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书画印海探真如

——艺术家廖富翔印象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眼前是一套盒装的香茗,尚未打开密封薄膜,便觉有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逢源茶”三字行书运笔流畅,洋溢着左右逢源的自在感觉。书法左上为一方“禅茶一味”肖形印,茶壶与茶杯似为粗疏几笔刻就,却既能体现篆刻的刀法质感,又合于西画的明暗透视关系,可谓中西合璧的佳作。书法右方则为一幅圆形的青绿山水画,松树苍郁,祥云缭绕,渲染出气格高古的山居图景。把包装盒略作旋转,又可见到四字隶书“逢源太平”,既得传统笔墨意趣,又传递出新颖的现代感。整包茶不像商品,倒像一件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综合艺术品。

令人称奇的的是,这些门类各异、风格独具的作品竟然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他就是《印缘》杂志主编、西泠印社社员廖富翔先生。他遨游于书画印之艺海,吸纳传统大胆创变,探求真如世界,取得了不俗的艺术功绩。

晚清民国艺术大家赵叔孺精于篆刻,古朴淳雅;弟子陈巨来尤擅刻元朱文印,莹洁秀润,得乃师“刻印醇厚,元朱文为近代第一”称誉;再传弟子陆康博采众长,印风亦旷达亦温雅,工稳一路以古穆灵动著称,颇合“海派”内蕴。廖富翔正是一脉相承的赵叔孺第四代传人,系陆康开山门的大弟子,在他指导下精研篆刻,印艺日臻纯熟之境。他的篆刻传承了师公陈巨来稳健细密的神韵,却又丝毫不流于匠气,线条中透出鲜活的质感。哪怕是笔划极细的元朱文,廖富翔也不是用刮削之法修出,而是果敢走刀,让线条承载勃郁的才情与生命的瞬时体验。如此一来,他的印就特别耐看,形式简洁凝练而耐得长久回味。

廖富翔书法师从陆康,以隶书见长。他一改中锋用笔习惯,主要以侧锋构建起自己的书法世界。侧锋有时像一把宽绰的大刷子,“刷”出富有立体感的构型,在转折中又显出粗细变化,带来生动的趣味。收笔时偶有细笔斜挑,轻盈而调皮。他还经常在书写中采用斜势,激起一种自由舞蹈的畅想。廖富翔隶书脱胎于陆康,但又有所区别,渐渐生成了自己的面目。陆康的隶书有江南的文气,廖富翔侧锋更宽、在字中所占比例更高,气质如同豪爽的关西大汉。能否形成独创的风格和具有相当可辨识性的面目,是衡量书法家艺术成就水平的重要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廖富翔无疑是一位成功者。

在篆刻和书法方面取得成就已属不易,廖富翔还画得一手好画,实为奇才。他曾经从事陶瓷艺术工作,练就了过硬的绘画本领,可以把一根直线条画几尺长而不断开。赏览其工笔荷花,空灵隽逸,栩栩如生,似有清香扑鼻。他的山水画氤氲典雅,深得中国传统文人画意趣。出色的造型能力为廖富翔的跨界创作提供了可能,他把山水画迁移到石面上,辅以精准的用刀,刻出一方方生机充盈的印章。他的佛像印也堪称一绝,看似刀划草草,却刻得灵巧传神,令人心生欢喜。

廖富翔家居珠海,艺术活动则常常跨越澳门和上海,并云游四方。他主编《印缘》杂志,把上海的印人印事推介到澳门,功莫大焉。以2015年为例,第一期为篆刻家杨忠明专题,第二期刊登敝人所撰《陆康艺术年表》,第三期介绍陈身道、罗刚等印人,第四期则为赵叔孺一门五代作品专题。《印缘》惠及沪澳艺术爱好者,廖富翔也成为增进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

 

           2015-10-19

 

(刊登于2015年12月24日《贵港日报》。又见于2016年1月11日《静安报》第4版,题为《以传统笔墨意趣传递新颖现代感——艺术家廖富翔作品印象》,署名西槐。电子版。又发表于《上海大埔人》2015年第9期。 又发表于2016年10月18日《新安晚报》第A1版。)

 

人物简介

廖富翔,生于1962年2月,别署万川人、廖寅,篆刻师承陆康,为安持老人再传弟子。“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特邀艺术家。西泠印社社员、澳门《印缘》杂志主编、上海民盟书画院画师、澳门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澳门印社副社长、政协广西省贵港市委员会委员、云南大理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安徽淮南书画院名誉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澳门河源市同乡会顾问、澳门兴宁市同乡会秘书长、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副秘书长、澳门恩平同乡会名誉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