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屋  我的简介  我的爱好  我的文章  我的摄影  我的印章  我的音乐  友情链接  与我联系

 

亦能雄放亦精微

——浅谈来楚生的工稳印

( 文学作品艺术观察

 

文/董少校

 

回顾20世纪中国篆刻,工稳一路有陈巨来秀峰傲立,写意一路则有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等名宿。说起来楚生,并非一直盛名昭彰,因为构图和走刀过于大胆,有段时间被认为是“野路子”;经过一批学者研究推介,特别是 来楚生弟子张用博先后出版《来楚生篆刻艺术》和《来楚生篆刻述真》两部专著,人们已承认他是成就卓越的大家。如今,来楚生成为当代篆刻研究的显学。

来楚生的雄放印为数多且流传广,收入印谱的作品也基本为此种面目,所以有些人把来楚生篆刻与雄放划上了等号,甚至产生“来楚生不能刻工稳印,所以才刻写意印”的误解。这当然是不正确的。笔者近日拜访张用博先生,听他讲述恩师旧事,亲睹一批来楚生早年篆刻印蜕,感受到他在工稳印方面的深厚造诣。

据资料载,来楚生在1934年辑有《楚生印存》,早年之作显示他在篆刻临摹方面下过一番苦功夫。刻于1930年的“简斋五十后之作”布局谨严稳妥,线条则以切刀刻就,有种“远望纤柔而近观朴拙”的妙处。刻于1932年的“来氏吉金乐石”仿赵之谦“沈氏吉金乐石”,笔画细而不糜,刚劲灵动,构图则能密能疏,婆娑可喜。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来楚生能得王一亭、潘天寿等代拟润例,在报上登广告为人刻印,没有扎实的治印功底是做不到的。

来楚生曾送给朋友张开勋(他正是1964年张用博拜来楚生为师的介绍人)一批印谱散页,后来张开勋转赠给张用博,上面留下一批来楚生大致创作于40年代的作品,整体呈现秀丽雅致的风格。“严文淑”搭边自然,笔画灵巧,整体看去实朱文而似白文,较于 安持亦不遑多让。“周惠民印”为仿汉满白文,小而精巧,工中寓拙,流淌着秀妍的韵味。作于1953年的“临深履薄”让人一望而知取法黄牧甫,不蔓不枝,素雅醇厚。

新世纪之初,台湾书法篆刻家王北岳寄赠给张用博几件来楚生印蜕,上面附有题跋,可以领略来楚生工稳印的淳古风范。“朱孔阳”饰以祥云纹,暗示印主故乡在上海松江(古称“云间”),别有一番情趣。牙章“陆俨少印”以楷书刻就,印文工致劲朴,而边框漫漶,可谓纯熟老到;其边款曰“楚为俨兄”,以刻石章的单刀白文法完成,凛凛然有金石气。王北岳评价:“令师楷书印亦常有之,然刻 于牙而能劲健传神,实令人佩服。”

来楚生篆刻晚年变法,生命最后两年里创作热情大爆发,留下了大量雄放奇崛的作品,奠定了他在20世纪篆刻史上的稳固地位。来楚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治工稳印的积累为他的变法出新打下了深厚基础。今天回头认识来楚生的工稳印,当有利于对他的篆刻创作进行整体把握 ,对那些基本功尚不过关就想“创新”的篆刻者来说,也会带来有益的启迪。

 

      2015-11-10

张用博藏王北岳题来楚生刻“陆俨少印”拓片

    (此文连同图片刊登于2016年1月26日《中国书法报》第6版“历史”。见习编辑:赵阳。)