生。虽说受聘担任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是此前一年的事,参与常态化的教学活动仍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体现了一所高等学府对陆康艺术成就和学术造诣的认可,同时表明他不顾六十八岁高龄而投身于人才培养事业,把艺术学养反哺社会。 陆康六岁起得到祖父陆澹安指授,学古文辞并临习书法,十八岁进入陈巨来门墙学治印,二十多岁即以《汔可居印存》(1970)、《持衡精舍印存》(1972)蜚声沪上,得到朱大可、来楚生、刘海粟、谢之光、钱君匋等名家题辞嘉许。他曾在澳门发展二十年,从事诸多行业,却未曾远离艺术,将此当作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支撑。书法篆刻融入陆康的血脉,他探艺求道,臻于圆融通达的境界。他产出一部部著作,正式出版物已逾四十种,既留下探索的足迹,也给世界带来片片绚丽的色彩。 概而言之,陆康的著述涵盖艺术、文学和学术研究,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艺术作品类,包括篆刻集、书法作品,以及书与刻、刻与画等形式的合集,如《陆康印选》(1993)、《陆康书〈正气歌〉》(2008)、《小康大同》(2014)等,所占比例最大,约为总量一半。二是文学作品类,以文字抒写个人心情,表达城市印象,描绘艺术家风采,包括《感觉上海》(2002)、《上海心情》(2004)以及四人合著的《上海人情》(2014)。三是文化普及类,如《名帖导临o篆书》(2005)讲解历代篆书名作,三个版本的《中国闲章萃语综汇》(2005、2008、2016)为分门别类的吉语手册。四是作品整理类,发掘编纂陆澹安留下的文字遗产,已出版《戏曲词语汇释》(2009)、《澹安藏札》(2011)、《庄子末议》(2012)等六种。 能放能工,亦雄亦秀,将相反相成的风格熔于一炉,这是陆康艺术的显著特点。年轻时他遍临经典法帖,较早出版的书法作品集是《陆康现代书法》(2000),奔放的激情洋溢其间,充满实验性,令人耳目一新。接着他出版《陆康书唐诗三百首》(2001、2007),猛然一变为清丽润妍的蝇头小楷,仿佛从关西大汉化身为江南闺秀。其后陆康书法更多以篆隶示人,包括《陆康篆隶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008、2013)、《金石兰亭》(2012)、《苏东坡前后赤壁赋》(2016)等,庄中现奇,兼有古雅的金石气与灵动的装饰味,体现出他自己的书风特色。因为功底扎实,所以可对经典随心化用,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陆康性格里又天生带着一种不爱安分的东西,偶写行草书便肆意挥洒,情感丰沛,满纸精彩。 陆康从书法起步,却成名于篆刻,早年出版的几部作品集都是篆刻,包括《陆康所劚印存》(1988)、《陆康印选》(1993)、《陆康作品集》(1999)等。与书法一样,他的篆刻也以善变为特色。陆康早年作品即显纯熟面貌,得其师陈巨来"十年之后,执印坛牛耳者,舍生其谁耶"的赞誉。他刻工稳一路刀笔老到,很长时间里却更多以雄放面目示人,如在《陆康艺术人生》(2003)共收录17件篆刻作品,没有一方是通常意义上的元朱文或满白文印。他的大篆印、鸟虫篆印都自成风貌,足可比肩沪上同侪,然而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何菲著《上海情丝》(2016)收入陆康印章46件,相当一部分为近期创作,印面苍朴俊逸,透出的汉印气息、明清流派印雅趣,令人心折。前不久在陆康先生府上欣赏一批新作,观之纯净周正,颇有"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感。半个多世纪以来,陆康不满足于"吃老本",他的篆刻一直在变,即使曾长期旅居在外,也没有"结壳",显出自我变革的勇气和魄力。陆康很少说时下流行的"创新"二字,然而创新一直是他篆刻的风骨。 在陆康那里,艺术不是外在于生命的技巧,而是与人生体验合为一体。创作时他常取材于古典文学,用书法表现《唐诗三百首》、《正气歌》、《兰亭集序》、《前后赤壁赋》等名作,古远的内容借助个性化的书法样式而获得新生。他对于闲章的偏爱更体现了拥抱经典的姿态,一部《新编闲章粹语》是他与历代前贤的亲密对话。陆康的作品是纯粹的、超脱的,也是现实的、入世的。他娴熟运用佛教题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次出版篆隶书法,刻成两种篆刻印谱(2007、2008),超拔脱俗。他也对当下生活有着深沉的热爱,完成一大批福寿吉祥题材作品,包括《陆康吉印祥语》(2008)、《吉印祥语手册》(2011)、《岁岁寿》(2013)、《接福》(2014)、《年年吉祥--陆康生肖印对联》(2016)等,散溢着温馨的人间烟火气。其中十二生肖印及对联还被制成灯箱,作为实用物品走进寻常百姓家。
生活中的陆康潇洒随和,宽以待人,不忧不惧,被称为"海派"。他走到哪里,都会形成一种和善的气场,成为欢声笑语的集散地。这离不开家学渊源的浸润、足渉中西的历练,也得益于书法篆刻带来的滋养。他在艺术的天地间求索寻觅,由艺而进乎道,圆融通达不仅构成艺术的品格,而且化作人生的底色。 (刊登于2016年11月15日《红蔓》杂志总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