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立春

 

( 返回

 

“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98本(三)15#。邮编:264025。”

 

我习惯了收到这个地址的来信,也习惯了给这个地址写信。和这个地址相联系的是我初中同学,一个名叫李笑的女生。

高中三年里我和李笑同校不同班,她读文科,我读理科,几乎没有联系。大一那年寒假去学校,两个人在高密火车站相遇了。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冲去了三年准军事化高中的沉闷之气,李笑神情爽朗,能说爱笑,让人感受到正当其时的大学生所特有的蓬勃面貌。许多个月之后,曾去火车站送我的妈妈还是记得李笑:一是因为她的超出身材若干的长围巾,二是因为她的直白得有点“不本分”的笑。也是因为火车站上的相逢,我知道李笑在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读中文系,并留下了她的通信地址。

自然而然的,两个人开始了书信往还。从邮戳可以知道,那是在1999年春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心里就藏着一个文学的梦,希望能在文字方面做点什么。刚上高中时糊里糊涂读了理科,梦想的火苗倒没有熄灭,通过早自习背唐诗、晚自习看小说、零碎时间写日记这些特别的途径散发着微弱的光亮。进入大学之后,我念的是工科,对文科出身的人总是怀着几分特别的崇敬。在与李笑的通信联络中,我感受着烟师中文系的学习气氛,维持着同学的朴素情谊,也满足着一份工科学生谈文学的小小虚荣心。

李笑感情丰沛,下笔千言,她的信绝少有低于两页信纸的,不管初四前后桌时候的趣事还是大学里的见闻,她都说得有声有色。我还记得,她写字的撇画撇得很向左,她的“笑”字写得像“哭”一样,她给我指出“光陆怪离”是成语错用,她为我推荐《青年文摘》上的散文《中文系的手语》,她说我老是盯着她信中的话咬文嚼字,她说两个人是平行延伸的两条铁轨永无交点,她还说以后她会写一篇东西专门说我。通信成了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一阵子,我每个星期都会收信写信。放假的时候整理行李,往往发现抽屉里积攒的信已有厚厚一打。

那时年少轻狂,我是,她也是。

本科毕业后,李笑考到西南师范大学去读研究生,我在上海工作;再后来,她到潍坊去教书,我回学校读研究生。以前我总觉得考上中文系是兴趣与机缘合力作用的结果,谁曾想这般选择里隐约浮现着李笑来信的影子?生活是一如既往的简单。我期待着读到李笑写我的那篇东西,也许她写了,藏在抽屉里,也许她没写。青春的热度渐渐退却,信件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点心,可有可无,终于有一次,信断了。两个人在网上保持联系,没有了那份静心的付出,也没有了那份温暖的期待。在聊天窗口打个招呼,只消手指轻轻敲击键盘,三下五除二就完事。这样的交流让人忘记彼此的距离,说近也很近,说远也很远。

寒假回家,我又见到了李笑。她还是那么爽朗,那么健谈,说到自己如何写论文评讲师,如何感受到学术能力的退化。如果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我都不知道她的个人大事有了那么多进展。电话是李笑的一个不常联系的老同学打来的,听上去两人兴致都很高,聊了足有一刻钟。我本不希望听到别人的私密交流,可又不方便走出客厅去,只好抱起沙发上的布娃娃玩。这只布娃娃长着大脑袋、小耳朵,粉红色的绒毛映着白色的肚皮,非常可爱。我听到李笑在电话里说,男朋友在建行工作,收入是她的几倍;婚房有点老,离那个朋友家非常近,欢迎他有空过去玩。以往寒暑假我多有机会见到李笑,话题落到谈朋友的事,答案都是“没有”。我曾设想符合她的标准的男人会是什么样子,可是想不出来。要她否定一个人很容易,要她肯定一个人,很难。但我也想,无论如何,李笑总归会成家的。

是的,春天要来了。待到春意最浓的时候,李笑就披上婚纱作新娘了。

“说来真是不可思议。在重庆读研的时候,追求我的也不乏其人,到潍坊学院后居然走上了相亲这条路;这几年我相亲过的人总有三四十个,都在高校系统之外,而他是乍看上去哪方面都不顺眼的人,像个书生一样文文弱弱——最后居然成了。”说到自己的恋爱经历,李笑心态淡然,好像在讲述旁人的故事一样。开始她对他的猛烈攻势无动于衷,后来主动等在他单位门口;以前她看不惯公共场合的卿卿我我,后来在公交车上给他揉按脚上的穴位。李笑本可以免试去四川大学读博士,就她过人的学术才华、在高校长期发展的定位和目标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但男朋友让她在结婚和读博之间作出选择,她妥协了。“我和他都老大不小了,而且两边家人都在催,没办法。结婚是一件非常让人劳累的事,累得你不想再结第二次。人一生里要活这么多年、这么多天,面临着无穷多的诱惑,要做到他的心时时向着你,那不可能。其实我也觉得无所谓,只要大方向没问题,小事情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我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心里酸酸的,却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苦笑。想象中的爱情如同水晶球一般完美无瑕,等啊等,找啊找,结果发现生活原来是一地鸡毛。

回家以后,我打开装信的箱子,把来自烟师中文系的信堆在一起。四十七封。虽然它们尘迹斑斑,却依然显出写信时的样子,信封上的撇画撇得很向左。我收到过很多信,但此前没有、此后也没有从同一个地址收到这么多信。每封信都是穿越了时空的使者,曾经传递感动心灵的符码,如今像化石一般,静静地躺在箱子里,保存着年少轻狂的印记。

 

                                   2008-2-4 立春

 

     相关链接:与中文系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